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風雨哈佛路》觀后感精選5篇
推薦文章
有關《風雨哈佛路》觀后感精選5篇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感人的勵志影片,講述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讹L雨哈佛路》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風雨哈佛路》觀后感1
電影簡短,故事脈絡清晰,經典的永遠是老話題。因為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所以不忍吐槽電影本身,只談談我有點小矯情的感動吧。每個人都活在一層透明的膜下面,我們看得見外面的世界,卻接觸不到。中國從來就有階級這種東西,有時候是顯性的,可以達到“上品無寒門”的地步,寒門人上升的空間局限在那一隅小地;有時候是隱性的,自由平等的局勢下依舊有先富和后富,這是一個以物質和金錢劃分階級的時代。
一個階層的人總是仰望上一個階層,就像城鄉(xiāng)結合部總是以城市風格為潮流,而鄉(xiāng)村總是模仿縣城一樣,這也是一層隱形的膜。這個膜真的打不破揭不開嗎?現在看來當然不是。
平民子弟入大學再正常不過,貧苦出身后來站在人生巔峰的比比皆是。所以我能夠相信伊麗莎白·瑪麗的故事,也愿意相信。盡管這個故事是以美國為背景,處處充滿美國元素,吸毒酗酒收容所,逃學乞討去偷盜,輕易來去的學府教育,驚人的高額獎學金。剝去這些外衣,故事的靈魂是世界性的:愿不愿意給自己一個夢想去擺脫生來注定的貧困!我們不一定有伊麗莎白的天才,可以兩年讀完四年的書,能夠以第一名成績贏得紐約時報獎學金。但是是否至少能夠做到,不因為目前的環(huán)境否定自己的前途和潛力呢?我們整天談論夢想,可是我們真的敢想并且去朝著這個方向做嗎?難道不是做了一會白日夢,想到成績,想到家庭,感慨一下社會的壓力,調侃調侃政府政治,繼續(xù)渾渾噩噩下去嗎!我覺得相對于以前,這是一個公平的互聯網時代,盡管競爭與吞并更為嚴重,但終究有了成功的可能。
有才華肯努力的會有一條路去走,盡管不如那些出身好的走的容易,但又怎么樣呢?我們干嘛要比最后的高度,行進的距離難道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嗎?不管我們最后想做什么,首先要敢想,不妨試一試嘛,萬一成功了呢?!感覺有點像心靈雞湯,還是結尾吧,我喜歡這個故事,也喜歡這個女孩。
《風雨哈佛路》觀后感2
雖然《風雨哈佛路》在2003年就已上市,但我卻今時才得以欣賞。時隔8年,不知道當時看的人們的感受,和我是否一樣。若在2003年我就看了,我可能沒有什么感受之說,因為那時的我只是一個10歲的小孩。
莉絲,這部影片的女主角,故事圍繞她而展開。用傳奇形容她,名副其實。影片開始時,整個屏幕都是壓抑的顏色,還有她無助的眼神。莉絲的母親近乎發(fā)狂的向她和姐姐哀求,為的是可以從她們那里拿到家里最后的積蓄。而她們的父親,似乎是看慣了這一切,舒服的攤在沙發(fā)里看著電視。
整部影片看完,我才明了,莉絲是生活是如此的多舛。她的父母吸毒,家里到處都是垃圾。8歲乞討,15歲時母親死于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兩年的時間學完高中四年的課程。1996年,獲得了“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后進入哈佛學習。這短短的簡介,就能看出她的人生過的是如此不凡。金色的頭發(fā)猶如陽光一般,她的眼神永遠那么堅定。雖然,她沒有過多的打扮,總是寬寬的運動服,舒服的牛仔褲,看起來卻是那么的自由。
她的母親因為吸毒去世,沒有葬禮的儀式,沒有華麗的棺木,甚至連葬地都沒有母親的名字。只知道是在公墓,說不定下一次來就不知在哪。當棺木就要被下葬時,她跳上了棺木。一層木板,阻隔了生死兩個人。一個是愛母親的女兒,一個是愛女兒的母親。躺在棺木上的她,連親情都變成了奢望,這兒是離母親最近的地方,如此的靠近卻又如此的冰冷。她沒有沉淪這最后的思念,她堅強的選擇離開,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母親離開了,沒有預兆的離開了莉絲的人生。也許母親依然想念她,但是逝去讓她連想念都沒有了。我看著莉絲,拍拍自己身上的泥土,一邊走一邊回頭,身邊漂浮著最后的眷戀。
她開始了新的生活。
她用智慧和真誠獲得了參加進入中學考試的機會,父親作為她上學的擔保人,辦理完手續(xù)后。她的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她望著父親離去的背影,毅然決然的走進校園。她很聰明,也很努力,她的老師也很清楚這一點,鼓勵她,幫助她。帶她來到了一個學習的圣殿——哈佛大學。紅色的房子,金燦燦的樹葉,斑斕的琉璃……
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有朝氣。她不分晝夜努力著,為的是獲得獎學金后進入哈佛大學,影片的最后她如愿以償的以哈佛學生的身份站在學院里,身上依舊是那套舒服的運動服和牛仔褲。
她的童年看起來是悲劇,但她并沒有因此倒下,她乞討是為了生存;她離開是為了開始;她學習是為了成功?;仡^看看,其實,我們比她要幸福得多。
《風雨哈佛路》觀后感3
