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
《無聲告白》讀后感(精選10篇)
《無聲告白》是2015年8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伍綺詩?!稛o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xì)致,文筆沉穩(wěn)內(nèi)斂,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無聲告白》讀后感,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1)
去年我買了這本書的紙質(zhì)版本,但一直被各種事情干擾,它一直被擱置。
終于與它重逢,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本書,有很簡潔利落的文風(fēng),精準(zhǔn)的比喻和描寫,不多不少,非常細(xì)膩。
文中所呈現(xiàn)出的各自背負(fù)的壓抑,每一種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親因為種族問題和童年經(jīng)歷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親一直心懷夢想,卻最終被現(xiàn)實羈絆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理解莉迪亞被愛的枷鎖束縛到絕望的痛楚,理解漢斯和漢娜不被家人重視冷落的難過。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亞第一次和朋友看電影,父親在車上尷尬又興奮的樣子,極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擁有他所未曾擁有過的平常,這樣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張得快樂。
莉迪亞竭盡全力的滿足了母親和父親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終不堪重負(fù),并沒有人問過她,她想要的是什么?過多的愛和期待變成種沉重的枷鎖,我們?nèi)魏稳硕紱]有辦法負(fù)擔(dān)得起別人夢想的重量。
事情是從哪里開始錯的?錯的離譜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因果,都有跡可循。
埋在心里的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有些事,你當(dāng)時不知道為何要這樣思考,抉擇,其實,歸根結(jié)底,總能找到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推動了我們?nèi)プ瞿菢拥氖隆?/p>
莉迪亞的死亡像是一場無聲的告白,把這一家人從過去的陰霾里拉了出來,重新沐浴的陽光下,審視生活,重建自己,在陰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這樣的陽光,需要這樣痛苦的反思,也許痛苦之后我們每個人都能撫平自己內(nèi)心的創(chuàng)痛。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2)
沉默而別扭的父母,木訥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卻無力承擔(dān)的老二,和習(xí)慣于在家毫無存在感的老幺。這是不是另一種stereotype呢。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yuǎn)當(dāng)不成醫(yī)生,那也沒關(guān)系。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鏈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xiàn)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fā)現(xiàn)了宇宙中華麗閃耀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她要對杰克說對不起,告訴他,她永遠(yuǎn)不會講出他的秘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么,那么,也許她也能。她會告訴他,她理解他。
她要對內(nèi)斯說,他走了也沒關(guān)系,她會沒事的,他不必再為她負(fù)責(zé),也無需擔(dān)心。然后,她就讓他走。
許下最后一個承諾的時候,莉迪亞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開始,從頭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
明天早晨,她要問問內(nèi)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樣的,她要讓他講講他遇到的人,上過些什么課。她要告訴他,他會在哈佛度過美好的時光。
她低頭看著湖水,黑暗中仿佛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沒關(guān)系的,她告訴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進(jìn)水中。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3)
以倒敘插敘的手法描述了莉迪亞邁向死亡的過程并逐漸揭示死亡的原因;重點表達(dá)了: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本書更適合父母來讀,無聲告白,以自我死亡的方式反抗父母的期待。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兒女成龍成鳳;可是有的子女只想在地里刨食,莉迪亞或許也只是想做一位家庭主婦。麻雀想如鯤鵬展翅一樣扶搖直上九萬里,自己做不到,下了個蛋,想讓自己的兒女做到。自以為蓬蒿之間是自我的悲劇,想讓自己的子女展翅高飛,卻忽略了子女自己本身想要追逐的。
瑪麗林的母親希望瑪麗林嫁給相像的人,瑪麗林沒有聽從安排,成了一出悲劇。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強行將自己的愿望加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一點一點將莉迪亞推向湖水中去。莉迪亞懂事的讓人心疼,總是說:好的,好的。父母也沒有坐下來聽一聽女兒自己的聲音,沒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禮物。唯一得到的一條項鏈竟然是父親情人挑選的。
父母的愛意并沒有合理的分布在每一個人身上,莉迪亞承受太多的愛與期望而不能反抗,唯一明白這種感受的內(nèi)斯成了莉迪亞邁入湖水中去最后的稻草。
在疫情的背景下,讀到:塞爾維亞是波羅的海各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备杏X很有趣。書中的對華裔的偏見與惡意也是莉迪亞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結(jié)合當(dāng)下特朗普的___,我只能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曾經(jīng)讀過一段話和扉頁很相似,用這句話來勉勵彼此吧?!疑鷣聿皇且蔀閯e人的,而是要成為我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4)
在讀的時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后來,讀著讀著想法越來越多。
1、小說里有很多環(huán)境描寫以及細(xì)節(jié)描寫,對當(dāng)時的人物行為,心里活動有著到位的襯托。有些故事情節(jié),并不需要特別燒腦的推理,作者明里告訴我們,我差不點理解為并不是想要鍛煉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訴我們道理。
2、我們經(jīng)常以為“重男輕女”思想,為的是男生可以幫自己養(yǎng)生,女生總是會嫁出去的。但是這里不重難不重女,重的卻是父母內(nèi)心的夢想與寄托,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何以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著,甚至常常以“為你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內(nèi)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們附屬品,他們的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不屬于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會更多。
