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diào),字里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fēng)土人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龉纳衬x后感800字,歡迎大家閱讀!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1
三毛曾說,每當(dāng)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于是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有著一種沙漠的味道。熾烈,悲壯,平淡中帶著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愛之人總是不能在她身邊多做停留。但她擁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的運氣,她遇到了愿意給她自由并一心一意愛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帶三毛到沙漠中尋找化石,自己卻不小心掉進泥淖里,三毛搶救一夜才讓荷西從死亡邊緣逃脫,彼時已經(jīng)天亮。三毛問荷西,還要不要找化石了?虛脫了的荷西說,要!看到這里我無奈卻也會心地笑了。不羈的三毛有一個愿意陪她流浪,瘋狂的丈夫。雖然三毛說,我從未真正愛過他,愛情也是結(jié)婚后才開始的。但這兩人的愛情真的羨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侶有著浪跡天涯的夢想?yún)s停留在出發(fā)點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屬撒哈拉安頓下來,就這樣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荷西給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還說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歡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馬,而荷西給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寫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記錄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閉的撒哈拉,電不常有,電視常年無法打開,許多住民甚至從未見過鏡子,照相機這些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后的撒哈拉,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實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給人主持婚禮;動亂的撒哈拉,有戰(zhàn)爭,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一個風(fēng)一樣自由不羈,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女子,有一個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遙遠的地區(qū),以及許許多多個或溫暖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2
這些天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感觸好多。
之前,我看這本書總是囫圇吞棗,看到精彩的片段才會停下來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個從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來其實并不需要多認(rèn)真的去讀,卻……很快,我竟被三毛輕松樸實的語言所吸引,所牽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實這本書并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我卻能夠在三毛生活中發(fā)生的瑣事,她身邊的人,說的語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如還沒有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縛卻必須要離家嫁給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為愛追尋就算傷的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侖;如就算對方是殺害親人的仇人卻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軍曹;如一生為他人工作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的啞奴……
我想,讓他/她們變成如此不堪是因為自己,讓他/她們歷經(jīng)約束的痛苦是因為命運。
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無法改變的,這是命運。
而不去爭取,不去奮斗,不去努力,苦苦尋求出路,卻坐以待斃,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壓迫,是自然的。這是自己。
這本書就是這樣,想表達的不明顯,卻在樸實的語句中體會到三毛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在她的經(jīng)歷中,我學(xué)會了勇敢,也體會到了堅強與樂觀。
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3
一直慕名三毛,卻老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能拜讀她的作品,終于今天得一時間,便興匆匆的直奔三樓,在眾多書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很輕松讀玩了那本已經(jīng)破了不能再破的小書,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應(yīng)該是我所讀過最輕松的一本了,整本書三毛就章節(jié)介紹她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經(jīng)歷和生活感悟。每一章節(jié)都用自己身邊發(fā)生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真實貼切,讓人自然的就想象著她所生活的細(xì)節(jié)。雖然自己也有時記一些身邊發(fā)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實在是不堪言,與其說三毛把寫作功底很深不如說她很會生活,很會感受生活。這點也是我所羨慕的地方。
生活中離不開交流,交流離不開談話的藝術(shù)。
在看這本書,我摘抄了一句話,也是最能打動我的話,是這樣寫的,“偶爾的孤獨,在我個人來說,那是最最重視的,我心靈的全部從不對任何人開放,荷西可以進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據(jù)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個人的’,結(jié)婚也不應(yīng)該改變這一角,也沒有必要非向另外一個人完完全全開放,任他隨時隨地跑進去搗亂,那是我不愿的。”當(dāng)我看到這句話時,便立刻產(chǎn)生了共鳴,因為我也是這樣一個人,心里永遠會為自己留一角,只屬于我自己的,在這之前,我曾對這樣的自己持懷疑的態(tài)度,為什么呢,因為有個人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和你聊天,我永遠不知道你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沒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極拳。”,就因為這句話,我很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我讓人覺得很另類了,但我所表現(xiàn)的恰是我最真實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覺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當(dāng)看到三毛所寫的這句話,有種相逢恨久的感覺。
