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10篇
推薦文章
科技事業(yè)在黨和人民事業(yè)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10篇),希望大家喜歡。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1
假如給你11年的時間,能干出什么來?近日,陳秀雄、王兵教授給了我們一個響亮的答案:成功證明“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shù)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是偶然天成,而是用時間加耐力熬制的結晶,尤其在科研領域。語言學家王力即便在84歲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研究和寫作無關的事一概不問;小麥育種專家王輝40余年與土地為伴,為了看到麥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兩彈元勛”鄧稼先埋名戈壁數(shù)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原子彈的奧秘……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必先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我們在羨慕、祝賀別人取得的成果時,也應該時常思量,我做了什么,找到與成功者“最大的公約數(shù)”,才能無限接近成功。
然而,時下也有一些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有的瘋狂追求“一夜成名”“一舉奪冠”,有的羨煞“眾星捧月”“前呼后擁”,有的則為了“露個臉”,活躍于各種聚光燈下,還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換工作就像換衣服。
時代需要仰望星空者。工作年限久,是一種長度,但我們的工作還應該有高度。一些人退休時,回首工作歷程,除了有數(shù)十年的工作經歷,什么都沒有留下;有的人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卻留下了驚艷世人的豐功偉績。這些人就是“攀巖者”,是敢于攀登高峰的勇士。把工作干出彩永遠比把工作干完難得多。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激蕩,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黨和國家需要更多勇攀高峰的人,需要我們爭做行業(yè)登山人、排頭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勇當攀登者就是要敢于挑戰(zhàn),直面難題。大事難事看擔當。遭遇瓶頸,是依樣畫瓢“跟著干”,還是銳意創(chuàng)新“帶頭干”,檢測出是否具有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只有讓“想做的事永遠超過能做的事”,才能夠在風云際會之時,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貢獻;勇當攀登者就是要有水滴石穿、磨杵成針的毅力。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下去卻很遠,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著學術也好,干工作也罷,如果不能守住清貧,耐住寂寞,就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惟有久久為功、孜孜以求方能一舉成名天下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腳踏實地,亦步亦趨,從現(xiàn)在干起,從小事做起,方能在未知的“無人區(qū)”、創(chuàng)造的“高寒區(qū)”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爸鴷⒄f”。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2
“奮斗者”號萬米成功海試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論是“蛟龍”號、“深海勇士”號,還是“奮斗者”號,都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中國號”。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黨員干部要在“信”“一”“為”里更加去深悟、踐行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帶頭爭做新時代里的“中國號”。
在“信”里更加執(zhí)著。從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zhí)枴钡胶诵牟考繃a化的“深海勇士”號,再到我國自主研制的“奮斗者”號,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科研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更再次彰顯了我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克難事的強大優(yōu)勢。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所凝聚和煥發(fā)的磅礴偉力。面對未來,我們要滿懷信心。黨員干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并要具體落實到實踐上,化作深入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斷開拓進取的堅定信心。作為廣大人民群眾,要更加深植信仰。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力量。只要我們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堅定信仰,就能自強不息,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要實現(xiàn)的夢想。
