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
推薦文章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五篇
品味完這本《美學散步》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guī)怼睹缹W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希望大家喜歡!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1
閑閑的碎語,但字字珠璣,品味雕琢的文字,暢游美學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體會一份清閑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寧靜的心中,獨戀一份美的意韻。
宗白華先生美的態(tài)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這里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
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新鮮活潑的心境,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tǒng)一。
而宗白華先生似乎輕而易舉的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這種境界是“一內(nèi)在自足的境界,無待于外而自成意義豐富的小宇宙,啟示著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層真實?!彼皇菑臒o邊的空間指向無限,而是從無邊回到萬物,返回自身,回歸“小宇宙”。它屬于有限之中,又讓人從有限中發(fā)現(xiàn)永恒??梢哉f,宗先生中的美學思想已然把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美學——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閱讀中思考,我感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顆珍奇的寶石,它們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芒?;蛘撛姰嬇c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自然與藝術的乃至整個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論及的,他總在直觀的把握后,欣賞它,贊美它,評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詩人靈感閃現(xiàn)時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精辟的美學見解。如他在評羅丹的雕刻時這樣寫到:“我這次看到了羅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種光明……
你看那自然何等調(diào)和,何等完滿,何等神秘不可思議!這大自然的全體不就是一個理性的數(shù)學,情緒的音樂,意志的波瀾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這宇宙的圖畫是個大優(yōu)美精神的表現(xiàn)?!弊x了這樣的文字,誰會以為他是在評價藝術作品?而又有誰能說這不是在評藝術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論詩時說:“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焙靡粋€“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正是可用來總結《美學散步》中所體現(xiàn)的宗先生的美學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筆墨簡淡,而微言大義昭著?!八钦胬淼奶綄ふ?,他是美學的醉夢者,他是精神和肉體的勞動者?!弊谙壬鷮α_丹的評語又可恰如其分的用來評價他自己。
藝術的欣賞就是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畫家詩人創(chuàng)造的美,就是他們心靈創(chuàng)造的意象,獨辟的靈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觸關系層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或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學術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歸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瘜嵕岸鵀樘摼?,創(chuàng)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對藝術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誕生;對藝術的展示就有美麗的縮放!或許一切美的光都來自心靈的源泉。一個意韻,我想就應該是一個情與景的結晶,深入了才可得鏡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學中,亙古不變的——芳香泗溢!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2
經(jīng)老師介紹,我開始閱讀宗白華老師的《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匯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jù)了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lián)系古今中外,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
這本書通過分析詩與畫的分界,分析中國與希臘藝術中美的體現(xiàn),在輕松的氛圍中,講述了“美”的含義及體現(xiàn)。這是一本講述美學的專著,在我看來,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經(jīng)典文學的摘錄集,更是一本中外藝術展集,一本哲學專著。記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學散步》,他很快地問:“是不是宗白華的書?我們在上山水美術鑒賞時老師經(jīng)常講到它。”是的,在這本書里,宗白華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很多中國的山水名畫,在這些名畫的介紹與講解中,告訴我們美的所在。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著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在書中,宗白華老師說,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說,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并立而無愧。美,并不等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美麗,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xiàn),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美,應該是本色的美?!彼终f:“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p>
美,本來就是蘊含在每個人的心靈里,“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話,從小學的時候就一直在講,可是,當人們的年齡逐漸增長,在世俗中逐漸被污染,人也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越來越膚淺。很多人,會把他們認為的所謂的“美”外化,他們可以一擲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購買各種化妝品上,卻不愿把手上的錢捐獻給真正需要他們的人們手上,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學雷鋒”當成一種作秀,只在領導出現(xiàn)的地方“學雷鋒”,這種為了領導而做好事的行為,又是多么可恥?他們只看到外在的美,卻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靈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東西。
本書中講到的美,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式的美,是一種含蓄的美,就像中國的水墨畫,它會把畫的精神,作畫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蘊含在畫中;又如詩人,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達在詩句中,而需要人們自己去揣摩,這樣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會像西方的油畫攝影式的畫風一樣,什么都要追求與實物一模一樣,只能讓人一眼看穿。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于直白地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的交往處于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在這里,我并不是說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愛的。但是,在一定的場合,也應學會含蓄,才能體現(xiàn)我們本身具有的素質,才能體現(xiàn)我們的“美”。
在書中,美還體現(xiàn)在一種“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畫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幅畫變得清新,韻味更加濃厚一樣;就像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稿,首先要可以讓讀者過目,然后才是過心,最后是過腦一樣,美,首先也應該是讓人看著順眼,亦即是應先“過眼”,然后才是過心,最后才是過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xiàn)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閑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xiàn)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
結果,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只會讓自己越壓越重,而一時看不開走上了自取滅亡的不歸路。像近年來頻繁出現(xiàn)的自殺的大學生,博士生等。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學散步》,他的美麗與溫柔引發(fā)了我種種的思考,讓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藝術中,美的存在,讓我知道應該如何去尋找美,感受美。書中言:“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宇宙的深境?!笔堑?,在這溫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靈的平靜,感受到了心靈的充實,感受到了在“美”中蘊含著的哲學的洗滌。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3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
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
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
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nèi)バ蕾p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xiàn)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qū)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凈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
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于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里特有的產(chǎn)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么,只能說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chuàng)造……在宗白華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4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于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于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xiàn)在也不算內(nèi)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tǒng)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里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仿佛是在美學的境地里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獲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系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拔覀兊那楦幸?jīng)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厲害計較才能發(fā)現(xiàn)深度的美?!币剖澜缇褪歉淖兪澜绲默F(xiàn)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diào)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wǎng)絡發(fā)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閑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無趣,要么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fā)見身邊的美,為什么呢?“我們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廣闊天地里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個人書評5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里面的思想?yún)s熠熠發(fā)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閑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于泛泛而談,但又不至于過于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于對這本書里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饑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咽般讀完之后,還是手不釋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yōu)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閑適。從其內(nèi)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于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致時,便要駐足細賞?!睹缹W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xiàn)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后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里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凈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jīng)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