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課文邊城優(yōu)秀讀后感800字
高二課文邊城優(yōu)秀讀后感800字5篇
《邊城》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篇1】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彌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蕩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也教育她?!睂τ谟H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于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并要為愛守候,那么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jié)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梢姡趦偷难壑?,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zhí)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于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于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fā)生沖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哆叧恰芬晃耐癸@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xiāng)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殊地位。
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篇2】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里,住著這么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干,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里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于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xiāng)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著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么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里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么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xiāng)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xiāng)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斑@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著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么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zhí)著的心,去爭取本該屬于、本能屬于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么不能呢?為什么不去呢?
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篇3】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向往田園牧歌般的鄉(xiāng)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xiāng)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zhèn)。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xiāng)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zhèn)。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篇4】
原想為這篇起名為“如水”---可是我不能悖著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于是我就給它起名為“純美與暴力”。
純美
清澈泠泠然地順著書脊淌下來了。它流到我指甲邊緣,滲入;隨后我聽見了歌聲,是晴雨后的泥土、時未融化的芬芳、時初生的情感;它變成氣態(tài)的、潮濕的詩,輕覆于我的睫毛。我愿真正讀懂,可這時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維與語言的遲鈍。
《八駿圖》、《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來覆去地讀了三遍以上,直今還認為有些許晦澀。可是在閱讀的當中,純美的環(huán)境、純美的人們、純美的對話,這些是不曾有變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幾朵不肯在礁石邊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卻仍能感知它滾動前進的節(jié)奏與態(tài)勢,然后受它的鼓舞與感動。
這里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為開始,再釀出甘冽的環(huán)境,每一個人都富有極鮮明的特征:他們的每一次抬眼、每一次頷首,甚至每一次開口的時間都是自然形成卻又不能改變的------就如《邊城》中的翠翠,她不答應別人的呼喚,定是心中有什么纏在一起;她總要先解開它們才能回答,否則好似她便不是那個翠翠了。雖是每個人物都獨一無二,可他們的相似之處卻又如恒河沙數。于是,純美疊加于純美之上,雖是不至于令人頭昏到只顧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況,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與神圣的哀怨。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寫到暴力的部分來讓自己產生些許明徹。
暴力
《邊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體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當然,更有靈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后一篇《節(jié)日》便充斥了會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雛》便顯現了一個碩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個野人與最后一個迎春節(jié)》則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徹底扼殺的暴力。每種暴力總難免給人心靈的重重一擊,可這一擊過后卻會帶來從未敢涉足的領域的思考與悲憫,甚至憤懣。
也有少數幾篇是純美與暴力并存的。它們就似一架天平,平衡達到一個令我望而卻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與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純美得暴力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一遍,便好似僅觀覽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高二課文邊城讀后感800字【篇5】
聽說過大作家沈從文,卻一直沒讀過他的作品。今讀書會選書《邊城》,得以有機會一品其芳澤。穿過一段歲月的河再來讀《邊城》,也許更能接近作品的本真。我想引申一下作家的名言“我看過無數次的云,遇見過許多的人,卻最愛故鄉(xiāng)的云和純真自然的人”。試問,對故土的熱愛和對返樸歸真的向往,這兩種情結不是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嗎?
初讀《邊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語言的靜美和對人性美的真誠禮贊。它有如邊城中的溪水,沒有驚濤拍岸,沒有飛巖流瀑,只有清澈透明、安靜潺緩,卻潤耳、凈心。
寫母親唱的催眠歌是:“睡時用明霞作,醒時用月兒點燈”。枕著大自然便可入睡。
寫景致:“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只這兩句便可想象出小城的溫暖。
寫生和死:“茶峒溪邊的老船夫,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著。老船夫做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靜靜地躺在土坑里給小蛆吃掉了”。生和死在那里真是自然平和。
寫民風:“白河漲水時流水浩浩蕩蕩,倘若河心飄浮著牛羊或船上有婦人小孩的哭聲,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寫人的價值:“別說一個光人,一個有用的人,兩只手敵得五座碾坊,洛陽橋也是魯班兩只手造的?!薄斑@種大名頭的人不生在我們這種小地方也不礙事,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青人就夠了,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
這種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我們在《呼蘭河傳》、《殺死一只知更鳥》,《江城》中都可以讀得到。每一個河流總要入海,禮贊平凡之美是文學的永恒主題。
翠翠、天保、儺送,三個名字飽含希望的年輕人,他們是新生力量與青春的象征,他們翠綠蓬勃,命運那只無形的手卻將他們輕輕撥弄,天保已經悲劇毀掉了。那個在月光下唱歌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只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只雀得總有一個窠。翠翠到底怎么樣了呢?翠翠是重復了母親的命運,還是與二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本無桃花源,但邊城亦沒有失翠。我想象著翠翠夢中聽到了歌者的召呼,懷了莫大的勇氣,搭船沿溪而下去追尋那歌者了。祝福翠翠將美好的事物永遠續(xù)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