歷史書籍的讀后感作文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作文范文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tǒng)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歷史書籍的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1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xiàn)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nèi)容,分析中國歷朝發(fā)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到經(jīng)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提起中國歷史,對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歷史重大事件,有的還對不上時間,總的來說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了此書才系統(tǒng)的了解中國歷史的獨特與輝煌,這些使我受益匪淺。
很多關于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大都是以歷史朝代為時間順序,以史料為借鑒內(nèi)容。但從《中國大歷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與總體性。書中著眼于歷史大局、中國,從宏觀角度闡述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進行對比。中國歷史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獨特性。我深深體會到歷史中蘊含的價值。
一般的歷史著作將中國歷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shù)理論上是無限的,直到更朝換代活占據(jù)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為止。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然依著道德軌跡,否則便得不到萬民的支持,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經(jīng)濟上,書中闡述了中國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從古至今中國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往往對應著社會體制的改革,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歷史的作用下中國逐漸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經(jīng)濟制度。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2
在這個世界上,時間無疑是最永恒的,一切事物都會改變,時間則永遠不會改變。如果把中國的年齡總計起來,就有五千年了,這雖只是時間長河里的一朵浪花,可是在這記錄中華民族興衰的五千年中,發(fā)生了多少故事呀!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在幾千年前,在廣袤的華夏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這些天,我閱讀了關于中國古代的一本書——《上下五千年》。這不,我就懷著澎湃的激情閱讀了《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分為3冊,共821千字,記述了我國古代盤古開天地至呀片戰(zhàn)爭這段故事。本書主要寫了中國從古至今,從民族創(chuàng)建到現(xiàn)代這五千年間的歷史。夏啟創(chuàng)建夏朝、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三國時期群雄紛爭、林則徐虎門銷煙、建立新中國等等,故事內(nèi)容十分精彩,一波三折,有將士出謀劃策,如巧施連環(huán)計的王允,火燒連營的陸遜。有將士善于戰(zhàn)斗,如單騎退敵兵的郭子儀,統(tǒng)一北方的李存勖。有愛國的勇士,如投江而盡的愛國詩人屈原,無辜而死的岳飛這些人物都令我十分敬佩。這都是我國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另外,也有我感到憎恨的人。如殺人不眨眼的商紂王,殘害無辜的秦檜,樂不思蜀的阿斗——劉禪。其中,有一件事令我十分難忘,說的是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故事。
漢朝的司馬談立志要編一部完整而詳實的編年史,他的兒子司馬遷承接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編寫這部史書。就在司馬遷全力以赴地編寫這部史書的時候,一件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降臨到他的頭上。由于漢朝一位高級將領自行出征,討伐匈奴,結果慘敗被虜,漢武帝大發(fā)雷霆,司馬遷勇敢地為這位將軍辯護,卻因此受到了漢武帝的酷刑。他痛不欲生,悲憤交加,想要了此殘生,但他想到父親的遺志,想到了史書還沒有編完,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于是咬緊牙冠,堅持下來,最終完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史記》。
悠悠五千年,彈指一揮間?!渡舷挛迩辍氛媸且徊抗糯嗣竦慕茏?它傳承著一段段嘆為觀之的文明,進入了美好的21世紀,啟迪我們走向社會。它是華夏子孫不可磨滅的記憶!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3
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后,對于三國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么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于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后,對于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么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于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zhì),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zhì)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4
在寒假里,我讀了一套具有歷史特色的書,講述的是古代歷史發(fā)生的大事,許多故事耳熟能詳。
《上下五千年》先從盤古開天辟地開始,到炎帝,黃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劉邦項羽,到三國,最后到清。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很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悠久,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fā)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人物。
