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
推薦文章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五篇
叔本華的思想,那“要么庸俗要么孤獨”略顯自命不凡,而他的確是有這底氣的。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guī)頃度松闹腔邸纷x書筆記書評,希望大家喜歡!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1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為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么也沒說,因為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后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nèi)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于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jīng)]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著“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里到外,從以前到現(xiàn)在,從內(nèi)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chǎn)、技術(shù)到精神、幸福都談論到了?;谀壳暗拈啔v,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nèi)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于我們自身之內(nèi),而非自身之外?!?/p>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域的內(nèi)容感到非常興奮,那么他對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xiàn)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層面的東西。我并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zhì)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nèi)心深處了想法,才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shù)。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么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盡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后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愿意聽我的,執(zhí)意為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現(xiàn)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并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jīng)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2
說心里話,哲學書對我而言太深奧了,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購買這類書,因為讀不懂。
人生的智慧,這五個字吸引我決定讀一下,而這是第二次閱讀。第一次泛泛地讀了,毫無收獲。
于是決定再次讀一遍。應該坦誠地說,這一次讀后,有了一點點的感悟。
一、縱觀全書,叔本華的關(guān)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華在書的開章,就解釋了何為人生的智慧:“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币布仁侨松绾潍@得幸福。
書中用六章闡述了人生的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建議和格言
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
作者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將人生得到的好處分為三個部分——外在之物,人的靈魂,人的身體。作者用這個觀點逐一論述了人的一生中獲得幸福快樂的途徑和關(guān)鍵。
二、這本書讓我明白,對人的幸福起著首要和關(guān)鍵作用的,是人的主體獲得的好處: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悅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沒有好的身體,談何快樂?沒有愉悅的感官又如何感覺到快樂呢!
所以,我們應該將身體的健康重視起來,而不是年輕時忽略身體、透支身體,年老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機會后悔。
叔本華在論述人的一生如何獲得快樂幸福時,用很多語言和引用否定了財產(chǎn)的多少對人生快樂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財富可以讓人實現(xiàn)很多愿望,但是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為人類是一個貧乏不堪、充滿需求的物種,對財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權(quán)力可以獲得財富。但是同時,財富和權(quán)力不會永恒存在,因此擁有這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而保護財富和對權(quán)力的極力維持,讓人充滿了焦慮和疲憊……
所以,作者得出結(jié)論~~人獲得幸??鞓返闹腔圩钪匾囊稽c是在關(guān)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明白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得到教誨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得到教誨就是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學習才會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快樂,也就是精神上的獲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書,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寫出來,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讀一讀,用哲理來讓我們獲得人生的智慧……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3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脫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著,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shù)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么庸俗,要么孤獨?!?/p>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眾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參與的團體,它的內(nèi)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nèi)心,所處環(huán)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種程度上說理想的幸福是伴隨著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于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因為這是培養(yǎng)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并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為,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說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shù)亩?。我認為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才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著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fā)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為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為部分自我實現(xiàn)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盡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4
《人生的智慧》內(nèi)容簡介:叔本華哲學思想被認為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融合。其中討論的話題眾多,內(nèi)容樸素深刻,十九世紀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尤其是尼采,對叔本華的理論一直情有獨鐘。更有好事者認為,尼采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叔本華的衣缽,雖然二者哲學的最終結(jié)果不一樣,但都是唯意志論的大哲人,都認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質(zhì)。同時,叔本華的生存空虛學說也奠定了其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是獨立成書的。這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yǎng)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在這本書里他盡量從世俗、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閱讀。
書籍《人生的智慧》讀書筆記書評5
叔本華封神之作,雞湯界的核彈。
熬過難啃的前幾十頁,會發(fā)現(xiàn)讀這本書很好讀,有幾節(jié)甚至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很多道理簡單明了,但在叔本華的書中讀到和在公眾號里讀到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生命長度決定了我們是階段性動物,童年、青年、以及老年,可以分為三個人截然不同的人,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的追求(好奇、性欲、和安穩(wěn))不同。青年時期更多的應該是積累,到了中年時期再爆發(fā)。沒有任何一個體育冠軍能做到青年、中青年一直奪冠,少年得志很難,大器晚成才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把精力多放在真正的知識、技能研究上,世界上所謂人情練達的能人真的太多了,唯有技能可以讓人在獨處、面對災難、年邁時不至于變得無助。這條最重要!健康,比以上任何都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