可能每個人在交流時,會分場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實很正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很微妙的。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還有肢體上的,當(dāng)我們在充當(dāng)訴說者的角色時,傾聽者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刻不再影響著我們的談話的內(nèi)容及內(nèi)容的深淺。人與人之間從相遇到相知,中間的過程必須通過兩人的交流,如果兩人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產(chǎn)生共鳴,了解很深。當(dāng)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對待某問題的態(tài)度意見不統(tǒng)一的,如果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兩人關(guān)系有可能發(fā)展為摯友的趨勢。
“在這個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個滿滿的人生,我不會告訴你,在這片深不可測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見的那么簡單。想來你亦不會告訴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蘊藏著什么,個人的喜怒哀樂,個人擔(dān)當(dāng)。”每個人都有其交流可觸及的底線,所以在與人交流時,應(yīng)該注意,談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要站在傾聽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腦的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然后把負(fù)擔(dān)在傳給你的忠實傾聽者。
對于一些在說話上有特點的人,我們可能聽過,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類的。很有個性或者很有特點的人,往往在表現(xiàn)自己后,留下一些話讓那些所謂沒特點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時要謹(jǐn)言慎行,畢竟我們都是社會人,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個體,才構(gòu)成了整體。不排除你的一句話和一個小小的舉動從而改變了某個人的一生,這樣的事例身邊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贅言一一舉例。
最后用一句話來結(jié)尾,讀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4
寒假里媽媽送了我一本書,名叫《撒哈拉的故事》,作者是作家三毛。媽媽對我說:“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精彩,希望你去認(rèn)認(rèn)真真地讀?!蔽倚南耄哼@本書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懷著好奇心,我捧起書,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原來,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生活的這段時間里,經(jīng)歷了各種有趣的事情:三毛住的房子的屋頂上有一個大洞,有時候房頂上的山羊會從大洞里掉下來,讓人嚇了一大跳;還有一次,三毛去一個旅館里洗澡,可是,三毛剛打好肥皂想用水沖洗時,卻斷水了,只好勉強用毛巾擦干。第二天,三毛去騎馬,不敢騎得太快,生怕熱了出汗時身上會冒肥皂泡;她居住的小屋條件很苦,幾乎什么也沒有。于是她把廢棄的瓶子加工做成了花瓶,把撿來的輪胎改造了,做成了墊子,把撿來的羊皮曬干了,做成了毯子……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三毛非常樂觀,她不但沒有在荒蕪人煙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感到悲涼,反而生活地很開心,她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還能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我雖然生活在舒服的環(huán)境里,但我卻常常埋怨別人,心里不知足。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南麂島旅游,那時正是夏天,但島上沒有空調(diào)。夜晚,我睡在床上,炎熱難耐,蚊子“嗡嗡”地圍著我叮咬,讓我難以入睡,我喋喋不休地抱怨起來:“這個鬼地方,條件真差!”現(xiàn)在想起來,我比三毛生活的環(huán)境優(yōu)異多了,她能行,我怎么不行呢?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逆境,但我們始終要持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我讀《撒哈拉的故事》的收獲。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5
今天,外面依舊風(fēng)大,很冷,但陽光很好。所以在家里關(guān)緊門窗,大敞窗簾,讓陽光充實的灑進屋里,十分暖和,只能聽到窗外呼嘯的風(fēng)聲。這樣的天氣,可以賴在家里真是幸福啊。想想要每日上班辛苦掙錢的老公,心里頓生一股愧意。
給自己搬了兩把舒適的椅子在陽光里,放上靠墊。從書架上翻出一本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這是老公的藏書,還是1984年印刷的。書已經(jīng)很舊了,紙軟軟的,呈黃褐色,放在手里很舒服的那種綿綿的感覺。這本書是我十幾年前就看過的,拿出來就著陽光再溫習(xí)一遍吧。
給自己找了很舒適的位置,斜靠坐在帶軟墊的椅子里,腳蹺到另一只帶墊的椅子上,手邊一杯熱騰騰的奶茶,全身沐浴在陽光里,捧著本心儀的書。雖少了背景音樂,但于我來講,這樣比什么都好了。
不知不覺中,用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把書看完了,很有些意猶未盡,心里想著這幾天一定把三毛其他的書再看個遍。
因為是十多年前看的了,對書的內(nèi)容幾乎忘了個干凈,現(xiàn)在看來倒像是看本新書。而且看完后對三毛不禁生出許多敬意,在上次看后是沒有這樣的心情的。
三毛是個可愛可敬的女人。可愛在于她在很惡劣的沙漠環(huán)境中竟仍然能營造出那么情調(diào)怡人的家,可見她天性中是多么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給與人的一切;她的可敬之處,是為了她渴求的美好生活,從艱苦中學(xué)會堅強,用自己的雙手,用她善于發(fā)掘美好事物的天賦,創(chuàng)造出了沙漠中的美麗花園。還有她的善良,面對沙哈拉威人近乎無知無理的索取,她選擇了無休止的付與,之后卻能體會這些人的可愛之處。這樣的胸襟很令我折服。
我很神往三毛打造的家,那個她和丈夫荷西在窮人區(qū)墳場堆里租來的陋室,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一點一點動手改變,創(chuàng)造出沙漠奇跡的家。
很可惜書上沒有三毛給自己家拍的照片。對于她這個愛好攝影的人我很奇怪在書中她重墨描繪家的這一章節(jié)里,為什么沒有配上圖片。不過,這樣也好,隨著她的描寫,我的腦子里也一點點勾勒出了她的家的模樣,什么樣的格局,每個角落是怎樣的布置,甚至于那個她自己動手制作的沙發(fā)的制作過程及最終效果我都能想象得非常清晰。
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生活非常節(jié)儉。為了省錢,又為了自己美麗的家,他們利用一切休息日,買來水泥、油漆,自己粉刷墻壁;家具是可愛的三毛向人家討來的木包裝箱打制而成的,省了許多木料錢,而這些木包裝箱是曾用來裝棺材的。剩下的布置當(dāng)然是三毛施展她變廢為寶的才能,一點點打造出來的。衣服基本上不買;為了買到更便宜的菜,三毛不惜在沙漠的烈日風(fēng)沙下步行到很遠的“外籍兵團”的福利社去買,因為那里比一般雜貨店要便宜三分之一…… 這對于一個一直生活在高度文明社會的女人來講,生活上如此巨大的落差并沒有讓她退縮,而依然樂觀、快樂,實在佩服之至。我假想換作是我去那里生活哪怕只有一個星期,大概就要逃難跑了。
書里她對自己的艱苦生活進行了真實的描寫,雖然有那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那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那么多的不適需要適應(yīng),但字里行間,我看不到一絲絲三毛的不快與失落,她勇敢的走進并融入了沙漠貧瘠的生活,并用她積極的態(tài)度帶給那里人真正的快樂和無私的幫助。
被三毛的情緒深深感染之后,合上書,回頭凝視自己的小家,每天生活的熟悉的空間,現(xiàn)在看起來也很美、很溫馨。因為很滿足,而感到了很深厚的幸福,還因為這里有愛,有濃濃的專屬于自己的一份愛……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8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