在這262個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歡其中的王允計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惡霸,他亂砍亂殺,還搶奪百姓們的錢糧。那些被他殺死的百姓不計其數(shù),搶奪來的糧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邊有一個干兒子,他力氣特別大,射箭騎馬的武藝,十分高強,他就是呂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帶著呂布,做他的保鏢,大臣們看呂布在身邊,沒有機會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卻想到了一個計謀,雖然呂布是董卓的干兒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呂布,呂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過去,呂布十分氣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見時機成熟,王允提出了殺董卓的計謀,呂布決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進長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車,呂布舉起長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興高采烈,把自己的錢拿去買大魚大肉,慶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鞠躬盡瘁,有勇有謀的人,他還是個十傳百,百傳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贊美了古代人的勤勞與智慧,也贊美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看看這本書吧,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令你回味無窮。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5
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幾個故事我印象最深。
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歷史紀事,不得不動容于中國古代的禮貌與發(fā)展,以及那時古人的高尚品德,當然,還有對于昏君的那種無奈與氣憤。
你能夠想像早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能用獸牙,魚骨,石珠……制成漂亮的裝飾品嗎?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藝術其實也是豐富多彩,歌舞樂器在氏族部落簡直就是一應俱全嗎?恐怕你們連做夢都不可能明白我們的老祖先,其實也有愛美的觀念和習俗。不要把他們想成全是一幫形似猿的,還沒進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只紅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畫著人頭像,兩旁繪有魚紋圖案。人像胖胖的圓臉,雙眼瞇成一條細縫,“瞇瞇眼”,咧著嘴巴笑瞇瞇的樣貌,足以叫你愛不釋手,十分惹人喜歡。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藝術,叫人大開眼界,叫我們對原始人群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折射出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凝聚著中國史前社會的精神禮貌。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對它再是熟悉但是了吧!傳說堯舜時,黃河泛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卷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舜主持的議事會上,人們一致選舉禹領導治水。禹不敢稍有一點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最后,禹不負眾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最后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從這個說小也小,說大也但是分的故事來看,我們能夠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德是怎樣一種的高尚,“三顧家門而不入”傳進千家萬戶的俗語。依次禹經(jīng)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xiāng)親的去看看兒子,可他此時卻倔得像頭牛,說此刻治水剛開始,沒有工夫回去看。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我工作負責的態(tài)度啊!我們也說,禹回去看一眼也費不了他多少時間,自個兒的親生兒子親骨肉啊!可禹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寧愿放下去看兒子的機會,還要惜時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6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nèi)心是感到多么地驕傲!每次只要翻開那一本書——《上下五千年》,我的內(nèi)心就像大海那樣澎湃著激情。這本書,主要記錄了我國上下五千年中無數(shù)的輝煌成就以及數(shù)不清的英雄、文人志士。
其中讓我感慨較深的是中國書法,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是文化中的瑰寶。尤其看到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時,就想起我的老師也曾講過他的《蘭亭集序》可是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的。我也通過網(wǎng)上搜尋資料來目睹,看了后,真的是感嘆不已,他的筆法結構并不是我這樣的后輩能用文字去形容的。
而我又想到我自己,記得以前我寫的字很是糟糕,后來學校開設了一個書法興趣班,在家人鼓勵下我就去參加了,從最開始的一筆一劃練起,簡單的一個橫一個豎,都要練上好幾張紙,更重要的還是沒獲得老師的贊許,看來想要真正掌控好并不是件易事,好幾次,我失去了耐性,并感到厭煩。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和我們講了關于大書法家王羲之很多的故事,其中一個講到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時間長了,用于清洗毛筆的池塘水居然都變成了墨色。
聽了他的故事以后,我覺得真要能練好字,的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頓時,也打消了退出的念頭。現(xiàn)在看看我的書寫,可是由之前的糟糕變成了美觀。我想,我們能擁有那么美好的生活和好的學習條件,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去學習。直到現(xiàn)在我一有空也會練習,所以現(xiàn)在我的書寫,還算不錯。
“重讀好書,如逢故知”,我想,我會重讀這樣一本好書,定能收獲得更多豐富的知識,能激起我更多的感觸,能明白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