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

    | 錦祥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五篇

    《中國通史》是一部詳細記載了華夏文明發(fā)展進程的歷史類書籍。從盤古開天地的時代一直到民國的歷史,這本書都有記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國通史》閱讀筆記,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1

    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我很喜歡,因為我一向沉迷歷史,鉆進去就不出來了。

    這套書有六本,書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紅色的,中間一條黑框閃閃發(fā)亮,又用金色繪出四個大字:“中國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線縫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書掃了一遍,特別是秦二世如何奪取王位,他殺了兄弟扶蘇太子,與趙高狼狽為奸,殘害百姓;秦始皇在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寫信給扶蘇太子,要他離開邊疆趕到京城咸陽即位。

    但是胡亥拉攏李斯和趙高密謀篡位,還逼扶蘇自殺。二世認為現(xiàn)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應該專心享樂,他從各地調(diào)來幾萬囚犯和農(nóng)夫大規(guī)模修筑秦始皇的墳墓,先把銅鑄化了倒進去,再把水銀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墳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活著出來。

    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宮,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華麗,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發(fā)了烽火連天的農(nóng)民起義。秦始皇建立起來的秦朝江山可謂宏大,但是卻因為二世的昏庸無道、荒淫無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這套書可謂是讓我心中的疑問揭開了:秦朝為什么會失去江山呢?這就是因為朝廷大肆剝削壓迫人民,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農(nóng)民起義紛發(fā)而使秦朝被滅亡?!?/p>

    《中國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書。有一段我也很喜歡: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訴太宗,有個叫魏征的官員曾讓太子殺了太宗。太宗就問他:“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關系?”魏征答:“因為我那時是太子的部下,就要盡心盡力的為太子著想,可惜他沒聽,要不然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碧谡J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為建議大夫。后來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呀!”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2

    今年小女已上中學,中學已開設歷史課程,小女很是喜歡,常在家中與我討教歷史問題,為了不至于尷尬,我又從新從書櫥中翻出《中國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國通史》上至唐堯,下至明清、民國,歷經(jīng)三千余年,這其中的朝代更迭,風云人物的興衰,個中滋味誰能評說。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演繹著一部中華民族生存、繁衍、發(fā)展的恢宏詩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嘆著時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會成為過去;而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zhèn)ト藗ト艘舶l(fā)出了同樣的感慨,不過偉人不是感慨著過去,而是想象著未來。

    從過去到未來,流淌著歷史的長河。一個人的一生,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動,當然也有的泛起一兩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瀾,但隨即與流水同去。可能是這個緣故吧,人們常常對著歷史,撫今追昔,發(fā)出這樣那樣的感嘆,這正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過,歷史的長河畢竟是向前流淌的,永遠不可能倒流。人們讀歷史,憑吊歷史,感慨之余,總會深化著對今天,對明天的思考,這也是我讀《中國通史》最深的體會。

    過去的歷史是今天的鏡子,但歷史這面鏡子,并不是一覽無遺地折射歷史之光的,這是由于,往事如煙,越遠越不真切,再加之寫史之人的個人觀念,幾千幾百年后,就不免鏡面如霧了。對此,現(xiàn)代大文豪,愛國主義戰(zhàn)士魯訊曾有過精辟的論述:“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未來的命運,只是因為涂飾太厚,廢話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細來?!边@就是說,歷史是面好鏡子,只是使用時,需擦去鏡面上的霧氣。

    中國的歷史,悠遠漫長,有五千年之久。中國的歷史看上去風云變幻,其實它總是在昭示著一種必然性,那就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現(xiàn)在社會主義社會,文明是在不斷進步發(fā)展,刀耕火種,駕轅鐵犁,火箭衛(wèi)星等等,這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中國的歷史,到現(xiàn)在廿一世紀,這其中的榮辱心衰,又有誰能訴說的盡。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常常是流血來推動,來驗證的,特別是近現(xiàn)代,我們?nèi)杂洃洩q新。歷史的血跡,展示著歷史發(fā)展的殘酷性,我們能從中領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訓,在前人的基礎上,加倍的建設我們的國家,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這樣才能無愧于我們的祖先,無愧于我們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現(xiàn)在讀歷史,就是要記住歷史的教訓,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要知道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的經(jīng)濟現(xiàn)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國際問題爭端上,還顯得太軟弱,像現(xiàn)在的南海爭端,與我們的大國身份不相符。經(jīng)濟上去了,我們可不能就只顧享樂,要知道這樣下去,是要挨打的,會給后人留下罵名的。

