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精選5篇
推薦文章
《文化苦旅》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1
我靜坐著,書本泛著黃光,燈光卻使它耀眼。
白發(fā)蒼蒼,長須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余秋雨,這本就帶著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回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涂抹著,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著文字來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來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嘆,“王圓箓”。
伴隨著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著。他說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shù)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時的中國啊!”他怒吼著。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嘆。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于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于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lián)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gòu)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只能眼看著文人變成了游人。
“一陣云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著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著”。苦在追尋,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嘆,在惋惜,于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著心中不覺,提起一陣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緒的感染,還是歷史帶人的滄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歷史長河源源不斷。我便只是一個渺小的一員,像作者一樣在此間徘徊著。誰也不知道我會做下什么?如同一個鄉(xiāng)下的道士會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頁,只覺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淵。我覺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點,卻看過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經(jīng)歷無比渺小,卻帶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種閱讀,因為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誰?年輕或許是一種財富,因為人們總將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們不應讓這歷史的火種熄滅,我們?nèi)孕枰獛鼈兿蛭磥砬靶校鼈兝響幸粋€歸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講的那般。
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2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書房的門,余秋雨開始了文化之旅。他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而我,也透過他筆下略帶滄桑的文字,開始了一場心靈的文化之旅。
聆聽著來自遠古的呼喚,低聲吟哦著文人墨客留下的動人心扉的詩篇。腦中也浮現(xiàn)出了一幅幅或蒼茫壯闊,或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圖像:積雪的群山,空曠遼遠的天空,絲絲縷縷飄零的浮云,在朔風中縈繞千年的羌笛,是黃沙漫漫的陽關;叛逆得瑰麗驚人的激流,殘缺的神話下,“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神女峰,清榮峻茂的兩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峽;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給人以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蘇州;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是漂浮著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處廣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變得渺小;在滾滾歷史文化長河里,再繁華的盛世也不過是驚鴻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秘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億生命的地球,也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么,作為一個人,一個極其普通的生物體,我們又有什么權(quán)利在自然面前,面對著幾千年時間中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仰視著無邊的閃爍的星空,趾高氣昂?
其實,人生也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心靈的旅行。終點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顧不得欣賞沿途的風景,用他所謂的好方法,匆忙地走過去。只是,最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無措,曾經(jīng)費盡心機搜羅的功名利祿,卻無法填滿空虛的心靈。
那么,把心放謙卑一些,虔誠一些,淡然一些,閑適一些,去享受旅程;滿懷著對下一處美景的期待,腳步堅定而輕快地向著前方踏著,永不疲倦。霧氣氤氳的深山中,回蕩著裊裊空靈飄渺的古琴曲;金黃麥田里,隨著麥浪翻滾起伏的是莫扎特輕快跳躍的《卡農(nóng)》;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響的是晨風中的柳笛清音。漸漸地,曾經(jīng)羸弱的身體變得健康而挺拔,黯淡無光的雙眸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蒼白空虛的心也變得色彩繽紛而充實。
心在旅途,是一種積極樂觀自信的心境,是一種追求美好,又能享受過程并不斷發(fā)現(xiàn)快樂的生活態(tài)度,它使人不斷地向著最完美的境界前進。我不知道那美好的遠方在哪里,沒有人會回答我,但是我會走著屬于我自己的道路,不斷向前,享受著沿途的辛苦與疲憊,享受著花朵苦澀的甜蜜,享受著屬于我一切的一切。荊棘算什么,剌破的傷口總會愈合;風雨算什么,泥濘過后的天空總會更加湛藍;失敗跌倒算什么,大不了爬起,重頭再來。
心在旅途,堅定的腳步永遠向前;心在旅途,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
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3
說實話,讀完這本書我心緒繁亂,想要說什么,卻又說不出什么。熟悉卻又陌生的地名紛紛從我腦海掠過,我想把自己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卻又無法言說。
世界之大,我限于這一方境地,滿心期待想去了解除故鄉(xiāng)以外的美景,《文化苦旅》讓我如常所愿。那華麗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個我所熟悉卻又陌生的美景。余秋雨先生一步一腳印踏過這些地方,他所描繪的畫面及細節(jié)是別人所不能及的,他旅程過程中那些小事和心得更給予我一種真實。先生筆下之景,是歷史與現(xiàn)在的結(jié)合,是故事與現(xiàn)實之間的轉(zhuǎn)換,如今的金碧輝煌,那你可知過去又是經(jīng)歷了何種苦難,它們又見證了多少歷史?
