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五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電影觀后感怎么寫呢?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黼娪坝^后感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1
下午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依然延續(xù)了我對印度電影的好感。雖然看的印度電影不多,但《摔跤吧,爸爸!》《猴神》看過之后都不得不佩服,原來印度電影甩了國產電影幾條街!這些電影總能從小故事出發(fā),逐步放大成人性的大主題,讓人充滿感動。
本片《嗝嗝老師》也不例外,影片主角奈娜是不幸的,患有圖雷特綜合癥,從小就給她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巨大困擾,但她又是幸運的,校長在眾人面前給了她莫大的鼓勵,讓她可以平等、自信的和之前用異樣眼光對她的人相處,她得以成功獲得高學位。而后充滿艱辛萬苦,謀得一份老師工作,教授差生班并最終完成逆襲,功成身退。
電影表達了很多信息,讓我很有感觸的是,導演借奈娜之口所傳達的理念:學會和恐懼做朋友。最感動我的一刻是在樓頂上同學們放飛了寫滿自己害怕和恐懼的紙飛機,電影的鏡頭雖然短暫,但依然給人深深的觸動。
奈娜恐懼自己的怪病引起旁人嘲笑的眼光;奈娜的父親恐懼女兒的怪病讓家人蒙羞;9F班差生恐懼自己的階層出身而自暴自棄;瓦迪亞老師恐懼差生變好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恐懼,恐懼是人性的一部分。你的恐懼在哪里,你的邊界就在那里。如何克服恐懼?奈娜給出的答案是直面恐懼,和恐懼做朋友。
奈娜正視了自己的缺陷,和怪病做朋友,將傷害降低到最小;奈娜的父親最終懂得了女兒的想法選擇了支持;9F班的同學放飛了恐懼選擇去努力變的更好;瓦迪亞老師沒有逃避,承認了9F班同學的努力。
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每個人都變的更好了。但生活中可能不盡相同,有點人沒有挺過去,而另外的一些人選擇了改變,正如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的格言:認識你自己。是的,認識你自己的恐懼,選擇面對,選擇眺望遠方,希望就在腳下。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2
近來迷上了印度電影,想想是從什么開始的,哦,從《只要我還活著》,到《偶滴神啊(OMG)》,再到這周末看的《印度先生》、《印式英語》,有的深情、有的俏皮、有的輕松卻不輕快、還有的恬淡,相同之處在于,無一不是讓人觀后回味幾天。
《只要我還活著》(又譯《愛無止境》) 里那深重的愛情,那以生命為承諾的愛情,那以行動踐行著愛的承諾的愛情,真真讓人動容。男主角薩馬爾·阿南德本是一名流浪歌手,在倫敦街頭賣藝,在餐廳兼職,與女主角米拉在米拉的訂婚宴上相遇,一見鐘情。薩馬爾以請米拉教英語為名,作為交換,教米拉印度方言歌曲。在其間,薩馬爾自由奔放的個性、豪放不羈的性格、瀟灑動聽的歌聲、浪漫多情的追求,打動了米拉。而米拉作為一名父親獨自撫養(yǎng)寵愛長大的富家女,一直遵循著父親的安排生活,婚姻,也同樣如此。不斷的糾結中,愛情戰(zhàn)勝了責任,就在兩人正要私訂終身的前夕,薩馬爾車禍情況危重。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印度的宗教,著實影響太深,害人不淺。虔誠的_米拉跪在馬路中央,用全部身心向神祈禱,如果他能活下來,就永不再見面。存活下來的薩馬爾因此失去了心愛的米拉,為此他向神挑戰(zhàn),要么讓他死去,要么讓米拉回到她的身邊。就這樣,薩馬爾回到了印度,開始了槍林彈雨的危險軍旅生活,成為了一名拆彈專家,坦然面對生死的他卻從不穿防護設備。十幾年后,少女阿琪拉是一名探索頻道實習生,她偶然被薩馬爾所救,并拾得記錄這一愛情的日記本,阿琪拉深深為薩馬爾著迷,并附入情網。以記錄不死的軍人為名,進行為期兩周的故事記錄,其間,薩馬爾也對阿琪拉產生了友誼,抑或也有對妹妹的親情或那么一丁點被壓抑下的愛情。20__年薩馬爾為了阿琪拉的'紀錄片再次回到倫敦再次遭遇車禍,失憶將薩馬爾的記憶停留在十幾年前,命運將心愛的米拉再次推回到了他的生活中。
也許你要問結局,但結局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這長達十幾年的堅貞的愛情,不隨時間毀滅,反而歷久彌新,日益深重,便已足夠。 中間經歷些許挫折,這對久經磨難的苦命鴛鴦,對抗住了命運的戲弄,終于走到了一起。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3
地球上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各有各的光彩,各有各的生命價值,都需要被關注,被愛護。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講的就是地球上的一個特別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者對他產生了非常不同的教育效果??春?,有所思,記如下:
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大多數(shù)的教育者,包括他的父母,都只看到了他學習成績差的現(xiàn)象,所采取的措施也只是指責他不肯用心,沒有給予具體而有效的幫助。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都渴望獲得知識,獲得肯定。但是,當他們的努力沒有收獲,不斷被批評指責,又得不到有效的幫助時,孩子們實在是無能為力,調皮搗蛋的行為大多是為了掩藏內心的挫敗和無助。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教育者,尤其是父母,都希望能夠掌握最適合的教育方法,去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
我想,并不需要太多精深的理論,也不需要多么廣博的知識。有問題才有解決的方法。只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用心分析問題孩子的作業(yè)、行為,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找出其中的共性,多交流、多討論,總會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有了問題,有網絡的豐富資源,有整個教育界的理論支撐,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信也不是難事。關鍵在于“用心”二字。
二、優(yōu)化資源,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電影中的問題孩子只講了一個,就耗費了一個老師每天兩、三個小時的時間。也就是說即使教育者用心盡力,也只能輔導一個孩子?,F(xiàn)實中需要幫助的孩子遠遠超過了教師們的承受力。教師們再漫無目的地用力,既要有理論的深度,又要有實戰(zhàn)的經驗,還要付出自己的一片愛心,那就真成了燃燒的蠟燭,很快就散盡了光和熱,空留一片贊嘆。
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好用力的方向,集中精力在這一個方向專攻,達到精深,用這一方面的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其它的方面要學會借力。各人做好自己的事,依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做好教育。