    因此,我們只有以史為鑒,努力自省,發(fā)揚中華民族的韌性精神和進取精神,加快國家的經(jīng)濟,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世界民族的強者。

    歷史的腳步,盡管有些沉重,但終究是向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得好“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我們應當記住歷史,面向未來。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3

    這本書作者是呂思勉,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現(xiàn)代四大史家”。這本書主要概括了中國從古代一直到20世紀初的歷史故事。作者首先子在開頭就寫到:史學之所求,無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實。2、加以解釋 3、用以說明現(xiàn)社會 4、因已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這一節(jié)里主要講了古代的開化以盤古開天辟地說起,然后講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之說。

    接下來就講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燕國、韓國、趙國、楚國、齊國和魏國)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發(fā)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遼東。前225年,秦人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發(fā)兵攻遼東,滅燕。前221年,即以滅燕之兵南滅齊,而天下遂統(tǒng)一。這一節(jié)還講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對內(nèi)不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還從思想上消滅不同的聲音,典型的事跡是焚書坑儒,目標是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guī)模,對外則是動用戰(zhàn)爭將其收入自己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

    然后秦朝滅,漢朝興。這與秦始皇不無關聯(lián),后來貪圖享樂,窮奢極欲,又大興建造宮殿,加上苛捐雜稅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個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滅亡。

    漢朝滅亡,后漢從公元25年到220年為魏所滅,共192年。原因總結(jié)有幾點:皇帝的權力到了后漢被宰相掌控,皇帝與宦官之間,官與官之間有利益和權力之爭,官與民之間有沖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內(nèi)部政治甚是紊亂。二,中國邊境也太亂。原先的界限被打亂,想同化他們,卻因為實力不夠,同時又遭到了他們的反抗,而當時派兵剿辦花了很多金錢,將帥又腐敗。后漢分裂后預示著中國就進入三國時代。

    再講,講到了魏,吳,蜀國三國的故事,從200年開始經(jīng)過近60年的戰(zhàn)爭,魏國的匹馬炎(匹馬懿的孫子),最后滅了吳,于265年統(tǒng)一了中國,是為晉武帝。

    公元420年,劉裕篡晉,是為宋武帝,后天下遂分為南北朝其間南北的強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敗及侯景的亂梁為兩個重要關鍵。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時,歷時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遷為界限,其治亂則以爾朱氏的侵入為關鍵。自爾朱氏、宇文氏等相繼失敗后,五胡之族,都力盡而衰,中國就復見盛運了。

    南北朝時期,無如在政治上,為國為民之義,未能徹底明了,而自封建時代相沿下來的自私其子孫,以及徒效忠于豢養(yǎng)自己的主人的觀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時代所謂繼承之法,遂因之而立。而權利和意氣,都是人所不能不爭的,尤其以英雄為甚。同干一番事業(yè)的人,遂至不能互相輔助,反要互相殘殺,其成功的一個人,傳之于其子孫,則都是生長于富貴之中的,好者僅得中主,壞的并不免荒淫昏暴,或者懦弱無用。前人的功業(yè),遂至付諸流水,而國與民亦受其弊。這亦不能不說是文化上的一個病態(tài)了?!?/p>

    隋文帝則勤政恤民,儉于自奉,的確是代表了漢族的文化。自西晉覆亡以來,北方至此才復建立漢人統(tǒng)一的政權。此時南方的陳后主,亦極荒淫。589年,為隋所滅,南北朝的對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晉,終于公元589年隋之滅陳,共170年。西梁則前兩年已被滅。天下復見統(tǒng)一。 兩晉、南北朝之世,是向來被看作黑暗時代的,其實亦不盡然。這一時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會的文化,還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時局的動蕩,而文化乃得為更大的發(fā)展。其中關系最大的,便是黃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遷移。

    自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為止,唐朝一共還有了152年的天下。在這一個時期中,表面上還維持著統(tǒng)一,對外的威風亦未至于全然失墜,然而自大體言之,則終于日入于衰亂而不能夠復振了。