先生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寫風景,它也在描寫著過去。我一直不懂為何叫《文化苦旅》,而現(xiàn)在我懂了,他所描寫的風景之下又隱藏了多少博大精深的文化。
先生到過很多地方,無名的小島或是著名的景點,他所訴述的是我們能理解,卻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是歷史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當過去呈現(xiàn)在眼前時,我已經(jīng)無法用語言去描述,文化與歷史交織著呈現(xiàn)出一幅絢麗的景象,令我嘆為觀止,心中卻也有著一股淡淡的悲哀。
在探索文化這一旅程上,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的,但我想說的是,這一旅程不僅僅只有苦,也有著甜。
先生說: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說:中華文化的龐大,是我們無法言說的,但,總是有像先生一樣的人,用筆墨或是其他方式,將它表現(xiàn)出來,即使僅是文化的一部分。
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4
家里有一本記錄余秋雨先生給北大學生講課的書,是姐姐高中時買的,叫《問學余秋雨》。我二年級時翻出來看,對于書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我是不大懂的。后來總算明白了一點兒,心想這個人說的真好。再后來我又在名家匯編、語文教材中陸續(xù)零散地看到幾篇余先生的文章,慢慢開始對他和他所講述的文化感興趣。
這次國慶假期,我終于有錢買我敬仰已久的《文化苦旅》,于是立刻在當當網(wǎng)上買了一本——順便推薦給了一位同學。
星期六書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前兩章《牌坊》《寺廟》,是在講自己的故事,我不太感興趣。翻到《道士塔》,我被吸引住了。
匈牙利人斯坦因、翻譯蔣孝婉,出身農(nóng)民的道士王國篆,幾個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人,因為一個藏經(jīng)洞,命運在莫高窟緊緊地勾連在一起。王道士的無知以及對財富的喝求,蔣孝婉的軟弱,斯坦因的狡詐,共同把成堆的文物推向大英帝國的博物館,成就了國衰民弱歲月的悲劇。
于是,余秋雨來到了敦煌,站在莫高窟門外,王道士塔前,仿佛穿越到了20世紀初,他暢悲,自己來到了西域的大漠里,攔住斯坦因的車隊,與他辯論。引用余先生的原文“也會有一種可能,盡管概率微乎其微——我的邏輯終于壓倒了斯坦因,于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了下來?!笔前。谀腔氖彆r代里,大清正企盼用兩千年的巫術(shù)和權(quán)謀茍喘,大英帝國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最高文明水平,可斯坦因在這片生長野蠻的土地上掠走的輝煌、殖民者的傲慢,使他只是一個強盜。而和強盜(哪怕他是一個精通七八門語言的學者)又有什么邏輯可言?
如果真的攔下來了呢?余秋雨接著說,“當然應該送交京城。但當時,藏經(jīng)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員縉紳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边@可是古代文物啊!如此作為,無怪乎大清之亡!余先生接著又寫當時中國軍閥混戰(zhàn),即使運到了北京,也不知如何保存。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還是讓他拉到倫敦的博物館里去吧。但我當然不會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難處,因為我發(fā)現(xiàn),被迫留下了車隊而離去的他,也一次次回頭看我?!?/p>
“但是,山河亂成一團,明天路在何方?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
巧的是,“就在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前幾天,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團又一次集體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而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當天,列強決定聯(lián)合出兵?!倍鴰讉€月前,甲骨文也被發(fā)現(xiàn)了。在時隔上千年的文明重見天日時——一個搖搖欲墜的朽爛的國家,正在被堅船利炮橫掃,似乎再用點兒力,就要倒了。
百年前,大漠一個寧靜的夜晚,九千多本經(jīng)卷,仍在透過時空,警醒世人……
最令我觸動的,還是那篇《寧古塔》。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炭,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shù)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p>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后。言不盡,觀頓首?!?/p>
這是康熙年間,顧貞觀因思念老友吳兆騫,所作的兩首《金縷曲》。而同是康熙時期的詩人丁介寫過這樣兩句詩:
“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p>
余先生提到,“據(jù)李興盛先生統(tǒng)計,單單清代東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總數(shù)在一百五十萬以上?!?/p>
一百五十萬人是什么概念?即使按清代三百年平均,每年也有五千人被流放,平均到每天就有接近十四人被流放到東北。
18世紀的中國,生活水平、GDP、疆域,都可以說領先全球。康乾盛世持續(xù)時間在唐之后前無古人,但就是這締造盛世的帝王,統(tǒng)治著似乎代表文明的國度,每天都流放十四個人。
這些人都犯了什么法律嗎?不,他們中有一部分是讀書人,其余很大一部分是株連者。讀書人有罪可以追責,但為什么牽連到全家老小乃至整個家族呢?
