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五篇
《你的名字》這是一部日本動畫片,影片至16年12月2日再中國上映就一直占據(jù)全國高排片場次。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1
下班之后,一個人去附近的電影院買了一桶最大的爆米花入了影廳,真幸運,竟然是豪華沙發(fā)椅的超小影廳,大概是為了補償我早上下公交時就被灑水車噴了一身泥水的損失。
看的影片是最近超火爆的《你的名字》,之后回到家刷微信,發(fā)現(xiàn)導(dǎo)演曾在采訪中表示“如果是兩個人看了這部電影之后還是沒有互相喜歡的話,我覺得應(yīng)該放棄了”,內(nèi)心無比憂郁:又錯失了一次脫單的良機,導(dǎo)演,我對不起你。當(dāng)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在去電影院之前,我看了半份故事簡介,為什么說是半份呢,因為看到一半就懶得點“閱讀全文”的那行字了。同路回家的同事問我,電影大概說了什么,我也是一知半解,就模糊地告訴她:“有關(guān)于穿越的故事,但沒有發(fā)展成百無聊賴的喜劇,而是日本擅長的純真派。”
同事又問我什么是純真派,其實這個詞是我一時編出來的,也沒有辦法做出科學(xué)的解釋,又模糊地回答:“恩,日本的電影不是都很純真、純情,講少男少女那種青澀、欲言又止的朦朧愛情嗎?”同事表示大概懂了,而我在看了這部劇之后,也覺得自己說得89不離十。當(dāng)然了,我說的這些話更像是不值一提的套路。
我不太會綜述,就干巴巴地介紹一下《你的名字》,講的是在東京的'高中生瀧和鄉(xiāng)下的少女三葉曾頻繁地互換身體,兩人正漸漸習(xí)慣對方的存在,某一天瀧卻發(fā)現(xiàn)互換身體的事情不再發(fā)生。帶著好奇和模糊的記憶,瀧去到了記憶中的小村莊,發(fā)現(xiàn)三葉及其居住的那個村子在三年前被隕石擊中而不復(fù)存在。在懷疑事情是真的發(fā)生過還是自己幻想之間,瀧想起了自己曾以三葉的身體去過的某個神跡,喝下了三葉留下的酒,連接了時空,間接避免了隕石墜落的那次災(zāi)難。多年之后,三葉和瀧在東京相遇,原來對方就是“似曾相識”的那個人,只是這一點,觀眾總比當(dāng)事人看得更清。
通過這部影片能夠傳達的東西自然是太多太多,不過我此刻最想說的只有一點,那就是“聯(lián)系”。無論是三葉留給瀧一直戴在身上的那根紅頭繩,還是放在山洞里的那一杯酒,又或者是留在兩個人臉上或者是記事本里的字跡,慢慢地將兩個原本陌生的人連接起來,也拉近了心的距離。同樣地,當(dāng)瀧和三葉不再互換身體,那些清晰的記憶變得模糊,忘了自己為了什么去到哪里干了些什么,甚至想不起對方的面容和名字——我記得有那么特別的人,只是你的名字是……
現(xiàn)實生活沒有那么荒誕,不至于會在瞬間忘記了某個人的存在,然而說到底,一旦兩個人之間沒有頻繁而顯見的聯(lián)系,感情都會漸漸變淡,直到差不多徹底遺忘。對于這一點,相信我們都深有體會,不信你回憶一下小學(xué)二年級你的同桌是誰?或許,你都不太記得自己是否上過小學(xué)二年級了吧。
記得之前曾看過羅胖的一期《邏輯思維》,說的大概也是萬物之間最重要的是連接,他說得要系統(tǒng)得多,我有點兒記不起。不過類似的話也聽過許多,比如,很多時候,如果自己不想辦法與自己喜歡的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發(fā)生聯(lián)系,那么你們之間將沒關(guān)系。
時間永遠在抹去些什么,像是為了彌補,它又樂此不疲地在創(chuàng)作著些什么。我們作為永恒時間中的流動物體,抓不住時間,也抓不住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當(dāng)下的稍微穩(wěn)定的時間狀態(tài)中,努力地與自己心儀的一切建立聯(lián)系,無論是某個人也好,某件物品也好,某個地方也好,或者是某個心情也好。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2
新海誠帶著《你的名字》來到中國,以其干凈的天空、彗星的尾焰征服了每一個觀影人,而在這段跨越時空的愛戀中,又以其獨特的東方哲學(xué)的思維叩開了人心的大門。
兩千年前,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中的不相應(yīng)行法在影片中被電影當(dāng)中片段式的夢想與現(xiàn)實的交織,融合在一起,展現(xiàn)在了觀眾的面前。
“時”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凡夫為了自我證明事物變化的過程,創(chuàng)造了時間,而在《你的名字》當(dāng)中,新海誠卻將時間虛化了,兩個人的相遇跨越了三年的的時間軸。男孩認識的是三年前的女孩,女孩憧憬的三年后的東京,即使地鐵相遇,也不過是一個人的欣喜。同一世界的兩個不同時間點,真實的存在卻又真實的錯過。
影片的后面,兩個人在一抹夕陽下,第一次跨越時間看到了對方,想要寫下彼此的名字,卻終究都不曾如愿。男孩留給女孩的,不過一句“喜歡你”。
新海誠這樣的安排,使得我們不得不提及不相應(yīng)行法中的“名身”,也即是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命名。名稱是我們判別事物的方式之一,但佛教認為,這也是不真實的。我們總幻想著一切事物的不變與長久,可是卻被騙了。
男孩和女孩的身體互換,他們的名字是什么?時間洗禮后,互換身體的事情如夢般消逝,他們夢中的身份是什么?當(dāng)八年后再次相逢,他們凝視對方的眼睛,彼此的名字是否還是那么重要?
