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杰作,小說的發(fā)表,使雨果名揚四海。雨果以引人入勝的生花妙筆,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15世紀(jì)法國巴黎的富于傳奇色彩的悲劇性故事,藝術(shù)地再觀了法王路易十一時期的法國歷史現(xiàn)實。
這部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塑造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那么獨特,具有十五世紀(jì)巴黎風(fēng)俗的鮮明色彩,都可以用“奇異”兩個字來概括。推選丑大王的狂歡節(jié),奇跡宮丐幫的夜生活,落魄詩人格蘭古瓦的摔罐成親,聾子法官開庭制造冤案,敲鐘人飛身救美女,行刑場上母女重逢又死別,卡希魔多的復(fù)仇與殉情,這些場面,雖不如丐幫攻打圣母院那樣壯觀,但是同樣奇異,有的也同樣驚心動魄,催人淚下。小說體現(xiàn)了雨果“美且對照”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原則,打破了偽古典主義的桎梏,標(biāo)志著浪漫主義的徹底勝利。
人物背景
伽西莫多是法國小說《巴黎圣母院》里的一號主人公。這部小說,有的版本翻譯為《鐘樓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巴黎圣母院》問世于1831年,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yīng)的浪漫派小說。它以15世紀(jì)的法國為背景,通過講述一個敲鐘怪人和賣藝女郎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以及國王的專橫。雨果曾自我評價說:“這是15世紀(jì)巴黎的一幅圖畫”。
主要故事
劫持美少女伽西莫多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熱鬧喧囂的狂歡集會上。因為長得太丑,他被人們一致選為“愚人王”。集會結(jié)束的那個晚上,他受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唆使,意圖劫持美麗的賣藝女郎愛斯梅拉達(dá)。危急時分,國王弓箭手隊的隊長弗比斯趕來,救下了愛斯梅拉達(dá)。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事情敗露后,伽西莫多被判在廣場上當(dāng)眾接受鞭刑。皮鞭像雨點一樣落到在他身上,他焦渴難耐,用嘶啞又憤怒的聲音吼道:“給水喝!”卻招來人們的嘲笑和石塊。這時,善良的愛斯梅拉達(dá)出于同情,主動走上前喂他水喝。伽西莫多被感動了,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滾出了一大顆淚珠。
推下副主教伽西莫多愛上了愛斯梅拉達(dá),但愛斯梅拉達(dá)愛的是相貌英俊的花花公子弗比斯;伽西莫多同樣愛著從小收養(yǎng)自己的義父克洛德,但克洛德卻是個道貌岸然的神甫,垂涎于愛斯梅拉達(dá)的美色,霸占不成,便與法庭合謀,編織“女巫”“殺人犯”的罪名,在廣場上絞死了愛斯梅拉達(dá)。目睹這幕慘劇的伽西莫多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把把正在得意狂笑的副主教推下了鐘樓。
抱著心上人殉情幾年后,人們在石頭地窖里發(fā)現(xiàn)了兩具抱在一起的尸骸。從那獨特的形狀上,人們不難判斷,那就是敲鐘人伽西莫多和他所無比摯愛的少女愛斯梅拉達(dá)。
形象分析
作為世界文學(xué)長廊里最丑的人物,伽西莫多卻有著一顆無比善良、真誠的心。他愛慕愛斯梅拉達(dá),但完全不同于副主教的占有欲,也不同于弗比斯的逢場作戲,他對愛斯梅拉達(dá)懷著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恒的、高貴的愛。為了救愛斯梅拉達(dá),他不惜赴湯蹈火,與自己的恩人作對,最后出于正義和憤怒,甚至把副主教推下了鐘樓。他抱著愛斯梅拉達(dá)殉情的舉動,讓他人性中可貴的善與對愛情的執(zhí)著得到了最好地展現(xiàn)。
賞析
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主要運用了“美丑對照”的手法。這段選文也有集中:首先是伽西莫多與愛斯梅拉達(dá)相貌的對比:作者通過圍觀人們的反應(yīng),“我老婆就是因為看見你從她面前走過,才生下了一個兩個腦袋的娃娃!”“我的母貓生下了一只六只腳的小貓!”從側(cè)面證明了伽西莫多面目之丑陋、可怕。
而對愛斯梅拉達(dá),則通過“裝束奇特”“美麗的小手”“那漂亮、鮮艷、純潔、迷人而又那么嬌弱的姑娘”等正面描寫,對其大加贊譽。其次,是愛斯梅拉達(dá)與周圍人群的對比。冷漠的人群,不僅不伸出援手,反而大加咒罵,而愛斯梅拉主動走上前,親自把水倒在伽西莫多的嘴里。極大的反差,造成戲劇般的效果,讓人震驚。
2019-10-25
2019-09-18
2019-09-02
2019-08-30
2019-08-19
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