是啊,何以得牽連全家性命呢?何以得締造盛世的帝王、戰(zhàn)勝了無數(shù)強敵的國家,一下子怒不可遏、沉默寡言呢?
這使我想起前一陣子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紅黃藍據(jù)說是我國第一家上市的教育機構(gòu),可以說是行業(yè)龍頭。然而幼兒園隨意對待孩子,皇帝隨意處置知識分子,像是文明人退回了野蠻。
我仍想借用余秋雨先生在《寧古塔》里的兩句話:文明可能產(chǎn)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在后面加上一句:“如果文明不用文明的法制守護自己,必然倒退回野蠻。”遠如斯坦因、紫禁城里的皇上,近似紅黃藍虐童案。
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篇5
文化苦旅,顧名思義即是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歷史文化探究的一場艱苦的旅行。在本書中,余秋雨先生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故事,歷代文人艱難的故事,我從中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其中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道士塔》和《風雨天一閣》
《道士塔》,余秋雨先生將這篇文章小說化,而表達的內(nèi)容只用三個字即可說明,那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淚腔而仿佛在那幾卷古書面前,對著死朽者的尸骨卻無力回天的哀怨嘆恨道:“我好恨?!蔽曳路鹂吹阶髡呦褚黄ダ窃诤谝怪邪Ш繀s無奈。
在本文中王道士是一個沒知識沒文化的人,只因巧合以敦煌窟為家成為了道士,在這段期間王道士對莫高窟進行粉飾,繪上了西游記的故事,這看上去美妙但卻是對中古歷史文物的一種褻瀆。王道士的作為也的確反映出當時的教育落后,也為后來的損失埋下伏筆。不就王道是發(fā)現(xiàn)了這莫高窟里的經(jīng)書,并視其為珍寶。后來英國的考古學家斯坦因知道這件事便前來,這里,余秋雨又為我們引出了一個橋梁似得人物,那邊是湖南人蔣孝婉。在歷史的長河中,這類橋梁似得人物往往被掩蓋,但它卻往往是最重要的。在文中蔣曉婉幫助英國人用僅僅30英鎊換回了那幾卷古書??墒鞘Y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是我閱讀時發(fā)出的疑問。但我想可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迫吧,畢竟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身為一個不被重用的普通中國文人也只有到異國他鄉(xiāng)謀出路了。
當王道士聽到斯坦因提出的要求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警惕、閃躲、拒絕。這說明當時的他還算有點良知,但后來他卻又同意了,這也就是因為他之前的經(jīng)歷,那三十磅大洋可比他平時一年化緣化來的錢多得多。而且他本也是出于善意希望中國文化能在各國展覽,但卻是這一念之差釀成終生遺憾。
作者曾幻想在斯因坦走的路上攔住他,但后來卻又放棄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怕官兵私藏呢?還是怕軍閥混戰(zhàn)搞得古書葬身于戰(zhàn)場呢?原因數(shù)不勝數(shù),最終讓它在異國展覽可能還會完整吧。
這便是《道士塔》,講述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的故事。警示我們年輕人在面對祖國文化遭受侵略時要勇于站出來維護,不像王道士那樣愚昧軟弱。同時也在呼吁保護歷史文物。
“二百年的積存,可散于一朝;三千里的搜集,可焚之于一夕”說的便是位于寧波的天一閣。
本文中提出了“健全的人格”這一可笑的詞,后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獻給康熙帝。古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的掌權(quán)人。然而健全的人格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guī)。是一個酷愛書籍的女子最終抑郁而終。這也反映當時在既缺少人文氣息有無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女子想借著婚姻多讀一點書,其實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失敗了,卻讓我很感動。《天一閣》的真諦大約是叫我們堅持文化的積累,沉淀出濃郁的民族情節(jié)。
《文化苦旅》使我懂得中華民族文化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許如秋雨先生所言“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币擦T,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碟躞,以此為歸。
高中生讀文化苦旅有感的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