佛教有一句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yè)隨身”,男孩和女孩數(shù)次的身體互換,不曾讓他們記住彼此的姓名,他們只記住了那種深印心底的思念,這種思念從來不會影響生活,可是當(dāng)緣分出現(xiàn)、彼此相逢,他們就知道,對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這就是唯識所說的“種子”。
所有的不相應(yīng),都是我們凡夫的自我欺騙的產(chǎn)物,認清這些真相,生命似乎什么都沒有剩下。但是新海誠簡單告訴我們兩個字:珍惜。
溫暖飽滿的色調(diào)刻畫的是世界的美好,哪些悲涼的苦痛沒有任何人能夠逃避,但是災(zāi)難總會過去,真正影響生命的是那些內(nèi)心因緣的種子。
男孩為了拯救三年前那場災(zāi)難,踏遍山水,找尋方法,換來了三年前女孩的身體,那么努力地去勸說,或許在當(dāng)時的人們看來是那么的天方夜譚,因為在他們心里,或者說在我們心里,從來不覺得時間是可以超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時間一分一秒地前行,永遠不會變化,但是男孩和女孩在夕陽下的湖邊相互交替,打破了成見,因為所有的時間、空間都無法抵擋“種子”的現(xiàn)行——所有的客觀,都不能阻擋因緣的和合;時空的隔離,逃不開夕陽一線地奇跡相逢。
所以,“當(dāng)下一念”從來不是某一個時間點,而是生命的所有。
當(dāng)男孩和女孩不再交換身體時,他的內(nèi)心才隱隱有一種失落的感覺,等到真正明白自己的追求時,風(fēng)已吹過,人已離去。
電影很真實,在于其都對現(xiàn)實世界的`時空觀的再思考,用男女主人公維系情感的一根紅線,代表了人深藏心底的思念,或者,我們更直接地稱之為“種子”。而電影的情感是有一個醞釀的過程的,從陌路到情愫的爆發(fā),都有一個情感的積累。這里所依靠的,就是不斷交換身體后留下的信息。兩個人通過對彼此生活的窺探,不斷加深了印記,這便是熏習(xí)。
最后的相遇,不過是一個結(jié)果,就像花種,深埋土地,可是陽光照射的溫暖和清水流淌的滋潤終將使其開出美麗的花朵。不用糾結(jié)于時間,八年后相遇乃至十八年后相遇,都是一種必然,梅花縱然不曾春夏開放,卻也會依然在冬雪中傲然而放。
所以看似復(fù)雜的電影,并沒有那么復(fù)雜。之所以帶給內(nèi)心強烈的沖擊是因為導(dǎo)演對于情節(jié)的把握和高于常人的思想高度。導(dǎo)演賦予電影靈魂在于他沒有把故事情節(jié)單純停留在情感上,而是將不同于常人的世界觀拋給了觀眾,同時也將“珍惜當(dāng)下”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藏在觀眾心底。
當(dāng)電影結(jié)束,屬于我們的生活卻并未就此結(jié)束,于生活而言,無論是電影還是現(xiàn)實都沒有什么不同,因為都一樣。除去珍惜當(dāng)下外,我們更應(yīng)該懂得的是自己的心。我們對于更好的明天一路狂奔,并勇敢地去抓取,只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讓善法和合,展現(xiàn)一個美麗的未來。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3
新海誠,那個隨便一幀截圖都能拿來當(dāng)桌面的家伙。憑著超強的次元破壁能力,栩栩如生、鮮翠欲滴的畫面成了他的看家本領(lǐng)。相比之下,劇情卻始終是一聲嘆息。不過厲害了我的誠哥,最近一發(fā)力憋出了大招《你的名字》,突破短板的同時票房也突破百億大關(guān),跑步進入了總排行的前20。這部片不僅被譽為他的集大成之作,就算說是進階大師的敲門磚,好像也不夸張。
故事依然建立在少女心和中二病的情結(jié)以及時空穿越和平行世界的架構(gòu)上。小鎮(zhèn)姑娘三葉和東京男孩瀧在夢中交換身體,并且交換日記來互通信息。彼此以女子力和男友力在對方的世界如魚得水。前半部分輕快愉悅,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出自傷春悲秋的誠哥之手。
