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最新6篇
推薦文章
在“三八”節(jié)到來之際,閃亮的名字——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也播出了,朋友們都有觀看了嗎?有哪些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嘘P觀看2022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最新6篇,希望大家喜歡!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1】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患病者臉部、肢體畸形,加之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和歧視,患者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1970年,李桓英在中國流調現場第一次見到了麻風病患者,她就暗下決心,立志要攻克令人聞風喪膽的麻風病。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她先后畢業(yè)于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和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而后成為世衛(wèi)組織首批官員。1957年,7年期滿時,世衛(wèi)組織主動提出續(xù)約5年的邀請??纱藭r,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優(yōu)渥的生活擋不住李桓英一顆愛國之心,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毅然回國報效祖國的消息更激勵了她。她謝絕世衛(wèi)組織挽留,瞞著已經移民美國的家人,只身一人繞道歐洲,幾經周折,于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祖國。
每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堅定地說道:“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正是急需人才之際。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選擇麻風病防治,李桓英以科學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執(zhí)著成為她鮮明的職業(yè)精神。1978年改革開放后,李桓英被調到北京友誼醫(yī)院,在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在那個“談麻色變”的時期,迷信和恐懼是麻風病的大敵,就連許多從醫(y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而李桓英卻始終都是面對面接觸,從不畏懼。每來到一個患病的村寨,都會引來村民們的一片驚奇:村里來了個女醫(yī)生,不怕麻風。她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他握手,她就拉著他們的手長時間不放。
“麻風病傳染性有限,可防、可治,不可怕。只有深入到病人身邊、進行非隔離治療現場研究,才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會之歧視。”李桓英說,“每當我想起麻風病人在承受疾病與歧視的雙重折磨而過著痛苦凄涼的生活,我就非常難過,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要跟麻風病作戰(zhàn)的決心?!?/p>
雖然氨苯砜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問世,但麻風病的防治在世界上還沒有更成熟更有效的方案。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李桓英敢于創(chuàng)新,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使我國的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而且年復發(fā)率僅為 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年復發(fā)率小于1%的標準。
傳染病無國界,但醫(yī)生有國籍。李桓英教授作為中國的醫(yī)學科學家,心懷大我,把人民的健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同時更是將中國防治麻風的方案貢獻給世界,為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麻風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1994年“短程聯合化療”治療方案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全球推廣,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解除了疾苦。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極大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fā)現、早治療。
幾十年來,李桓英不斷優(yōu)化治療方案,縮短了療程,消除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guī)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李桓英主持的“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策略、防治技術和措施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當月,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肮ぷ髁丝?0年,從回國開始就從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黨我一定會后悔。”李桓英說,“以前我總覺得自己還不行,還不合格,現在我覺得自己應該合格了?!?/p>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麻防事業(yè),在國內外麻風病防治領域取得了常人難以超越的成績,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如今,已過期頤之年,她仍然心系麻防事業(yè)。李桓英說:“對于徹底戰(zhàn)勝麻風病,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愿意在崗位上為黨和人民繼續(xù)工作,為實現沒有麻風的世界而奮斗。”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2】
甘公榮,1958年出生,江西蓮花縣人,1974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工商銀行系統(tǒng)“十佳儲蓄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江西省三八紅旗手、萍鄉(xiāng)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稱號。現擔任江西省婦聯兼職副主席、萍鄉(xiāng)市蓮花縣龔全珍志愿者協會顧問等。
甘公榮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老人的三女兒。作為名門之后,甘公榮繼承家門的紅色基因,秉持著父輩“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家訓,在紅色精神傳承的道路上從未停歇。
1974年,16歲的甘公榮初中畢業(yè),因父親甘祖昌堅持要把上學的機會讓給更貧苦的孩子,于是滿腹委屈的甘公榮回家當起了農民。
在甘祖昌的言傳身教下,她很快成了干農活的一把好手。1978年,國家落實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政策,甘公榮被分配到縣電影隊做電影放映員。此后3年,她跟隨放映隊跋山涉水、走村入戶,放映電影上千場。
