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
推薦文章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5篇
想必都讀過《道德經(jīng)》吧?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讀書筆記應該怎么寫呢?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供大家閱讀和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精選篇1)
《道德經(jīng)》學習筆記今日正式開篇了,以后我會以“李洛莉?qū)W習筆記”的方式,開啟學習之路。
《道德經(jīng)》俗稱《老子》,也被稱為《五千言》,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guī)》、《莊子》等都是國學經(jīng)典,凝聚了我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jīng)典著作,文約意豐,涵蓋哲學、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其中的內(nèi)容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jīng)商置業(yè)、從政為民,無論是從商、從政、從軍,都能從此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智慧。
《道德經(jīng)》一書共計八十一章,上篇《道經(jīng)》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化的微妙;下篇《德經(jīng)》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視之道。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我將從為人,從政,經(jīng)商等領域,讓大家能夠更便捷地體會和感悟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我計劃每次一章,通過原文、譯文、解析三方面,給大家詳解《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
歷來《道德經(jīng)》對三種人容易產(chǎn)生影響和有價值的作用,第一類是特別聰明的人,深知學習道家對人生的意義,所以比較自覺早悟,學習《道德經(jīng)》就是他們的自然首選;第二類是失意的人,有才華,但又懷才不遇,因為失意者是處于逆境中的人,因為逆境中的人更需要尋找突破口,走出困境,所以會在認真研讀《道德經(jīng)》后受益匪淺;第三類人是年紀很大,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考驗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通過學習所得與生命經(jīng)驗相對比,獲得受益。正因為認真閱讀《道德經(jīng)》可以改變?nèi)松?,所以很多人將《道德?jīng)》視為安邦治國的方略,看作修身養(yǎng)性的良方,以及當做道教的經(jīng)典,講辯證法的哲學等,因此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了解清楚為什么而學習《道德經(jīng)》,應該從什么角度學習?又應該如何去學習?只有愿意曉其義,明其理,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和獲得有益的學習價值。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精選篇2)
《道德經(jīng)》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眾所周知,黃老之學重在“清靜無為”,其思想為后來的西漢前期所用,大漢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實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為當世所用。近日,讀老子之說頗有感觸,無奈才疏學淺不足以評頭論足,只得將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讀了兩遍《道德經(jīng)》還是未能完全領悟,不過卻有所思所想。我覺得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整個道德經(jīng)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樣不能具體的語言去描述它,然而卻蘊含于每一句話中。所以我覺得不應該直接論述何為道何為德,或何為清靜何為無為,而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將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闡釋。
縝密思維,科學論斷
只讀了《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就讓我對老子肅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贝颂帉τ凇暗馈焙汀懊保坝小焙汀盁o”的闡釋前后銜接相輔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奧妙之中。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轉(zhuǎn)換間便讓我感受了老子思維的縝密,又說無,叫做天地的開始;有,叫做萬物的本源。誰說又不是呢,宇宙還不存在時就是“無”,單單一個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慮——宇宙之前是什么?而萬物化生的時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順理成章,這些都是自然事實老子只是描述出來便又體現(xiàn)了無為中的有為。中國的文字計數(shù)原不稱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單單“有無”兩言便道破了天機,有和無本同根而生,無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妙處,為形而上;有的時候就去觀察它的行跡為形而下,兩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問題就是研究宇宙奧妙的法門。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無吧,而現(xiàn)世的我們不也正在為之而努力嗎,我們從何而來向何處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
老子給后人留了這個有和無的問題,但老子又是怎樣解釋的呢?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便是老子對“無”的解釋,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暫且將其記錄為“道”,稱其為“大”。大道便是無的代言,現(xiàn)在理解起來不就是自然規(guī)律嗎,自然制定了一切規(guī)律于是才去創(chuàng)造天地。然而何又謂之“有”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虼恕坝小北闶堑郎坏乃查g。這一句話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話,它縝密而又科學,在古代的科學思想中可謂領先全球。后世有人根據(jù)這句話創(chuàng)立了道家的標志—太極圖。《易經(jīng)》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老子的話相聯(lián)系,太極便是混沌即“道”,兩儀是事物的兩面即“陰陽”或“一”,四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即“三”,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根據(jù)周敦頤的太極圖解說,黑白即為陰陽,中間的界線就是陰陽相沖萬物相生之意,整個太極就是天地混沌無極之意也就是道了。
辯證待世慧眼識道
老子除了他的清靜無為之學外,《道德經(jīng)》中的辯證思想也頗為后人推崇,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問題的方法?!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如太極圖所示,太極生兩儀,世間萬物分為兩儀,每個事物又有兩儀。這就是老子對世界的看法,萬物有陰陽兩面,美和丑,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他的辯證思想給中國的哲學帶來了重要啟示,特別是對中庸思想的影響,它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也只有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所觀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實的。