在“一”里更加奮進。科技靠鉆研,沒有“一心一意”的鉆研,就沒有“蛟龍?zhí)枴?、“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的成功。這啟迪我們,無論是處在哪一行、干在哪一業(yè),我們都要“一”心無二地踏實工作。尤其是在為民服務的路上,更要全心全意、心無旁騖、推心置腹,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才能更好地帶領群眾一起去奮進。“奮斗者”號的研制成功離不開科技部會同中國科學院、中國船舶集團,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è)近千名科研人員的艱苦攻關和辛勤付出。這就是資源整合、合而為“一”的奮進。在發(fā)展的路上,只要我們突破部門利益,跳出區(qū)域局限,自覺地擰成一股繩、貢獻一份力,就沒有我們做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我們還要敢于像“奮斗者”號那樣,始終如“一”地咬緊目標,試“萬米深水”,破“萬米記錄”,不怕艱險、“一”往無前地去拼搏。
在“為”里更加成就?!疤煜率掠须y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标P鍵要去為,見于行動、付諸實踐。“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在今天我們都一一實現(xiàn)了,因為我們去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向往,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有為”“勤為”。更加“勤為”就是要更加勤政,要具體落實到群眾事里的樁樁件件,要具體體現(xiàn)到群眾利益的分分厘厘。還要善于向群眾學習,向身邊同事學習,與時俱進,不斷補齊知識短板、能力弱項、經驗不足,積極克服本領恐慌。要更加“嚴為”,嚴于律己。要防微杜漸,常懷律己之心;要見賢思齊,常修為官之德;要無我無私,常養(yǎng)浩然正氣。在“為”里創(chuàng)造更多更大成果,更加體現(xiàn)忠誠、干凈、擔當。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3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暴發(fā),打亂了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當我們隔離在家、關注著疫情的時候,卻有一群人沖鋒在前線。他們中不但有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還有科研工作者。如果說醫(yī)務工作者像戰(zhàn)士一樣,沖鋒在前,那么科研工作者則為這些戰(zhàn)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和作戰(zhàn)方法。他們不斷分析著疫情的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決策,找出取得勝利最有效的方法。
在這些人中,鐘南山、李蘭娟等響亮的名字,不斷在我們耳邊回響。他們是院士是學者,他們第一時間沖在了抗疫第一線,夜以繼日地開展抗疫工作和各類研究,利用掌握的知識,分析病毒的特性、基因序列,提供治療方案、抗疫方法,為研制疫苗提供科研成果……當疫情不斷在世界各國蔓延的時候,我們依靠強大的執(zhí)行力、合理的抗疫手段,阻止了疫情在國內的發(fā)展。
在此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進步。正是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國家的強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高鐵讓兩個城市變?yōu)榻?,跨海大橋為區(qū)域發(fā)展提供了交通的便利,蛟龍?zhí)栕屛覀冃蕾p到了幾千米深處的海底風光。
這讓我想起了爸爸帶我看的一部電影——《錢學森》。錢爺爺為了回來建設祖國,放棄了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回到祖國,成為“兩彈一星”的奠基人。而電影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錢爺爺說的:“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導彈和原子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爭議和質疑,但是我認為這是對抗侵略者的準備,手上沒有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
現(xiàn)在,先輩們已經把寶劍鑄好,而我們這一代的少年,就是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用自己的本領使祖國強大、人民富裕、生活安定,用自己的能力握緊手中的寶劍,讓其更加鋒利!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4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它們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捷,更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智能電器,要數(shù)樓道中的智能感應燈了。每當夜幕降臨時,樓道里的燈就會自動亮起。到了黎明,燈光又會自動熄滅。為了更加節(jié)能省電,人們在光控的基礎上又加了聲控功能?!斑?,咚,咚”一聽到樓道里傳來了腳步聲,感應燈便立刻全身發(fā)光,就像一個小太陽,照亮人們前行的路;過了一會,腳步聲消失在樓道里,“小太陽”便自動熄滅。所以,這種“小太陽”比其它燈更智能更省電。
前幾天,我家買了一個智能小音箱,外號“小愛同學”。“小愛同學”看起來相貌平平,好像只是一個比較呆板的長方體鐵盒子。但爸爸告訴我說:這是一個功能很強大的“機器人管家”!見我半信半疑的樣子,爸爸就把“小愛同學”啟動了,揭開了“鐵盒子”的“廬山真面目”。原來,“小愛同學”會聊天、能唱歌、愛講笑話,還能幫忙開燈、關燈、控制智能家電……真沒想到,看似平凡的“鐵盒子”竟有那么多的功能。這智能音箱“小愛同學”,還真不愧擁有“機器人管家”這個稱號啊!
除了智能小音箱,掃地機器人也讓人們在家務中解放了出來。掃地機器人身體扁扁的,就像一個扁平的大鐵餅。別看“大鐵餅”其貌不揚,但它的作用可大著呢!如果地板需要打掃了,你只要拿出手機一點,指定它到某處去清掃,它就會乖乖地去工作了,絕對不會嫌臟嫌累。如果你要外出,也盡管可以放心,因為你還可以從手機上觀看它的行蹤。假如機器人沒電了,你也根本不用擔心,它會自動回去充電,充好電它還會繼續(xù)工作。等你回來時,掃地機器人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吸塵、清掃、擦地等工作,屋子里變得一塵不染了。這掃地機器人真是一個不用付工資的“忠實小保姆”呢!
