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
推薦文章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五篇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頃堆派嵝∑贰纷x書筆記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1
正如此書封面語,它里面是滿滿一本談話的藝術(shù)。
初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注意到時間的白駒過隙,以及作業(yè)還有很多。他操著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松筆吻,向我娓娓敘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同樣無足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著幾杯小酒和一個熟絡(luò)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痰盂還是蘿卜湯,是吃相還是頭發(fā),是狗肉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fā)散開來,憑借他八十年的閱歷,舉足輕重地作出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脫口而出已是渾然天成。這么一個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著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著嘴,兩眼彎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仿佛流云也停滯不前;他罵,我也罵,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冷嘲熱諷、嬉笑怒罵,像凜冽的冬風(fēng),奔流的江河,柔軟卻蝕物無聲。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啟發(fā)。首先是文章中頻出生僻字和成語,更加準確,更加精煉,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5000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lǐng)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dāng)今社會的浮華風(fēng)正反,他的文風(fēng)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我的同學(xué)們焦慮的思考如何給讀后感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嘩眾取寵給文章加分時,“讀后感”三個字已經(jīng)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這是一本好書,我愿意在空閑時想起他,愿意吃撐時站著閱讀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遠門第一個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薦他,愿意在作文山窮水盡時翻翻他,這也許就是對他最大的崇敬。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2
《雅舍小品》,的確是一本好書,里面的文章以一個微乎其微的事物或事情命題,比如孩子、音樂、信、下棋、寫字等,而結(jié)尾出乎意料,生動傳神地畫龍點睛,微妙之處,讓人拍手稱贊。
還記得《雅舍小品》的一個段落,說:“外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永遠是有趣的,不過若把異國情調(diào)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里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桎梏,有趣往往變成肉麻?;谶@種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與牛奶。”結(jié)尾用看似荒唐而好笑的想法,映射出了作者自己對外國風(fēng)俗的不滿。我想,我們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傳承并發(fā)揚民族文化。我認為《雅舍小品》賦有哲理性,是在于這本書能在讀者看書時饒有趣味,又能挖掘讀者的內(nèi)心,讓讀者領(lǐng)悟字面之下的底蘊。
平凡之中見偉大,《雅舍小品》的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給讀者一種平凡的滋味,但是梁實秋先生將這樣平凡的題目,寫出豐富而多彩的內(nèi)容,普通人難以做到,更無法做得妙、做得巧。
一般的書往往長篇大論,中心零散,可是《雅舍小品》卻每篇作品不出兩千字,寫的都是身邊平凡瑣事,獨立成篇,作者梁實秋先生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這種清新灑脫,無拘無束的生活,我也很向往,但我更欣賞的是他筆下的《雅舍小品》,這一本蘊味十足,留有深意的,賦有哲理性的文學(xué)作品。
我非常喜歡讀《雅舍小品》,我看這本書時,喜歡在書中做旁批,寫下當(dāng)時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看過的文章我會重溫,從而發(fā)現(xiàn)更深層的含義,我樂在享受書中作者的所感所悟,樂在探討書中的豐富而深沉的底蘊。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個人談話?!本褪侨绱恕?/p>
現(xiàn)在看這本書,會感覺有“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無比開心。以后回看,可能會感覺“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雅舍小品》就是這樣,最重要的是它洞入人心,他給了我們更豐富的感受,讓我們發(fā)掘了他的底蘊,更發(fā)掘了自己心中的底蘊。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3
“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是啊,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好。
在這個寒假我也有幸讀了散文家梁實秋所寫的《雅舍小品》,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講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回顧著自己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過北平的街道,回顧著街上一個個商店,雖然街道不寬廣,也并不繁華,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卻十分風(fēng)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說樸素到有些寒酸,每當(dāng)走到這里,都會有人抱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街道與北平一樣都在改變,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質(zhì)建筑,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diào)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切都躲不過改變。
這一點我也有著深刻的體會,模模糊糊記著小的時候在鄉(xiāng)下,街上并沒有什么裝修的很好的店鋪,大家都是推著推車在在街上買賣東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種簡單的感覺,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各式各樣裝修精美的店鋪,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在走進去,已經(jīng)仿佛沒有曾經(jīng)那種清爽的感覺。還記得曾經(jīng)的房子可以說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房頂上鋪滿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現(xiàn)在都是各種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畫,淡雅樸素但卻依舊令人喜愛,從而回味無窮。曾經(jīng)春天打開門,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著各種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而如今再打開門,已經(jīng)沒有了油菜花,曾經(jīng)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曾經(jīng)的春意盎然也被鋼精水泥所替代。
現(xiàn)在更多人想回到簡單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靜無人的地方,這也是對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華的都是,都有曾經(jīng)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古樸的印記,即使找不到,我們也可以將曾經(jīng)的回憶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們依舊可以于尋?,嵥橹邪l(fā)現(xiàn)妙趣,在世間萬象中感悟人生,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雅舍小品》這本書中,感受平凡卻帶有美好的事,同時去回顧點點滴滴的美好。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4
梁實秋老人是個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為一個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帶有老北京的影子關(guān)于生活,老先生寫得很廣,上至國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關(guān)于生活之事,盡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談得最多的是吃的?!独削衣P》之中,講了數(shù)十種吃食,還有十?dāng)?shù)家館子飯莊,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兩語,將讀者作食客又將之?dāng)?shù)十年前,恰又合時宜地早早跳出。但無論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鄉(xiāng),追憶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的話題中道出己愁,卻又并不讓人知覺真是令人稱奇除了一個“愁”字,當(dāng)然更是些哲理,卻全無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講故事之余講講奧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關(guān)于說話的,且竟有一篇是講如何罵人的!的確,罵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實乃人之常情,不發(fā)泄卻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靜罵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會在罵人時這么做。不過此篇也并不止講如何罵人,還說算揭了張黑幕給人瞧瞧;抑或是說例“焦躁時罵人都罵不了還能干什么”之類的話題。這些個罵人的法兒,用了些個成語取了幾個小標題,讓人發(fā)現(xiàn)再小之事都可用計,不是隨便玩兒玩兒就好的,著實給人清風(fēng)而令人一驚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時間何必其速?尚不能輕松度日。倘非作業(yè)頭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業(yè)為工作,卻時??床豁樠墼S多事物。自從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對其中許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態(tài)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內(nèi)心的共鳴與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萬物皆灌以主觀情緒,應(yīng)以平和之心面對,不急不躁,方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覺著,看事應(yīng)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憂慮,不必想不開;惋惜之至亦應(yīng)將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寬厚,不必斤斤計較,指不定人有所難。把紅塵看得太破不好,但裝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極,至極則至不極,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為全策。
書籍《雅舍小品》讀書筆記感悟5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fēng)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發(fā)》、《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fā)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于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nèi)容后,卻令人感到別具風(fēng)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nèi)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jié)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讀書筆記感悟相關(guān)文章:
★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