    唐朝中葉后的痼疾,不是藩鎮(zhèn),實在是宦官。因為唐朝的藩鎮(zhèn),并沒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擊,不過據(jù)土自專,更代之際,不聽命令而已。而且始終如此的,還不過河北三鎮(zhèn)。倘使朝廷能夠振作,實在未嘗不可削平。而唐朝中葉后的君主,如順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嘗不可與有為。其始終不能有為,則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事勢至此,已非用兵力鏟除,不能有別的路走了。一個集團當其惡貫滿盈,走向滅亡之路時,在他自己,亦是無法拔出泥淖的。。。。。。于是中國復見統(tǒng)一。自907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計72年。若從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權實際崩潰算起,則適得100年?!?/p>

    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zhuǎn)變,以適應于競爭之故。原來游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chǎn),而其生活又極適宜于戰(zhàn)斗,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為其所乘,羅馬的見軛于蠻族,和中國的見軛于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

    于是成吉思汗以1264年定都燕京。蒙古的根據(jù)地,就移到中國來了。明年,理宗崩,子度宗立。宋將劉整叛降元,勸元人攻襄陽。自1279年,元朝滅宋至1368年順帝北走,凡89年。

    明朝從武宗1506年即位起到1627年熹宗之死,此122年,內(nèi)憂外患,迭起交乘,明朝已成不可收拾之局。1647年,清人遣吳三桂陷四川,張獻忠敗死,清兵入福建,隆武帝殉國。

    到了清朝,康、雍之世,政治還算清明,財政也頗有余蓄。到乾隆時,雖然政治業(yè)已腐敗,社會的元氣卻已經(jīng)損失嚴重了。從1683年臺灣鄭氏滅亡起,到1793年白蓮教起兵和清朝反抗為止,凡110年,海內(nèi)可說無大兵革。清朝的滅亡和西方的交涉有很大關聯(lián),從初期友好往來直到最后的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開通通商口岸,割讓土地,賠償金錢,不計其數(shù)。

    辛亥革命即1911年10月10號起事于武昌,至此,淪陷了268年地中華至此光復。且將數(shù)千來的君主專制體制加以顛覆。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4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是必將復興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zhì)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nèi)在規(guī)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xiàn)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yǎng),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xiàn)實意義。我?guī)е鴮χ腥A歷史的敬意,品讀了《中國通史》。

    顧名思義,《中國通史》講的就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華的興衰,縱跨中華五千多年歷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門回歸。

    翻開第一頁,沉重而緩慢。凝視著它淡黃的書頁,讓那來自遠古的風,把我的心吹得透徹、空靈、沉重,讓那來自遠古的長嘯,震撼我的心靈。

    前言一開始就說道:“悠悠歲月,淵源流長;華夏文明,萬古相傳。古今風云,變化莫測;葷葷學子,筆耕不輟。風雨歷程,驚濤駭浪;思接千載,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鑒今;昭示未來,留芳百世?!泵總€人的生命就像樹上的葉子一樣,盡不相同??蔀槭裁从械娜丝梢郧嗍妨裘狗及偈?,而有的人只能悲歷史的洪波湮沒,甚至悲自己忘卻?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輕于鴻毛?

    岳飛的人生因為“忠”而風波亭的點點殘血未曾被洗去,項羽的人生因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為“豪”而烏江前的悲壯未曾被江聲湮沒,魯迅的人生因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遺忘。

    沉重,是圓明園那殘痕斷壁中殘留的血淚,是莫高窟中丟失的一卷卷經(jīng)文,是七君子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個泱泱大國,有過蒙古鐵騎的強悍,有過大唐盛世的輝煌,卻被幾個西方列強蹂躪著,踐踏著,欺凌著。五千年的詩酒文華,五千年的封鎖閉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藝術成就,五千年的珍貴文物在頃刻間瓜分殆盡。尊嚴,榮譽,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腳下,踐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還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現(xiàn)在,中華站起來了,東方睡獅蘇醒了,我們中華少年將再次譜寫中華璀璨的詩篇!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5

    中秋節(jié),去看了人祖廟,國慶節(jié)期間又游覽了太昊陵,跟隨伏羲氏的腳步從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艱難險阻,為了生存和繁衍,戰(zhàn)勝大河的泛濫,融合不同的族群,邁著艱難的腳步,才發(fā)展成我們現(xiàn)在的國家。