當今社會,智能的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為了造福人類??萍?,讓生活更美好!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5
科技的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變化,為我國的發(fā)展藍圖描繪了無限生機。在這個科技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類只有重視科技,才能改變個人命運。
當下,中國的科技制造成績斐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中國制造業(yè)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xiàn)代產業(yè)體系,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
我國的科技不僅造福了國人,還走向了世界。C919客機是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新型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座,航程最高可達5555公里;蛟龍?zhí)柺俏覈孕性O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它為下水搜捕提供了方便,還創(chuàng)造了馬里亞納海溝的世界紀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它跑出了世界速度,使國人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縮短了時間;大型液化天然氣船,可以將天然氣做為輪船的燃料,更加環(huán)保,使我國的空氣質量更加優(yōu)質,讓國人身體健康。中國正在飛速發(fā)展,讓世界瞠目結舌。
我國的重大科技要屬我國的飛船了,在中國的神話和傳說里,天空之外的世界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向往的夢幻之地。而我們的夢想早已實現(xiàn):1999年11月20日至11月21日,僅僅飛行了一天的“神舟一號”, 為科技航天事業(yè)拉開了序幕;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后第五個獨之研制并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神二”升空,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2005年,中國人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神五”載人飛船將我國航天員楊利偉送入了太空......“神五”的第一次登月讓我們了解道了其他星球的樣子和關于它的知識,“神六”、“神七”、“神八”遨游太空。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多年璀璨文化的古老國家,為人類科技史和航天史畫出了完美的一筆。
現(xiàn)代科技機器人不光對我們生活有很大幫助,還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習成績。在以前膽囊炎手術需要進行破肚,但現(xiàn)在的微創(chuàng)機器人完全可以對皮膚表面減少傷害和減少人的痛苦。在現(xiàn)在的一些家庭里,已經出現(xiàn)了針對孩子學習的輔導機器人,他有效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
在現(xiàn)代社會,科技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正在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科技,唯有重視科技,才能改變個人命運。
今天我們身上都擔負著復興中國的重任,我們必須以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必須要記住這句話:科技承載夢想,知識改變命運,唯有重視科技才能改變人類命運!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6
提起“科技”,也許你最先想到的就是火箭升天,潛艇入水,懸浮列車、神八、天宮一號等尖端技術。其實,科技離我們并不遙遠:當烈日炎炎的夏季到來時,我們能在舒適的空調屋中享受涼爽;當我們饑腸饑腸轆轆時,媽媽用電磁爐、電飯鍋、微波爐為我們燒上一桌美味的飯菜;當我們因學習或工作而無暇顧及那一大堆該換洗的衣服時,洗衣機又為我們解決了問題……瞧,科技就在我們身邊。
星期五放學回家,坐在電視前,聽著流行歌曲,看著中外的新聞軼事,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愉悅了心情,真是“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
走親訪友時,電動車,摩托車乃至日漸普及的小轎車展示了它們無窮的魅力,無需多久,我們便能在微風的吹拂下與親朋好友相聚。
我們外出旅游時,或坐上火車在崇山峻嶺中飛馳,一覽大自然的美妙;或乘著飛機在廣闊的天際間翱翔,與藍天白云為伴;甚至坐在磁懸浮列車上,感受風馳電掣的愜意??萍颊娴氖翘衿媪耍o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
電話、手機的出現(xiàn),讓我們告別了飛鴿傳書的時代,增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電腦的推廣使用,不但為人們帶來致富門路,還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很多疑難問題,也為人們消除了對遠方親人的想念之苦。今年暑假,我家買回了一臺電腦,通過視頻,奶奶和遠在廣州打工的爸爸見面了,這下可把奶奶樂壞了,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整日都樂呵呵的,再也不絮叨讓爸爸回來陪她聊天了。
就連我們農村的學校,課堂上也用起了電腦和多媒體設備,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學習興趣。
瓦特發(fā)明了蒸氣機,愛迪生發(fā)明了白熾燈,富蘭克林發(fā)明避雷針,貝爾發(fā)明了電話……正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引領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我們偉大的祖先,在經歷了無數(shù)的試驗后,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奇跡。當今的科技,如日中天,在軍事、醫(yī)學、航空及日常生活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克隆技術、納米技術也不再陌生。