中庸之道天長地久
中庸之道給中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直接體現(xiàn)在當代人的為人處事中。比如我們的語言習慣,總是不直接和盤托出而是先進行前題渲染在合適的時機再道出主題,不急也不緩,不冷也不熱。再比如中國人的謙讓品德外柔內(nèi)剛,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講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國人是拿捏的最好的?!兜赖陆?jīng)》中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睎|西多了就會溢出來,不如停止擁有。東西太尖銳了是不會長久的。金玉滿堂也是守不住的。富貴又驕淫會自種禍根。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可盡其極,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引來禍端。古代多少名臣大將沒把握好中庸之道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漢大將周亞夫為漢景帝劉啟訓練出細柳營兩萬精兵強將,又憑借這兩萬主力平叛了吳楚七國之亂,可謂護國之功,功蓋千秋。但因其驕橫跋扈目中無人,蔑視皇帝違漢制修建墓陵最終惹來殺身之禍,君不殺他其自殺之。周亞夫雖有功卻太銳,不善藏不善退,不諳中庸之道落了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像拉弓一樣,高了就低點低了就高點,多了就去點不足就補點,不恃才傲物不獨處高處。中庸就是保持虛靜,其猶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保持一個虛靜寬廣的胸懷才能容得下天地。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當,而圣人都已經(jīng)成為書中的經(jīng)典了,我輩尚需努力,當世中又能不能出現(xiàn)一個圣人呢? 只能等后人去評價了。
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
老子的辯證法中,事物的兩面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又是可轉(zhuǎn)換的。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圣賢人、大智慧、仁義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氣象就會出現(xiàn),所以老子說圣人不死大道就難以實現(xiàn),因為他相信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边@不正與我們所說的亂世出英雄異曲同工嗎,國家禮崩樂壞奸臣當?shù)赖臅r候才有人去強調(diào)忠信仁義,孔子正是最鮮明的例子。
對立轉(zhuǎn)換,物極必反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維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進先退等等都說明了后世對這個辯證思想的成功運用。“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边@也算是老子告訴我們的軍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勝剛強,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燒后便是灰燼了。
時代局限一家之言
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的話不是完全的正確,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東周末年,諸侯割據(jù),諸侯相殘已是司空見慣,國家間的殘殺讓老子不再相信統(tǒng)一的大國了。我覺得老子的無為的思想有時就像是在逃避現(xiàn)實,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價值又如何實現(xiàn)呢?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边@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烏托邦,現(xiàn)在找個孤立的小島都難更不用說小國,處處都是金錢名利哪還有敦實淳樸的百姓。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是有為還是無為的結(jié)果呢?若是無為卻有人類兩千多年的文明印記,若是有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順道而行嗎?
結(jié)語
讀了兩遍《道德經(jīng)》也沒有弄明白它的真諦,不但是因為我的資質(zhì)不夠深,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歷代對老子的研究不盡其數(shù),誰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筆者也就有一千個老子,發(fā)展到現(xiàn)在老子已經(jīng)分為幾派了,例如有為派,無為派。這說明了經(jīng)典的不斷闡釋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可是最終卻弄不清經(jīng)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黃老之學就要摒棄眾家之言還其本質(zhì),從他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發(fā)展等本真的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逐字推敲每一言。像研究歷史一樣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可是這很難做到,如果做到了與老子的面對面研究而統(tǒng)一了所有《道德經(jīng)》的解釋,恐怕文化發(fā)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精選篇3)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jīng)》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yǎng)非常高,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xiàn)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故無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nèi)在很強大,沖擊和戰(zhàn)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zhàn)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nèi)剛、剛?cè)岵钡钠沸泽w現(xiàn)。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jīng)》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jīng)》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zhì)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jīng)》,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jīng)》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結(jié)晶,是優(yōu)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精選篇4)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道孕育了世間萬物,德滋養(yǎng)著世間萬物,天地讓萬物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而世間的各種力量互相作用之下,萬物又有了各種功用。所以,世間萬物尊崇“道”,也認為“德”特別寶貴。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沒有人給它尊貴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卻一直這樣做。道孕育萬物,德畜養(yǎng)萬物,讓萬物生長,讓萬物成就,讓萬物養(yǎng)育,讓萬物豐厚,讓萬物生養(yǎng),讓萬物有保護。道產(chǎn)生萬物卻不去擁有萬物,有作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帶領大家卻不說自己是主宰,這就是深遠的德行。
【延伸解讀】
