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
推薦文章
本文的主人公蕭紅,其實就是一個平常的女孩子,但她因為生在舊社會,經(jīng)常吃不飽穿不暖,受盡了苦頭。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學習。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1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shù)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里,這個小小的縣城里,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xiāng)村應有的純凈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里當童養(yǎng)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xù)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guī)矩!后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fā)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xiāng)。盡管凄婉,盡管優(yōu)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2
這是一篇童年故事,它帶領我們遨游舊社會時期蕭紅的童年。好似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或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話語,每一處景物,每一個動作,都像流水般流進了我的心里,在我的面前,又出現(xiàn)出蕭紅那看穿社會的眼睛,賣饅頭的老頭走路左搖右擺,賣豆芽菜的女瘋子去廟臺上去哭一場,大神穿著奇怪的衣服在大街上閉著眼睛,嘴里邊嘰咕的……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xù)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
本經(jīng)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逗籼m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仍然沉浸在灰色的孤獨和悲傷里。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3
呼蘭河是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莊,小小的地方,一條十字街與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幾十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家,就是整個村莊的基本樣貌,與千千萬萬普通農(nóng)村沒什么差別。
全書的主人公是“我”,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純澈干凈的雙眼觀察世界,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自己,讓讀者在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而感到悲慘的同時,仍然能夠感受到人世間所存在的最簡單的善良與美好。
呼蘭河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樣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可以被長輩隨便安排;在那里,人們用可悲的言語掩蓋人的脆弱與無助;人們背離事物的本質(zhì)與發(fā)展規(guī)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不著邊際的封建活動上,一邊做著摧殘人心靈與身體的事情,一邊又可悲地將一切希望寄托于神靈。
呼蘭河也有最簡單的一面。世世代代的農(nóng)民在呼蘭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土地的敬仰造就了農(nóng)民樸素的品質(zhì)。主人公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有著簡單的快樂源泉,對待事物有著最簡單的看法與認識,與成人世界形成鮮明地對比,讓讀者在黑暗的格調(diào)中仍然能感受到來自孩童的一絲亮光,但孩子的一絲亮光往往會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殺,在感嘆的同時也對封建思想殘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蘭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是當時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只能將希望都寄托在神靈上,當時的人對大自然、神靈存在十分的敬畏,現(xiàn)代的我們不能否認封建思想在歷史發(fā)展存在的意義,但我們必須從這段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不斷摒棄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學的一面。
作者筆下的呼蘭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惡,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無知也有希望與憧憬,是對這個小鎮(zhèn)的最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4
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我知道了蕭紅童年在呼蘭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蕭紅細膩地寫下了呼蘭河是一個并不熱鬧的一個小村莊,敘述地寫出了她的家和那美麗而沉寂的大公園。祖父,二伯……在蕭紅的筆下讓我知道了那個小村莊的民俗風情和那些小團圓媳婦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蕭紅告訴大家,她的童年既快樂又寂寞。在蕭紅家的大花園里,她的快樂童年回憶全部都裝在這個大花園里了。她和祖父一起在這個大花園里笑聲總是在蕩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鏟地,但蕭紅不會,拿不動那鋤頭桿,于是祖父便把鋤頭桿拔下來,讓蕭紅單拿個“頭”來鏟。因為不知那個是苗那個是草,所以用鋤頭亂勾一陣,把菲菜當野草割掉了。還有蕭紅看見祖父在澆菜,蕭紅搶過來澆,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澆,而是往天空澆,還說:“下雨咯!”
呼蘭河里還有很多有趣和令人發(fā)笑的故事。特別是呼蘭河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發(fā)生的事情:娘娘廟大會那一天,女子和婦女參加的最多。如果是還沒有生小孩的婦女去的話,只要在子孫娘娘的雕像背后釘一個紐扣,給她在腳上綁一條帶子,耳朵上掛一只耳環(huán),給她戴一副眼鏡,把她旁邊的泥娃娃給偷著抱走一個。據(jù)說這樣做,來年都會生兒子的。還有賣帶子的也特別多,婦人們都爭著去買,她們相信,買了帶子,就會把兒子給帶來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兒,也誤買了這東西,那就會變成大家的笑料。
呼蘭河雖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都是故事。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5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書,叫作《呼蘭河傳》。這本書講了呼蘭河城的一些有趣的習俗和那里人的生活。
在呼蘭河城,人們會說到“龍王爺”。這個“龍王爺”應該是那里人的迷信,有點類似于我們說的老天爺。有一位父親說沒有龍王爺,我覺得他是對的。有個小孩給龍王爺戴了個草帽,別人都在議論這個小孩。我覺得沒什么,而且還挺好玩的。
呼蘭河城經(jīng)常下雨,下雨后,就會有泥坑。這可不是一般的泥坑,這是“殺手泥坑”。許多動物都死在里面,因為上面有一層硬殼,動物們不知道下面就是陷阱。我覺得如果死的多了的話,硬殼上應該有很多很多洞,這樣的話動物們和主人們應該會注意的。
城里有一些賣麻花的,這些人都是挨家挨戶地問。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買了一些麻花,但大小不一,就開始互相搶了。母親追過去,他們也開始跑,結(jié)果母親摔到了泥坑里。我認為這些孩子太調(diào)皮,也有一點自私了。大姐先挑,老小最后,這是常理。而且自己就吃自己挑的,有什么不好?孔融讓梨的道理多好啊!可能還有點笨,因為追著追著自己的就容易壞。大的沒拿到,小的也沒了。
還有一個就是呼蘭河的冬天。一個特點就是冷。作者也很夸張,再冷不可能凍掉耳朵呀!除非是高原。平常冬天可能鼻子、耳朵都紅了,再厲害點也就僵了、裂了。大自然太威風了。
還有一個迷信,就是“跳大神”。有一個大神,也要有一個二神。不好的二神可能會惹怒大神,但大神卻會罵病人。這太不合道理了!誰欺負你,你就罵誰,拿無辜的人當出氣筒,這可不行。病人被大神罵是不吉利的,看來病人的安危都在二神的手上啊!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