我們生活在科技的時代,我們在科技的生活中成長,作為新世紀的創(chuàng)建者,更應該立下宏志,勇攀科技高峰。展望未來,祖國將是一片大好風光,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會被科學技術打造的更加美好。
科技不僅在我身邊,更在我心中,在我搖曳多姿的夢里。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7
金秋長沙,舉世矚目。11月3日至4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在湘江之濱、岳麓山下隆重舉行。
等待不負期待,此刻光芒凝匯。作為湖南省產業(yè)領域首個經國務院批準、規(guī)格最高的國際性行業(yè)盛會,本屆大會匯聚了1位圖靈獎獲得者、15位院士、百余位政企高層,將圍繞5G、計算芯片、網(wǎng)絡安全、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產業(yè)生態(tài)等熱點話題,分享成果經驗,共謀計算機行業(yè)發(fā)展之“計”。大會各類論壇、講堂形式多樣,采取現(xiàn)場論道+云直播的方式舉行,新增“云上”體驗,打破地域限制,通過創(chuàng)新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線上展廳和5G、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為觀眾展現(xiàn)精彩紛呈的新體驗、新應用。大會還將開辟分會場,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聯(lián)動,通過知名學者院士與學生的互動分享,詮釋計算技術為產業(yè)跨界賦能路徑。
因勢而動,順勢而為。計算力就是生產力,計算機產業(yè)是智能社會的發(fā)展引擎、數(shù)字經濟的發(fā)展基石,對產業(yè)優(yōu)化、經濟增長、科技跨越、民生改善有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湖南乘勢而上,提出產業(yè)鏈思維,將計算機產業(yè)列入工業(yè)新興優(yōu)勢產業(yè)鏈,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工業(yè)新興優(yōu)勢產業(yè)鏈現(xiàn)代化水平的意見》,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計算機產業(yè)發(fā)展“三個堅定不移”為抓手,連點成鏈逐步構建起產業(yè)生態(tài),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持續(xù)壯大產業(yè)規(guī)模,構建“兩個芯片、一個生態(tài)”產業(yè)體系打造重要研發(fā)高地,加快發(fā)展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yè),不斷推動智能制造向“湖南模式”“長沙現(xiàn)象”轉變。同時,湖南積極拓展機器人自動抓取和焊接零件、3D視覺識別、實時翻譯等計算機應用開發(fā)場景,不僅賦能工業(yè)制造,更“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外,湖南持續(xù)加快產業(yè)升級,將世界計算機大會、長沙·中國1024程序員節(jié)、互聯(lián)網(wǎng)岳麓峰會等產業(yè)盛會“有機”銜接,配合湖南“軟件業(yè)再出發(fā)”戰(zhàn)略打出組合拳,為計算機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營造出活力充沛、前景廣闊的計算機產業(yè)發(fā)展氛圍。
大道之行,光榮與共。經過不懈奮斗,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yè)集群在湖南迅速崛起。目前全省已培育出千億級智能終端及配套產業(yè)集群,新型顯示器件、信息安全、集成電路、基礎電子元器件等具備特色優(yōu)勢的產業(yè)。2019年湖南省電子信息制造業(yè)營業(yè)收入突破2920億元,近5年來持續(xù)保持兩位數(shù)的高速增長。面對疫情沖擊,今年1至8月現(xiàn)營業(yè)收入1822.5億元,實現(xiàn)同比逆勢增長12.7%。不難看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蘊含支撐工業(yè)經濟復蘇的強大動能,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壓艙石”,這也印證了本次世界計算機大會“計算萬物·湘約未來——計算產業(yè)新動能”的時代主題。
瀟湘論道,共謀新篇。新征程新要求,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走好計算機產業(yè)自立自強的發(fā)展道路,成為本屆大會的討論熱點。永久落戶湖南的世界計算機大會,“湘約未來”的盛大開幕,既緣于湖南信息技術產業(yè)高歌猛進的發(fā)展,也源于外界對“湖南模式”越來越多的認同和贊許。接下來,湖南將秉承“合作共贏、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注重基礎領域,瞄準計算機領域前沿,激勵企業(yè)進一步做好“四基”攻關,突破核心技術,把湖南的科技研發(fā)優(yōu)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助力全球計算機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坝嬎闳f物,湘約未來”,湖南正在數(shù)字新經濟的道路上加速奮進、闊步向前。湖南愿在世界范圍內凝聚更多共識,激發(fā)信息技術產業(yè)的更強動能。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8
11月28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勝利返航。
“奮斗者”號萬米成功海試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論是“蛟龍”號、“深海勇士”號,還是“奮斗者”號,都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中國號”。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黨員干部要在“信”“一”“為”里更加去深悟、踐行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帶頭爭做新時代里的“中國號”。