何以安身?何以立命?教育就是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所。用心投入,讓孩子們快樂,最重要的讓自己快樂,才不辜負大自然賦予的這一次寶貴的生命。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4
《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滿與別人并不以為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甚至是別人隨意踩出的水紋和倒影。這些對于成人的世界并不重要,大人們只對孩子的分數(shù),家庭作業(yè)和名次更感興趣。而伊夏在學校,總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因為這次他惹出的麻煩已經超出父母的承受范圍,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理解“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并沒有什么不一樣,甚至愈來愈壞,伊夏必須承受與親人分離的創(chuàng)傷。
一天,一位新的美術教師,尼克,突如其來,用他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著每一個學生,他讓學生自我去思考,去想象,學生們都對這個趣味的教師的到來感到興奮,唯獨伊夏沒有。尼克教師很快發(fā)現(xiàn)伊夏并不歡樂,然后他開始尋找原因。尼克教師發(fā)現(xiàn)伊夏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能夠拼寫和閱讀,即患有閱讀障礙癥。尼克教師對伊夏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從而最終幫忙伊夏找回了自我和歡樂。
伊夏的爸爸雖然不懂教育,但他也是擔心兒子的。他之所以給伊夏施加壓力是因為伊夏今日的不努力,今后會遭到社會的淘汰。我覺得伊夏的父母應當靜下心來,多從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去感受。他們應當像尼克教師一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用耐心,愛心去接納和包容伊夏,至少他需要健康和歡樂。
尼克教師組織的學校繪畫比賽中,伊夏的畫勝過尼克教師,最終成為學校年鑒的封面。伊夏簡直不敢相信著巨大的成功與萬分的喜悅,流著淚撲進了尼克教師的懷里。這之后,伊夏各方面成績都明顯提高,令伊夏的父母很是吃驚。伊夏也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歡樂,他的臉上綻放出幸福歡樂的笑容。
伊夏的成功更是尼克教師的成功。正是尼克的智慧發(fā)現(xiàn)了伊夏的特點從而實施針對教育,才發(fā)掘了伊夏的天性,很好的發(fā)揮了他的特長。雖然父母不能讓自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很聰明的天才。但父母們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與愛,讓他們健康,歡樂的學習與成長。
經典印度電影觀后感范文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小長假第一天有雨的日子,選擇“躲”到影院看一場印度電影《起跑線》,上午的場次偌大的影院只有連我在內的4個人,基本上我可以把雙腳擱在前排的座位上,把包包放在身邊的座位上,這種貌似包場的感覺特別不錯,簡直是VIP貴賓級待遇,這就是錯峰觀影的好處。
從小就對印度電影有好感,印度出美女,印度片載歌載舞美輪美奐,印度片內容往往有許多反轉情節(jié),劇情一波三折,直指人性最深處。
此番觀摩的印度電影《起跑線》也不例外,說是喜劇,但是從頭看到尾我沒覺得有啥讓我可樂的,倒是反映的都是些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貧富差距、教育平等、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的尖銳矛盾。
故事《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為其擇好的受人追捧的私立學校,在擇校過程中屢屢受挫卻逼得夫婦兩屢屢出招,甚至不惜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以期獲得貧困生的審批通過名額,把本應屬于真正的貧困生的名額給侵占了,直至中產夫婦搬回高級住所,曾無私幫過他們的貧民窟的兄弟找上門來,謊言揭穿時,男主人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卻又被道貌岸然卻很卑鄙的校長而駁回,讓男主人出了下下策,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揭露校長的真面目,最后把自己的孩子轉學到了自己資助的公立學校讀書了。
印度電影依舊走反映社會現(xiàn)實、人性善惡的路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人的思想不一定都高貴,窮人的境界不見得低俗。在印度這樣一個貧富差距懸殊,人口稠密的國度里,有很多人情人性的文章可做,一如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
記得去年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即便是勵志電影,依然揭露出了印度官員的很多陰暗面,此番的《起跑線》也不例外,這大抵也成了阻礙印度發(fā)展的最大的絆腳石。
看電影,一方面看故事情節(jié),另一方面領略印度風情,對印度貧民窟印象深刻,對印度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但是環(huán)境不好人卻不一定不好,許多的善良真誠在人貧困的時候最看得到感受得到,反倒是富有了卻有點麻木了似的。
看了電影,我陷入了沉思,若是年輕些,我一定覺得現(xiàn)實會像電影里一樣美好,但是現(xiàn)在年紀也不輕了,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打擊,反過來再想想若是此事放到現(xiàn)實里,碰到同樣的情況,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男主人公一樣大公無私,我心里打了大大的問號誰還不是想盡辦法擠破了頭不讓自家孩紙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啊!其實以我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人本質好的到哪里都好,不管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不管是到上層做事還是留守基層干活,自身過得硬才是根本,外因或許會干擾一時,但是內因則決定一世,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目光短淺的人定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是場馬拉松跑,起跑線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