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資本論【讀后感I讀書筆記I讀書心得I簡介】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chuàng)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1867—1894年分為三卷出版。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余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余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
主要內容簡介
《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顿Y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余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并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資本論》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huán)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xù)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因為第二卷考察的產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huán)的分析為基礎和出發(fā)點的。
《資本論》第三卷是對資本運動總過程的分析,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因為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質的層次上。而是上升到社會的表面。由此,把資本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從里到外清楚地再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前兩卷暫時存而未論的問題在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過的許多分析(如價值、貨幣等)在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更加具體的論證,確實可以說是圓滿地完成了理論分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