在“信”里更加執(zhí)著。從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zhí)枴钡胶诵牟考繃a化的“深海勇士”號,再到我國自主研制的“奮斗者”號,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科研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更再次彰顯了我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克難事的強大優(yōu)勢。從根本上來說,這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所凝聚和煥發(fā)的磅礴偉力。面對未來,我們要滿懷信心。黨員干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并要具體落實到實踐上,化作深入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斷開拓進取的堅定信心。作為廣大人民群眾,要更加深植信仰。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參考范文網(wǎng)國家才有力量。只要我們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路,堅定信仰,就能自強不息,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我們要實現(xiàn)的夢想。
在“一”里更加奮進。科技靠鉆研,沒有“一心一意”的鉆研,就沒有“蛟龍?zhí)枴?、“深海勇士”號和“奮斗者”號的成功。這啟迪我們,無論是處在哪一行、干在哪一業(yè),我們都要“一”心無二地踏實工作。尤其是在為民服務的路上,更要全心全意、心無旁騖、推心置腹,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才能更好地帶領群眾一起去奮進。“奮斗者”號的研制成功離不開科技部會同中國科學院、中國船舶集團,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è)近千名科研人員的艱苦攻關和辛勤付出。這就是資源整合、合而為“一”的奮進。在發(fā)展的路上,只要我們突破部門利益,跳出區(qū)域局限,自覺地擰成一股繩、貢獻一份力,就沒有我們做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我們還要敢于像“奮斗者”號那樣,始終如“一”地咬緊目標,試“萬米深水”,破“萬米記錄”,不怕艱險、“一”往無前地去拼搏。
在“為”里更加成就。“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關鍵要去為,見于行動、付諸實踐。“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在今天我們都一一實現(xiàn)了,因為我們去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向往,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有為”“勤為”。更加“勤為”就是要更加勤政,要具體落實到群眾事里的樁樁件件,要具體體現(xiàn)到群眾利益的分分厘厘。要防微杜漸,常懷律己之心;要見賢思齊,常修為官之德;要無我無私,常養(yǎng)浩然正氣。在“為”里創(chuàng)造更多更大成果,更加體現(xiàn)忠誠、干凈、擔當。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9
假如給你11年的時間,能干出什么來?近日,陳秀雄、王兵教授給了我們一個響亮的答案:成功證明“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shù)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是偶然天成,而是用時間加耐力熬制的結晶,尤其在科研領域。語言學家王力即便在84歲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研究和寫作無關的事一概不問;小麥育種專家王輝40余年與土地為伴,為了看到麥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兩彈元勛”鄧稼先埋名戈壁數(shù)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原子彈的奧秘……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必先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我們在羨慕、祝賀別人取得的成果時,也應該時常思量,我做了什么,找到與成功者“最大的公約數(shù)”,才能無限接近成功。
然而,時下也有一些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有的瘋狂追求“一夜成名”“一舉奪冠”,有的羨煞“眾星捧月”“前呼后擁”,有的則為了“露個臉”,活躍于各種聚光燈下,還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換工作就像換衣服。
時代需要仰望星空者。強化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離不開仰望星空的人。工作年限久,是一種長度,但我們的工作還應該有高度。一些人退休時,回首工作歷程,除了有數(shù)十年的工作經歷,什么都沒有留下;有的人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卻留下了驚艷世人的豐功偉績。這些人就是“攀巖者”,是敢于攀登高峰的勇士。把工作干出彩永遠比把工作干完難得多。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激蕩,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黨和國家需要更多勇攀高峰的人,需要我們爭做行業(yè)登山人、排頭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勇當攀登者就是要敢于挑戰(zhàn),直面難題。大事難事看擔當。遭遇瓶頸,是依樣畫瓢“跟著干”,還是銳意創(chuàng)新“帶頭干”,檢測出是否具有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只有讓“想做的事永遠超過能做的事”,才能夠在風云際會之時,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貢獻;勇當攀登者就是要有水滴石穿、磨杵成針的毅力。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下去卻很遠,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著學術也好,干工作也罷,如果不能守住清貧,耐住寂寞,就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惟有久久為功、孜孜以求方能一舉成名天下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敝挥心_踏實地,亦步亦趨,從現(xiàn)在干起,從小事做起,方能在未知的“無人區(qū)”、創(chuàng)造的“高寒區(qū)”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爸鴷⒄f”。
“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征文10