4、詹姆斯跟瑪麗琳組成的家庭,而卻是他們兩個最不在乎整個家庭。兩個都只想要孩子不重復(fù)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們孤立,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甚至為了擺脫內(nèi)心的悲傷,背叛了妻子。一個為了琳迪亞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曾經(jīng)的夢想,不斷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個孩子是多么懂事,琳迪亞為了讓媽媽留在家里,一味服從母親,內(nèi)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漢娜是最懂事卻也是最不受待見的人,總在邊上看著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個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響,缺乏溝通,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閱讀時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會說,哎以后我要讓我的孩子學(xué)這學(xué)樣,讓他們多才多藝,不知道類似的想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5)
無,沒有。聲,聲音。告白,像某個人或某件事表達(dá)愛意。
告訴莉迪亞,我們愛她。告訴漢娜,我們也愛她。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漢娜。她可能沒有內(nèi)斯那么愛學(xué)習(xí),她可能不會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亞那么聽父母的話。但她睿智,這就足夠讓我喜歡她了。當(dāng)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選擇躲在桌子底下,心里默念著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獨自做個觀棋不語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無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著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漢娜。莉迪亞失去了生命,她被瑪麗琳逼迫著成為醫(yī)生,學(xué)習(xí)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著和其他人一樣,要合群。至少,她們是關(guān)注著她的,多少人終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愛,多少人終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關(guān)注。她愛家里的每一個人,收集他們的東西,雖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氣餒,那我選擇他們不要的東西好了。終于,能和家里人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來是瑪麗琳在離家出走的日子暈倒之后發(fā)現(xiàn)的。因為她,瑪麗琳被迫放棄夢想,回到家中。于是瑪麗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強加到莉迪亞身上。從到來到成長,她都是被忽視的那個聰明的姑涼。
她的睿智來源于她缺失的愛,因為要減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須變的聰明,只有那樣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內(nèi)斯,瑪麗琳,詹姆斯終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歡的那個姑涼被人發(fā)現(xiàn)了她的光芒。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6)
“我們這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這永遠(yuǎn)不妨礙我愛你?!薄}記
莉迪亞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她的母親希望她完成母親的夢想——出類拔萃,他的父親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種族的歧視。莉迪亞就在這么一個觀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長。
在她小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實現(xiàn)自己曾放下的夢想,在沒有和家人說告別時就獨自離開。最后母親回來了,為了留住母親,小小的她,對母親的所有要求都會答應(yīng)。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須要做到。同時又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她總會裝出了許多好朋友一樣,來博她父親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幾歲的哥哥,才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學(xué)了,她仿佛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她尋找錯誤的源頭。發(fā)現(xiàn)所有的源頭終究于她曾經(jīng)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猶豫,縱身跳下。
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莉迪亞對家人的愛。因為那愛太過于沉重。她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整整十多年。僅僅因為父母的期待,是什么才能讓她這樣呢?是孝,我更認(rèn)為是她對家人的愛罷了。
因為愛,所以成全;因為愛,所以去追逐你所愛;因為愛,去默默忍受十幾年;因為愛,未曾有過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亞到死亡,也未曾對愛的人說出愛,這是悲哀,更是無奈。
所以故曰“無聲的告白”。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7)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里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經(jīng)歷自己曾經(jīng)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完成自己當(dāng)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并未把自己的子女當(dāng)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xù),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jìn),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是獨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guān)心下,也就產(chǎn)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xué)畢業(yè)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yè)后這么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yè)、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qū)W習(xí)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jīng)常裝著再給并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后這一切終于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背負(fù)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xù),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shè)!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8)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遍_篇的第一句話,便吧整本書都引向了悲劇。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關(guān)于性別,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于救贖,關(guān)于親情,關(guān)于愛......