1981年,甘公榮調入工商銀行蓮花縣支行,在當儲蓄員的16年間,她經手的錢多達幾億元,沒有出過絲毫差錯,而且還攬儲了上千萬元,是其他儲蓄員平均水平的3倍。
甘公榮說,她的工作是屬于國家分配,所以她很珍惜國家給予的這次工作機會。工作崗位上的甘公榮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她始終把父親的箴言當作自己的工作準則:“七十二行,行行都需要人做,只要認真地去做,無論干哪一行都能出人才?!敝钡酵诵荩使珮s也沒有忘記父親的話,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她用實際行動回應了父親的期待。
工作幾十年,甘公榮以自己的初心和父輩留下來的精神財富踐行著承諾,以自己飽滿的熱情、扎實的作風、認真的態(tài)度,不但贏得了同事和周圍群眾的好評,更無愧于所獲的榮譽。她把平凡的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不斷地為之奮斗。
退休后的甘公榮受到井岡山干部學院的邀請,定期為學員宣講甘祖昌將軍和龔老的先進事跡,弘揚他們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課后,甘公榮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志愿服務工作上。
1999年,甘公榮得知湖上中學學生李建平因家境困難面臨輟學,便主動和他結成幫扶對子,每月資助李建平,一直到他考上大學。2011年11月,蓮花縣琴亭鎮(zhèn)建立了龔全珍工作室管理服務網絡,下設6支便民服務隊伍,甘公榮自愿加入志愿者服務隊并擔當隊長一職。
2013年,龔全珍發(fā)起建立了“愛心救助基金會”,甘公榮負責基金的管理。她聯通整合了多方社會資源,推動有關組織和社會人士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奉獻愛心?,F在,該基金會已為眾多困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雖已是花甲之年,甘公榮依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著幫助別人的事情。她說:“爸爸媽媽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我家的家風家教,也是傳家寶,我這樣做,還要把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傳給我的兒子、孫子,現在他們一有空我就要帶他們到鄉(xiāng)下去走訪,讓他們看一看別人的生活,了解別人的困難。這樣,當我老得動不了的時候,志愿服務的事業(yè)還有人能繼續(xù)做下去。”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3】
楊寧:初心不改 讓苗山群眾過上好日子
2010年,她從廣西大學畢業(yè)后返鄉(xiāng),從大學生村官到村干部再到村黨支部書記。她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一心一意為群眾服務,先后帶領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āng)江門村村民興產業(yè)、拓市場,最終讓村民們脫貧奔小康。她就是全國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
楊寧所在的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āng)江門村地處桂北連片特困地區(qū),山多地少,2015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27人,貧困發(fā)生率20%。
楊寧:“我是12歲就外出求學,20多歲就回到家鄉(xiāng)。(那時候)家鄉(xiāng)還是非常的貧窮,比如說他們吃碗粉需要幾個人來分著吃,就深深地觸動到我的內心。我覺得我可以用自己在外面所學的一些知識來改變他們貧窮落后的面貌?!?/p>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10年,楊寧從廣西大學畢業(yè)后,毅然決然返回家鄉(xiāng)干起大學生村官,然而事情沒有楊寧想象的一帆風順。她先后在村里干起竹子買賣和辣椒種植產業(yè),但均以失敗告終,還虧了不少錢。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楊寧并沒有氣餒:“經歷過了失敗,最后才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們村發(fā)展的道路?!?/p>
6年任期滿時,楊寧決定留下來,繼續(xù)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她帶領村民種植的高山泉水西瓜、高山生態(tài)水稻等特色農產品,2020年底,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楊寧還聯合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至2021年3月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楊寧:“我們村從2010年的年人均純收入1000多元,現在已經增長到了7000多元。產業(yè)不僅發(fā)展起來了,還走上了軌道?!?/p>
扎根基層10年來,楊寧成功帶領江門村94戶326人脫貧,貧困發(fā)生率從20%降到0,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家戶戶住上安全牢固的漂亮房子,喝上干凈的自來水,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
由于工作成效顯著,楊寧在全國2020年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今年,她又受邀到北京參加建黨百年盛典,并獲得“全國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榮譽。楊寧:“作為一名黨員,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要繼續(xù)扎根在大苗山,繼續(xù)帶領村民走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作出積極貢獻。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4】
吳蓉瑾,女,漢族,1974年8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黃浦區(qū)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教師。她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色傳人,依托中共一大紀念館,十余年來累計培養(yǎng)了近千名小學生黨史講解員,在學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堅定了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她扎根基礎教育、潛心教書育人,矢志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手段,真情守護學生身心健康,有力促進了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她推動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fā)展,與郊區(qū)小學合作共建,為偏遠地區(qū)培訓教師,以實際行動推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等化,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
因為愛生如子,吳蓉瑾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云朵媽媽”。吳蓉瑾所在的盧灣一中心小學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黃浦區(qū),這里毗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共一大會址,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與豐厚的黨史學習資源。
