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受戒》采用了散文化的小說結構,結構散漫、隨意、淡泊,具有詩的格調和韻律,風俗化的氣氛營造,體現(xiàn)出民間生活的閑適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篇1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guī)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里,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于空暝之中,生于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念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并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jīng)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我懷著閑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閑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于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里,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guī)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仿佛到現(xiàn)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yōu)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并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干凈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國多數(shù)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并沒有經(jīng)歷什么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jīng)得起挫折卻經(jīng)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里,在他們的心里。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淀在文中的每個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華。
再看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污吏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篇2
卷帙浩繁,遨游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特別的作品,從內容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于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wèi)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于《受戒》的超純愛戀,仿佛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愛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接受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么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贊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這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這里,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這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現(xiàn)實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里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仿佛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里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表現(xiàn)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xiàn)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這不僅違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于外,更諷于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欲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愛戀。在這里,當和尚并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xiàn)在的旅游景點,供養(yǎng)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xiàn)在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么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xiàn)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并沒有那么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篇3
現(xiàn)對汪曾祺的《受戒》談談自己的感受。《受戒》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tài)闖入讀者的視線,為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xiàn)實和傳統(tǒng)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戲規(guī)則是完全不適用的。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xiàn)的人和人們,只不過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jīng)足夠讓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樸實"的菁華,他們是簡單自由的,卻更尊重天性。我們不妨這樣看待《受戒》:它雖然是霧里盛開的花,但它畢竟宣告了另一種花開的樣子,既使不可企及,霧里觀花也是安慰。
并不是說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說,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guī)的篤信也并不激烈一樣。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這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xiàn)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篇4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愛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xiàn)了三十年代蘇北里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fā)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說:“我要寫,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睂懗珊?,汪曾祺宣布:“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边@些話,我們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也是作家通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應該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選擇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間,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guī)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奸猾、惡意,眾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著生之快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理想化的態(tài)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不過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說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愛情卻確實可以給這種理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xiàn)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fā)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為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征,所以作者把它表現(xiàn)得特別美。譬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后是小小聲說:“要——!”英子把船劃進了蘆花蕩,小說接著這樣描寫:“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檫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p>
小說中的少女小英子保存著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yǎng)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著本乎自然的欲望,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欲望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huán)境。這一片空間里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后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后來干脆把他認作了干兒子。明子幫著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著做田里的農活,一起踩水,一起采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里滋養(yǎng)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這里,性愛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小說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升華與深化?!笆芙洹迸c“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這里奇特地統(tǒng)一起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說里敘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huán)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著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俺龊蜕小北闶沁@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shù)?,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yè),它既不比別的職業(yè)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yè)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欲,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并不以之為賤:“這個庵里無所謂清規(guī),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薄麄兛梢匀⑵蕖⒄仪槿?、談戀愛,還可以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乳房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正所謂“饑來便食,困來便眠”。廟里的和尚是如此,當?shù)氐木用褚彩侨绱?,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溫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房檐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說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個表征。他說:“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易约合胂?,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個詩人?!穆市宰匀坏乃枷胧巧罹辰绲拿赖臉O致?!矣X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讀《受戒》有感心得體會精選篇5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這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xiàn)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終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