    從關西到豫東,從關中平原到華北平原,祖先在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腳印。工作地和家鄉(xiāng)分處陜西和河南,一個美曰“中華民族的父親”,一個美曰“中華民族的母親”,每年都要沿著連霍高速在“父親”和“母親”之間走上幾趟,不曾留意過沿途的風光,總覺得太過乏味,審美疲勞的黃土,普通甚至略顯破敗的村莊,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風光相差太遠。然而,仔細品味,這一路,并非這么簡單。

    沿途四個古都,西安(咸陽)、洛陽、開封、鄭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國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寶雞的周秦故地,中國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幾乎全部囊括其中,這是一條了不起的路線。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灣遺址、西安的半坡遺址、澠池的仰韶、偃師的二里頭、鄭州商城遺址,一連串的大遺址,在史學界都曾引起轟動。這是祖先走過的路,在這條線路中我們會清楚地知道我們從哪里來。

    這段路程是絲綢之路的東線延伸,正是有了從長安向東的這條路,才使得向西的絲路走的更遠。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東傳與中國文明西漸均是由此路流轉(zhuǎn)。天水麥積山、洛陽龍門,中國四大石窟,這段路程有其二。沿著這段路再向東,便是孔孟之鄉(xiāng),姜尚、管子、老子、莊子均是在這條線路上進行生長和活動,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這條線路上下,知道血脈從哪里來才會明白靈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陽,連起了東西文化的土壤,夏從西向東統(tǒng)一散亂的部落,商從東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從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從東方遷徙至關外的秦取代,起于東方的劉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隨后歷經(jīng)幾百年混戰(zhàn),一直到西方的關隴集團崛起建立隋唐,東方的趙氏又在混亂中建立宋朝,至此,東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歷史基本演變?yōu)槟媳狈降目购?,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清人入關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將最后一個王朝葬送,最終,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開啟新的篇章。

    呂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國有兩種潮流潛伏著,一曰南方勢力的興起,一曰全國皆兵制的恢復?!白鳉v史的人,一定要認此為劃時代的大轉(zhuǎn)變,是毫無可疑的”,“在中國,受世界交通影響最早的是南部,和舊文化關系最淺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動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終代表著一個開明的勢力”。這種判斷,從近當代中國史的發(fā)展可以得到印證。然而,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如若北方能夠解放思想,打破藩籬,則照樣可以引領發(fā)展,在中國歷史中獨領風騷。

    “民族是論文化的,不是論血統(tǒng)的”,呂思勉先生在《通史》中這樣認識民族,實是高論。中國歷史,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交流融合,最終都接受了漢文化,當然,漢文化也不斷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們獨特的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才有了永不斷流的活水,成為了世界上未有間斷的原生大國文明。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中國文明與西方的交融從陸路轉(zhuǎn)入海上,逐步發(fā)展至天上、網(wǎng)上,文明的沖突也伴隨著交流途徑的轉(zhuǎn)變,由內(nèi)而外全面轉(zhuǎn)移,一直持續(xù)到當今。

    如何在新的環(huán)境中強大自我,沿著祖先的腳步戰(zhàn)勝困難,是一個新的命題。如何繼承并發(fā)揚、豐富我們的文化,是每個中華子孫都應該思考的疑問。仔細想來,我們當下面臨的困難,與我們祖先經(jīng)歷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為懼,只要上下一心,我們依舊會像祖先一樣披荊斬棘,浩浩前行。

    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我們個體如滄海一粟、如一葉扁舟,但正是我們每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才構成了我們以前的歷史,也將構成以后的歷史。不管有意無意,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我們都在書寫歷史,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職工作,多思古今,多慮國家,安心而行。

    中國通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中國通史【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簡介】

    《中國通史》讀書心得2000字

    中國通史讀后感1000字左右優(yōu)秀范文

    中國通史讀后感800字5篇

    中國通史讀后感500字左右范文5篇

    有關歷史讀書筆記800字左右范文

    國史讀后感1000字五篇

    錢穆:國史大綱【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簡介】

    《史記》讀后感精選7篇300字

    史記讀后感600字高中5篇

    6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