16年前,吳蓉瑾發(fā)起成立了專門志愿服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全國第一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第一個吹響了紅色文化傳播弘揚的“紅喇叭”。如今,這支“紅喇叭”社團已培養(yǎng)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huán)畫展示等多種形式。她帶領學生們用互動學習、深度參與的方式,吸引小學生走進紅色場館,傳承紅色精神,樹牢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
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qū)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通過3年的努力,將這所鄉(xiāng)村學校真正辦成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吳蓉瑾作為教育專家,多次來往于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區(qū)之間,為各地教師開展培訓。她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十余年里,她帶領師生積極投身于“云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tǒng)“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tǒng),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
吳蓉瑾把愛與尊重灌溉在孩子們的心尖,她更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們,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字——愛!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5】
16年前,第一批小小講解員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講時,有一位老師一直用贊許、堅定的眼神默默鼓勵他們。她,就是上海市黃浦區(qū)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一走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一樓大廳,人們就能看到的這句教育理念,用來概括吳蓉瑾的27年教育生涯,很是恰切。
“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史”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多年前,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的語文老師吳蓉瑾在參觀一大會址時發(fā)現孩子們聽講解不太認真,便在學校支持下展開調查研究?!敖ㄒ恢в缮傧汝爢T組成、專門為小學生觀眾服務的講解員隊伍,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史!”吳蓉瑾說,想出這個新點子以后,她帶領學生一同學黨史、一同討論撰寫講解稿、一同磨煉演講技巧?!凹t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由此成立。
這支“紅喇叭”,至今已培養(yǎng)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huán)畫展示等多種形式。每一個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只要沒有出差和工作,吳蓉瑾都會站在一旁,用贊許的目光和溫暖的笑容,默默守護著小講解員們。
如今,在盧灣一中心小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已成為一門特色課程?!斑@么多年來,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吳老師的教導在我心中種下了一粒紅色種子,讓我牢記紅色歷史、永遠愛黨愛國?!币晃灰咽谴髮W生的小講解員這樣說。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吳蓉瑾為當地人熟知,始于“情感教育”。20年前,關注到一些孩子出現情感淡漠、自我意識過重等問題,她積極探索,每周利用15分鐘午會課時間,開展情感教育課,提高孩子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后來,她和同事們一起,把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構建起了包括8個板塊、20個專題的情感教育體系。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眳侨罔@樣告訴同事賀春秋。賀春秋剛入職時,不小心摔倒受傷,吳蓉瑾指導她以此為素材,上了賀春秋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課——《愛護我自己》。賀春秋說,那節(jié)課上,她和學生們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受傷經歷,互相提醒,彼此關心,“那些溫馨的情景十幾年了還歷歷在目?!?/p>
吳蓉瑾的微信朋友圈常常“曬娃”。開學這幾天,曬得最多的是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時專注的目光、吃飯后沾著飯粒的小臉……張張照片都滿溢著她對孩子的喜愛與呵護。
每個學生畢業(yè)時,吳蓉瑾都會贈送一張附有自己聯系方式的卡片。常有已畢業(yè)的學生找她交流,甚至其他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也慕名找她,吳蓉瑾也樂意提供幫助。
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篇6】
作為教育專家,吳蓉瑾多次來往于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區(qū)之間,為各地教師開展培訓?!皡切iL去過很多地方,卻沒有旅游過?!币幻蠋熣f,吳蓉瑾總是把培訓課程安排在下午,當晚返回,為的是第二天一早就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
白天,除了聽課,她最常做的是在教學區(qū)走走看看,每天都有上萬步?!翱春⒆觽兩险n時的狀態(tài)怎樣、寫字姿勢是否正確,琢磨怎么教導他們文明規(guī)范……”吳蓉瑾說,“每天都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p>
3年前,吳蓉瑾被派遣流動到上海市郊的嘉定區(qū)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拔覀兘兴F人校長’”,嘉定區(qū)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教師譚珂告訴記者,吳蓉瑾不僅為學校設計了適合學生學習能力、滿足個性發(fā)展需要的幾十門校本課程,建立“每周一研”“三三制備課”等活動機制,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更將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下午6點多,送走放學的學生,吳蓉瑾還要與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團隊開會,辦公室和會議室的燈光,總要亮到晚上10點。
盧灣一中心小學是國內率先提出并啟建“云課堂”教學模式的中小學校之一。從2009年至今,學校的“云課堂”從1.0升級到了3.0版本。當年,吳蓉瑾曾探索將平板電腦引入課堂教學,引發(fā)各方關注;現在,學校又開發(fā)設計出“云課桌”“云展館”等新應用場景。盧灣一中心小學成為首批上海市信息化標桿培育校,吳蓉瑾也被大家稱為“云朵校長”。
2022最美巾幗奮斗者發(fā)布儀式觀后感最新6篇相關文章:
★ 最新2022年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直播觀后感7篇
★ 《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fā)布儀式》觀后感心得體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