書中的母親,將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到莉迪亞身上,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guān)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guān)。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期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盡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只言片語離開這個家,期望繼續(xù)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莉迪亞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主角。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盼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盼著。而正是莉迪亞過于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盼,以致于發(fā)生了之后的悲劇。
一切的錯,莉迪亞想,來自恐懼??謶帜赣H再次離開,恐懼自己不能讓他們滿意。需要糾正這個錯誤,從哪里開始呢她一腳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個夜里,迪莉婭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讀到那里,有種真正的釋然感,她最后解脫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入戲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我沒慘到那個地步,也沒勇氣透過死亡來結(jié)束一切,但我很難過地看到自己與她身上的相似點,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來在走別人的路,終有一天,我會手足無措,會走不下去的。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9)
《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xì)致,文筆沉穩(wěn)內(nèi)斂。橫掃歐美所有榜單,獲得包括亞馬遜網(wǎng)站在內(nèi)的無數(shù)媒體評選出的___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是《無聲告白》的卷首語,也是這本書的主題。母親瑪麗琳為了實現(xiàn)自己成為醫(yī)生的愿望拋夫棄子離開了九個星期,因為懷了第三個孩子漢娜而徹底放棄自己的夢想回歸家庭。可是,在女兒莉迪亞看來,母親的回歸無異于奇跡。年幼敏感的她覺得母親的離開是因為她和哥哥內(nèi)斯做錯了事,她許了一個愿,只要母親回來從此母親說什么,她都照做。她要實現(xiàn)母親的每一個意愿。讀至此處,看到莉迪亞的愿望,只覺得心疼。在孩子尚未獨立之前,父母幾乎是孩子的整個世界,所有的傷害都必會留下痕跡,越是至親越是深刻。還有父親詹姆斯沖兒子內(nèi)斯扇的一巴掌,文中說“他們之間的某種紐帶已經(jīng)破裂了?!边@對父與子的關(guān)系讓我想到電影《當(dāng)幸福來敲門》。他們是一家人,但是并未相互理解。沒有理解的愛把這個家庭推向崩潰的邊緣。是“乖巧懂事”的莉迪亞聯(lián)系著這個家庭,也是她的自殺讓這個家庭破碎又重生。
小說,可以讓你從空中去俯視別人的一生,將是非對錯看得通透?!稛o聲告白》中最觸動我的不是那句卷首語,而是小說文末那句“詹姆斯和瑪麗琳說話時會選擇真正能表述自己的意思的措辭,無論是對內(nèi)斯,對漢娜,還是互相之間,他們需要說的太多太多。”
愿所有的愛都是建立在理解之上!所有的理解都需要良好的溝通,否則只會是沉重的枷鎖,以愛之名壓抑毀滅所愛之人!
《無聲告白》讀后感(篇10)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边@本書強烈推介給每位父母看,書里的主人公一家人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將畢生沒有達(dá)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代替完成,打著的是“為你好”的旗號;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努力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從不說不。最后,當(dāng)孩子認(rèn)識到自我的迷失,意識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時,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期望可以重新開始。青少年自殺,這個悲劇不停在這個世界上演的劇情,刺痛著每個人的心。
爺爺奶奶那一輩,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這一輩,吃飽穿暖,但也僅限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因此,我們常說,現(xiàn)在的孩子很幸福,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優(yōu)越??墒?,大人們似乎都沒有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作業(yè)培訓(xùn)班、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以及越來越迷茫的童年。這個社會節(jié)奏太快,似乎一停下來就會落后,現(xiàn)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奔跑、馬不停蹄的奔跑,卻忘記了為什么奔跑、奔跑的終點是什么。
更可怕的是父母未竟事業(yè)的期許,媽媽說“我就是為了你才放棄了……”爸爸說“我拼命工作就是為了你………”這些付出,似乎缺少了太多的真心,有多少父母能說“我生你養(yǎng)你,是為了完整我自己。
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遵從內(nèi)心,活的精彩”?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并旁觀孩子獨立地過自己的不一樣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