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讀后感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范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張岱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體現(xiàn)了作者的故國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zhì)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湖心亭看雪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1
不管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唯美,還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邁,這都說明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寵兒。這不,這兒也來了個寫雪的文人。可他是個另類,文筆清新淡雅不假,但是思想實在成問題。此人乃張岱,此文乃《湖心亭看雪》。
文章的開頭就很值得咱們說道說道?!俺绲澪迥晔隆背浞煮w現(xiàn)了他對明朝的眷戀。我都恨不得敲著他的腦袋大喊:“哥兒們,醒醒吧。愛新覺羅早就坐擁天下了。”清朝后來的確沒干什么好事,閉關(guān)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都是它的錯??墒巧鐣偸且l(fā)展的,就像你不能因為原始社會天下為公就要求人類裹足不前一樣,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進啊。世道必進,后勝于今。連鄧小平爺爺都說“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你總要學(xué)著面對現(xiàn)實。實在不行你就鼓搗著反清復(fù)明去,寫篇酸溜溜的文章發(fā)發(fā)牢騷沒什么實際作用。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备鐑簜儯荒芤驗檠┐缶屯苑票“?,這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小舟,兩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爾扎克的“我將粉碎一切障礙”的氣勢,不就是一場大雪嗎?瞧把你嚇得。廣告詞說得好,“山高人為峰”,面對大自然要有勇氣,萬不能被嚇倒啊。
你還沒事晚上一個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聽以為你是個孤芳自賞的清高雅士。仔細一想,那是因為你人緣不好嚴重自閉,就是個孤家寡人。人家蘇軾就能在晚上和張懷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個人去。看見亭中有兩人在飲酒,你連忙湊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別裝李白,還上去“強”飲三大白,這不是明擺著想要蹭酒嗎?連撐船的都看不過去了,搖搖頭,說:“這個癡人?!?/p>
人們都說此文筆墨清新淡雅,體現(xiàn)了作者的清高自賞和對故國淡淡的眷戀。依我看,這就是個想念過去繁華生活想得晚上睡不著只好一個人在大冬天晚上跑出去看雪的孤芳自賞的狂人的自說自話。連那場雪都替他郁悶。
此文僅為個人意見,博您一笑,如有雷同,英雄所見略同。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2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后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后,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dāng)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托于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diào)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里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對于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按笱┤眨腥锁B聲俱絕?!边@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被剡^頭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jīng)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只用“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癡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癡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們在迷戀那景物人情描寫的同時,它文字背后的東西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認真咀嚼的。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3
自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行,我便覺得很喜歡:大體是一個浪漫大氣的故事。
說它大氣,是從寫景狀物來講:“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寥寥數(shù)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靜謐純凈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是一樣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種孤寂與蒼涼。張文是絕不蒼涼的。又有“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間只一種純凈的白,這一字,倏忽地把人帶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鈞重,承載了天地間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p>
這可真是一副絕佳的山水畫了。這畫“上下一白”,只一痕、一點,并不需花鳥蟲魚的修飾,恰像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冊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語文老師極力推崇這“?!弊郑f是寫出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這又扯到人與自然上去了)。我卻覺得"粒"字不好,有些兒生硬,雖然是真實的寫照,卻因太真實,而失卻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夠自然。我獨愛那“痕”、“點”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韻上倒也妙得很,靈動與沉靜融合在此句中,體現(xiàn)在這兩字里。所以有時也佩服極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間,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風(fēng),竟能勾勒出一種韻,一種心靈上的潔凈。
說它浪漫,則只把它認作是一個人,懷著一顆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這是人間的美麗,天上沒有,地下沒有,是只屬于人間一切生靈的美麗,是大自然賦予的美麗。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紅色的天空的映襯下,不大的雪,紛紛揚揚地飛向大地。那雪落在一進黛色的屋頂上,耀眼的白色與紅墻交相輝映;落在養(yǎng)正園小小的園門里,落在園中未謝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著冰去看它們,望著它們雪下益發(fā)嬌艷的顏色,心里剎那間感知到一種觸動,那是為自然的美麗而感動。
這是癡人嗎,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為,去尋找,去感知自然的美麗。懷著一顆純凈的心,去看西湖純凈的雪,喝上一杯純凈的酒,或遣懷,或相游,或者僅僅是為了玩,痛痛快快,無牽無掛。
這純凈的雪,紛紛揚揚地落在人間,造就了這樣好的文章,這樣好的湖心亭,這樣好的人。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4
《湖心亭看雪》看完啦,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的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xù)蕊,迎風(fēng)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fēng)韻。
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且指出他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著眼,一個“絕”字,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的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
“霧凇沆碭”的景致,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湖面上雪花、水汽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動的表現(xiàn)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混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
我們大家會發(fā)現(xiàn)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乘坐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fā)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于看慣了西湖平日里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jīng)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著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jīng)把自己關(guān)在小屋里,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jīng)長久的的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的煩惱都隨風(fēng)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dāng)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張岱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湖心亭看雪讀后感5
每當(dāng)賞讀《湖心亭看雪》時,雋永清新的文字,精湛熟稔的語言,宛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遮去所有的污穢,將純潔與明媚灑入我的心田。又好似湖中漣漪,在平靜泛著不安,一種感動漸漸襲來。
清新淡雅的筆墨令我對作者充滿崇敬之情,這是怎樣的豁達與開闊的胸襟啊!感謝張岱,能將這好文字留給后人享讀。
然而,真正令我感動的是張岱的仕子之情。
張岱是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劇,實為享樂之士。然而明亡后,國破家亡之痛使他不再從仕,入山著書以終。這些情感都在《湖心亭看雪》中顯露無余。張岱借西湖看雪之景詮釋了一顆不隨流俗,遺世孤立的隱逸之心。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拒絕;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通過張岱的描述,我們看到了西湖封洞后,一個粉妝玉砌,銀裝素裹,萬籟俱寂的世界。更令我們感受到作者廣闊的胸襟。而這種感受在“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的描述也有。但在作者輕描淡寫之中,我卻一點也沒有感到輕松,而是覺得沉重,覺得滄桑,覺得人生的多變——命運的坎坷加之國家的不幸,帶給張岱的是無限的傷痛。然而面對白茫茫一片,心中的喜悅代替了原來的苦楚與悵然,將長天永存的闊大境界全部傳達出來。這種寬廣更使他深藏心中的愁緒與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溢于言表,令人惆悵又感慨萬分。
然而,當(dāng)作者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最初的孤獨寂寞化為欣喜與愉快,三人對酌,臨別時才互道姓名。張岱的喜悅卻又一次令我悲傷,甚至是可憐。知音難尋,然而,張岱卻尋了太久,等了太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之下,使得這種喜悅彌足珍貴。尤其是當(dāng)作者得知三人同是寓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時,對故國之思又在喜悅中彌漫開來。命運真是對張岱不公!
整篇文章用淡淡的筆觸將對故國的懷念融于山水寫意之中,不露痕跡。但越是隱藏,越是感情的深沉。
張岱與吳均,陶弘景相同,完全陶醉與自然風(fēng)光之中,他為其醉,為其癡,但褪去浮華之后,在一片質(zhì)樸之中,他的心是清醒的,沉寂的,本真的,讓我看到了一片仕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