很偶然在BT上發(fā)現有人發(fā)《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又名《風雨哈佛路》,這片子找了很久,還找來原著小說來看,今天終于看到電影版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利茲的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患了精神分裂癥,雙眼失明、后來死于AIDS。利茲的生活顛沛流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家的她,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顧她的爸媽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淚坐在媽媽的病床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儕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復一日,她活在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世界裡。母親去世時,她跑到大廈的樓頂,在天空飄下的雨中無助地抽泣。母親下葬,沒有牧師沒有儀式,待寥寥數人散去,她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棺木上,低聲訴說過往的點點滴滴……
利茲真的憑借著這份自己的毅力和堅持考上了哈佛大學。為了支付哈佛昂貴的學費,她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資訊。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果然,她得到了那筆獎學金,進了哈佛。
領獎致辭的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遠的改變。Liz Murray,一個最貧窮,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里,女孩仰起臉,眼睛里是堅毅的光。
利茲1980年生人,這部電影拍攝于2003年,后來利茲發(fā)現哈佛不適合她,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了。
這一切的取得,除了利茲自己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樂戴維老師也很有關系,一個最小的例子就是剛才那個場景下課以后利茲有點不滿意只得A-的作業(yè),因此去找戴維老師,下面的細節(jié)體現了戴維的良苦用心,很感動。
戴維老師:嘿,新來的同學
利茲:(有點抱怨)你批準我入校的,卻不記得我的名字
戴維老師:我記得你的名字,我只是想讓其他人站到你一邊。
利茲:你很聰明
戴維:你也是
利茲:(鼓起勇氣)你給我一個A-
戴維老師:是的,我認為寫的不錯
利茲:我怎么辦才能得到A?
戴維老師:利茲,A-是個非常高的分數,在怎么說這也是你第一次學校作業(yè)
利茲:(頓了頓)如果我寫的話管用的話,我希望你能幫我改正它。(把作業(yè)遞給戴維)
戴維:(贊許的咧咧嘴)好吧......
(戴維開始給利茲指點作業(yè))
其實這里利茲的表現也很值得學習。我總是很愿意留心細節(jié),留心這個如此不幸(母親吸毒死于愛滋,父親在收容所)的一無所有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女孩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讓她只上過兩三年學就可以考入人人艷羨的哈佛大學,也許又好多小事,都只是堅持,堅持一個信念,堅持一個夢想。
電影中很多細節(jié)都很讓人感動,有些臺詞真的棒,也許這是真的發(fā)生過。比方說,利茲在課堂上關于教材問題的討論就很吸引人。
背景:課堂討論,同學們抱怨總發(fā)活頁容易弄丟,質疑為什么不發(fā)教科書
戴維老師:嗯,教科書,為什么不發(fā)教科書?誰知道
女孩A:太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 )卟茲~~,是的,但是不能給雪茄糖(雪茄糖是對好的課堂發(fā)言的獎勵)
女孩B:它們太貴了,學校負擔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卟茲~~,我今天要自己留著雪茄糖了。
(指向利茲)你,新來的同學
女孩C:(打抱不平的)她叫利茲
男孩D:(補充)噢,天哪,戴維,她都來一周了,你還記不住她的名字
戴維老師:(耍賴的)利茲,到法院告我吧。
(丟給利茲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利茲翻開封面)教科書,教科...書,
(利茲從頭開始翻)打開,里面說什么?
利茲:單詞
(大家笑)
戴維老師:(開始引導)什么樣的詞?
利茲:(剛翻到前言)作者的話
(大家又笑)
戴維老師:不,不,這很重要,我手上拿的是什么?(指發(fā)給同學們的活頁)
利茲:(開始反應過來)許多其他人的話
戴維老師:為什么我要發(fā)給你們?
利茲:(明白了)因為一種觀點給你一方面的見解,(合上教科書,往前推了推)
戴維老師:(很開心,但未表現出來,給利茲丟雪茄糖,丟了一個又一個)雪茄糖,雪茄糖,“商業(yè)記號”(剛才課堂討論的話題),賣給我泡泡糖的人,雪茄糖!為什么我們只能看他一個人的故事?(在同學邊巡視,走到利茲身邊,看著大家,用手指指著教科書,放慢語速強調)
男孩B:(質疑)但是那不是記載著官方歷史么?