這一章是老子關于道、德與萬物的關系的理論,是關于天之道特征的論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來畜養(yǎng),做到知行合一,在具體的事件中賦予“道”以形態(tài),用“物”和“器”來涵養(yǎng)“道”。物,指物體的本身,實物。器,物體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觀是這樣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無名無形,不可捉摸的。而它落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有具體的形態(tài)了,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不分陰陽、混沌一體,這就是道在這個世界上的物質(zhì)基礎,開始有名有形,這個時候叫“一”?!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一”。因此,“道”與“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這個世界里的具體表現(xiàn)、實物存在。按照河上公的講法,這“一”就是德,德開始畜養(yǎng)“道”所生成的混沌狀態(tài),不斷讓它增大,畜養(yǎng)它,然后開始分出陰陽,陰陽合一再變成一個新物質(zhì),是陰陽合一的物質(zhì)。然后再生成了許許多多新具體的物質(zhì)?!叭f物”,也就是“物形之”。物體有了形態(tài)之后,便有了各種功用,成為有用的各種具體的“器”,稱為“器成之”。
“道”是世界運行規(guī)律,無名無形,我們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這個世界上的外在表現(xiàn)。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道”是里面的內(nèi)涵,而“德”則是外邊行為體現(xiàn)的品德。我們明白了“道”之后,光懂還不行,如果不在具體的德行上體現(xiàn)出來的話,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須踐行“道”,明白之后要說,讓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具體的行動。那么踐行的“德”越多,“道”就越鞏固,這就是用“德”反過來畜養(yǎng)“道”。
因為萬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萬物尊重道與德。而這種尊重、尊貴并不是別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
“爵”最早時候當一種鼎,這種“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說當年只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擁有這種鼎,這叫“爵”。后來引申為爵位,也就是說一個人崇高的地位。
道德為什么這么尊貴?是因為即使不給他尊貴的待遇與名位,人家也一直這樣做,所以萬物更加“尊道而貴德”。這個道理很有意思,對我們生活中的指導太有意義了?,F(xiàn)實生活中有兩種人:一種是我盡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報;另一種人是我就要這個爵,每做一點事我要這個回報,給我好的評價,給我點贊。如果你是領導,你會喜歡哪一種人?如果你是群眾,你會喜歡哪一種人?
唐朝名將郭子儀大家都把他當做一個武將,其實他絕對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說他壞話,不斷地整他,結(jié)果釋去兵權,讓你回家了。別人會覺得不公平,氣憤的不得了,所以當時還有一個名將叫仆固懷恩,他也跟郭子儀一樣能征善戰(zhàn),但是因為不公平待遇,他就覺得氣不過,最后也反叛了,最后他整個人生一敗涂地。而郭子儀被釋去兵權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時候還需要他出來,結(jié)果一而再再而三,這樣的人真的就會吃大虧嗎?就在當年,郭子儀就成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嗎?佩服他,尊敬他,這就是“道”的原則。沒給我地位,但是我依舊這么做,一直這么做,很自然,這種境界的人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領導。所以郭子儀人生圓滿,活了八十多歲,子孫滿堂,家里邊孩子都成才了,皆為國家棟梁,到哪去大家都尊重他。
長,就是讓萬物去生長。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邊給人休息的建筑物,這里是養(yǎng)育的意思。毒,這里不作“毒害”講,是養(yǎng)育、厚的意思,使它變得更加豐盛。覆,就像母雞保護小雞一樣,保護的意思,保護它、覆蓋它,讓它存活?!伴L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講的都是天之道對萬物是怎么保護的,它對萬物不斷地養(yǎng)育、保護,讓它生長得很好,這是“天之道”對萬物的所作所為。所以老子講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為之后隱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勞,這叫“為而弗恃也”?!伴L而弗宰也”就是他帶領大家往前走,他是這個首長,但是他不說我是主宰,我才是你們的主人,你們?nèi)课遥潜M量保護大家,讓大家活得好。
“玄德”,很深遠的德行,“玄”是高遠、深遠的意思。這是老子對領導者的要求,也就是說領導者有這種符合天之道的態(tài)度以后,您做事會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團結(jié)您所領導的群眾,您就能做到,因為您沒考慮自己的利益,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會把你放到尊貴的位置上,這種尊貴不是強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來追隨您、成就您,所以這是真正的領導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樣,要默默做事,不要總是想著自己的功勞。
大部分人之間的智力其實沒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態(tài)度。做人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你能不能團結(jié)周圍的人,能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法則。我們都是普通百姓,我們就學這個。如果您對工作就像天之道對萬物一樣認真做事,不計回報,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覺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這么好,人家能不給你一個很高的評價嗎?作者:高風清揚
道德經(jīng)大學讀書筆記(精選篇5)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jīng)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jīng)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yè)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吹斎皇呛荛_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zhuǎn)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tài),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jié)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diào)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tài),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jīng)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jīng)時,隨著遍數(shù)增長,愈發(fā)如小和尚念經(jīng)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jié)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jīng)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tài)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yè)、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zhuǎn)向內(nèi)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