為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匯聚決戰(zhàn)決勝磅礴偉力,10月16日,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印發(fā)《關于表彰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的決定》,授予丁建華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稱號,授予王小權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稱號,授予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稱號,授予馬樹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chuàng)新獎”稱號,授予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等49個單位“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chuàng)新獎”稱號。
這是個鼓舞人心的決定,值得每一個參與脫貧攻堅戰(zhàn)的個人和組織感到自豪,在脫貧攻堅的最后關鍵時期更是催人奮進。這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貢獻獎、奉獻獎、創(chuàng)新獎和組織創(chuàng)新獎的榮獲者,猶如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給予我們深刻啟迪,指引著我們探尋決勝脫貧的“密碼”。
決勝脫貧的“密碼”是“奮進”?!澳贻p就是本錢,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這是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楊寧的脫貧戰(zhàn)斗宣言。唯奮進,勝利才會眷顧。正是楊寧這樣的奮進,才成就了村民紫黑香糯米大豐收,成就了廣西融水安陲鄉(xiāng)江門村整村脫貧。狹路相逢勇者勝。脫貧攻堅剩下的都是硬茬,更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硬氣、“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硬功,不斷砥礪奮進。唯奮進,才能實現(xiàn)夢想。馬金蓮、王萬才、王昭權和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等,他們在人生的路上不服輸,靠著奮進不僅脫了貧,實現(xiàn)了富,更成為了致富帶頭人。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脫貧的路上要不斷涵養(yǎng),不斷激發(fā)群眾自立自強實現(xiàn)小康的奮進意識,不斷升華人生“坐標”。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牢記:“時間屬于奮進者!歷史屬于奮進者!”
決勝脫貧的“密碼”是“貢獻”。如果有人要問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要拿什么貢獻給我熱愛的鄉(xiāng)村故土、貢獻給我親愛的父老鄉(xiāng)親?是支月英拿來的“一生只為一事來”的信念;是韓宇南三次駐村堅守,自掏5萬多元購買辣椒種子給村民,妻子潘麗英也自發(fā)加入扶貧隊伍;是像王小權和糜林那樣為脫貧事業(yè)貢獻出了生命……在脫貧攻堅的最后關頭更需要向這樣的“貢獻”學習,更需要貢獻堅定執(zhí)著、持之以恒,貢獻盡己所能、全力以赴,貢獻無所畏懼、不怕犧牲。偉大的事業(yè)呼喚偉大的貢獻。在脫貧的路上,每個人的貢獻都加注著脫貧攻堅的勝局,哪怕是再微小的貢獻,只要全社會勠力同心,真心幫扶,最終都會成為磅礴時代的貢獻。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一切。
決勝脫貧的“密碼”是“奉獻”。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品質。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人不駐村,心系脫貧的扶貧干部。他們積極與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結對,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傾盡已積累的各方面優(yōu)勢,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募得創(chuàng)業(yè)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為農產品打開銷路,加入教育扶貧,為扶貧事業(yè)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和動力,譜寫了一曲曲無私奉獻的時代贊歌。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他們用行動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用行動換來了群眾奔向致富的大道,推動了全體人民不斷向共同富裕邁進。最是奉獻動人心。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無我”奉獻,越要有“不負人民”的情懷。這種情懷越濃厚,越能凝聚合力,越能喚起眾志成城拔窮根,朝著更美好生活奮斗的意志。
決勝脫貧的“密碼”是“創(chuàng)新”?!皠?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泵撠毠员旧砭褪且粓鰵v史性的創(chuàng)新探索。在脫貧攻堅中,就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如“三三聯(lián)動”抓黨建促脫貧等組織創(chuàng)新、“公司+合作社+農戶+培訓就業(yè)+無償對無勞動力貧困戶分紅”等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新、“借羊還羊”產業(yè)扶貧模式創(chuàng)新、“政府+科技+企業(yè)+貧困戶”共建模式創(chuàng)新、“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貧模式創(chuàng)新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向創(chuàng)新要動力、要活力、要成效,越要因地制宜堅定走好扶貧脫貧創(chuàng)新之路。要通過創(chuàng)新的成果進一步激發(fā)貧困群眾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能力,尤其是要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讓農民挑上“金扁擔”。創(chuàng)新還要注重長遠和接續(xù)。要通過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探索實現(xiàn)群眾長期增收,讓群眾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