戴維老師:不,(對利茲說)孩子,告訴他什么是歷史?
利茲:歷史是,(停頓),我們全體,我們全體都算
戴維老師:(看著利茲,頷首)
下課鈴聲響。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歡勵志影片,因為看到別人的故事,看到曾經的自己,只不過通常的結果沒有別人那么輝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有Liz那么了不起。她幾乎不去學校上課,一個月去3次都不到,但就像那場戲一樣,不讓老師拿走試卷,仍堅持要做那份語文題,她說:“不,我要做,看起來沒有那么難”。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么難,最難的是怎么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總結自己的過去都愛說:
“我并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沒錯,我們都是普通人;
“我只不過一直在……”,嗯,再小的事情堅持下來也不小;
“愛因斯坦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我們確實可以讓自己不普通。
Liz那份試卷答了滿分,老師問她怎么做到的。
Liz:“我讀了很多書?!?/p>
老師:“你讀了些什么?”
Liz:百科全書。我樓上的伊瓦女士,她找到了一些書,但是沒有R-S部分,如果你問R-S部分的話我肯定什么都答不上來,我只不過是比較運氣罷了。
《風雨哈佛路》觀后感4
麗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從老師那里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并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從不退縮的奮斗是永恒主題。
《風雨哈佛路》觀后感5
有時候我們總要嘗試著做些什么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電影《風雨哈佛路》不得不承認影片從頭到尾都很經典,不僅感人而且勵志。
人總是要面臨選擇,當莉斯的母親因為艾滋死去,父親又被送去收容所,爺爺把她當垃圾一樣看待的時候,很顯然他一無所有了,她不得不做些什么來改變現在的狀況,她需要一個機會,需要上學。
“我很聰明,我知道我會成功的,我只是……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我需要一個機會讓我從糟糕的環(huán)境中爬出來。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都是憤怒的疲憊的,他們試著活下去,但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更好的世界,更好的發(fā)展,我想要住在那里?!碑斃蛩拐f完這段話的時候,我意識到他開始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并對自己的未來做出了選擇——讀書。那么現在在看看我們自己,現在又多上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未來會怎樣?我曾經問過我?guī)讉€朋友“你的小學夢想是什么?那么初中呢?高中呢?現在呢?”知道我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嗎?呵呵,他們是這么回答我的“小學的夢想是科學家。”呵呵挺起來很不靠譜但很棒對嗎,畢竟是小學生允許我們天馬星空的想象,“初中的夢想……忘了”呵呵,好吧忘了……這是答案嗎?根本就是沒想法,好的初中沒想法沒關系,我們還 有時間!“高中……不知道”哈,ok,依然沒想法。“現在……不知道”呵,這個時候說不知道,20多所了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可以想象著有多可怕嗎?有多少人依然是這樣渾渾噩噩的浪費著自己的青春。我用了21年的時間去尋找方向,值得慶幸的是我找到了。
“一種觀點給我們一種對世界的認知?!边€ 記得這句話嗎。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擁有自己的想法,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那些條條框框里呢。
說到這我開始感慨中國教育的悲哀,小時候,老師家長會告訴我們什么事對什么是錯,但我們卻不知道對為什么對,錯為什么錯。我們只會按照他們所給的路去走,當然這樣做確實很安全,同時我們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們失去了自己余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和允許我們犯錯的機會。有多少人就這樣被扼殺在了襁褓之中。長大了,我們開始踏足社會,社會會告訴我們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們不得不盡力去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它不會給我們太多犯錯的機會。這讓我們喪失了自己的觀點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過我想這并不代表無法改變,這僅僅只是需要我們的堅持和敢于嘗試。
莉斯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4年的高中課程,這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很多時候當我們以一個常態(tài)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件事的時候很會覺得它遙不可及,但當我們決心去嘗試并獲得成功后在回頭看自己所做的你會發(fā)現其實很多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
這讓我想起了當初騎自行車從武漢到北京,幾乎所有人都對我的這個想法報以懷疑的態(tài)度,包括我自己也覺得這1300多公里的行程是那么的遙遠,但是我做到了,這對我的人生是一個極大的鼓勵。現在我學畫畫,每次看到別人的作品,我都會覺得這是一次極大的挑戰(zhàn),我總是覺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作品,但經過一次次的嘗試,和一次次的成功后。我覺得我需要改變些什么了。
“我迫使自己向前,我必須這樣……沒有后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想我必須竭盡所能的工作,看會發(fā)生什么”好吧,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事實上當我們沒有退路的時候,我么只能一直向前一直向前,然后看看會發(fā)生什么。即使不會成功但至少努力過,至少不會墮落,至少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