故事進行到一半,露出崢嶸。彗星來臨的前夕,相隔三年的時差與一座小鎮(zhèn)的陷落,神諭的指引,樸素的神性,玄奧的神跡,末日的危情,起到提挈和升華的作用,將大宇宙奇景與小兒女情長繡成一幅瑰麗的畫卷。
纖柔、敏感、細膩,在新海誠最擅長營造的孤獨感中,幾近標(biāo)簽。繁華簇擁中,斯人獨憔悴的是他,人潮洶涌處,獨一人逆流的是他,他拿著放大鏡,把稍縱即逝的不確定感觸聚焦、放大,獲得深刻共鳴的同時,也給人造成跌入深淵的三萬噸內(nèi)傷。
著名哲學(xué)家兼段子手王菲女士曾說過:每個靈魂都孤獨,再怎么親密的關(guān)系也有不能溝通的地方,人在內(nèi)心深處或本質(zhì)上是不能完全溝通的?!渡n井優(yōu)_4個謊言里》也有金句:原本我們就是孤獨的,所以 才會想和別人產(chǎn)生牽絆的。
一個人如果老是叫嚷著寂寞,多半是矯情。但一個人如果時常感到孤獨,可能他真的就是孤獨。寂寞是情隨事遷的,孤獨是自給自足的。寂寞是向外伸張索取的暗示,孤獨是自成封閉回路的密碼。寂寞會叫人悶得發(fā)慌,孤獨卻令人內(nèi)心充實。
作為一個敏感、纖細、對孤獨靈敏度很高的人,孤獨和它的衍生物就可以把他的小世界修葺得蒼翠繁盛。每一個腦洞都能幻化出波云詭譎、自成一體的宇宙。
更驕傲一點說,每個人的孤獨只適合自己默讀,怎么描述怎么體會怎么深入只有自己最清楚。
當(dāng)一切擺在了臺面,擺著與人溝通的姿態(tài),反而失之完滿。過于深入、局限地挖掘自己的小世界,有時會被詬病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果又沒有一個著力點來支撐,難免顯得小家子氣。
還好,《你的名字》里,情緒和手藝都在,但不似以前虛無縹緲了。甚至可以說,新海誠電影里所有莫名其妙的憂愁,所有惝恍迷離的追尋,都在這部電影里找到了共同的路徑和答案。誠哥終于在自縛多年的繭里拍翼成蝶。影片基于宏大格局而生的殘存記憶和潛意識召喚,引致男女主在不同時空滾落下一滴眼淚。漂浮的愁緒就這么找到了有力的支撐點。
那個有著頑固深海孤獨癥的少年,成長為大叔之后,依然秉持著他使命般的孤獨與自由,展開對情感宇宙的探索秘旅。這一趟,找到了自己的玫瑰星球。
被洶涌人潮擠散的夢中人,地鐵上的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逢魔時分”過后的煙消云散,為一份既視感而生的兩端情怯。三葉和瀧只能將記憶鑿刻在空氣里,那么用力而又傷感,直到攥在掌心中的秘密被打開,一下子就把整顆心都擊沉了。
那一段長鏡頭真是神了:手腕上的紅線,幻化成彗星的軌跡,幻化成孕育生命的臍帶,幻化成個體的年輪,扭曲、纏繞、還原、連接,化作時間,化作“結(jié)”,破譯出土地與穹蒼的呼應(yīng)。宇宙洪荒的孟浪讓繩索縱弛,宿命的牽絆又讓它繃緊。交匯時若即若離,冥冥中千絲萬縷。
所以一點不奇怪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電影院里看得嚎啕大哭。說是“青春不滅、純愛不死”還是覺得清淺了些。新海誠的某一種固執(zhí),真的可以戳中很多人,那些相信“在某一個時空會有另一個我過得很開心”的人,相信“心愛的人死去會化作暗物質(zhì)守護和改變星軌”的人,相信“于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的人……為了吾道不孤,為了赤心和天真。
赤心能讓我們在宇宙萬物中涵泳優(yōu)游,天真則讓我們在世道萬象中有所憑恃。任世界碾壓、沖刷和捏塑,看似百無一用的東西化為掩體后,至少能幫他們獲得甘愿的勇氣。
說來也巧,看完這部電影的幾天,我就去了日本,雖然只在關(guān)西晃悠,可代入感太強烈了。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潮,地鐵的呼嘯而過,每個人都冷漠、禮貌、客氣地保持距離。腦子里回蕩著《青春咖啡館》里寫的:大街上的邂逅,高峰時刻在地鐵站里的相遇。那個時候人們也許應(yīng)該用手銬把彼此鏈在一起。什么關(guān)系能夠抵擋住那種把你卷走、讓你失去控制的浩蕩人潮呢?
生命何其蕪雜,相逢何其稀罕。人與人的孤島短暫接壤,浩瀚與溫柔,混沌與注定,動蕩與記認,終究還是從哀愁中汲取的靈感。
一顆彗星會形成浩劫,一個村莊會湮滅,繁華頃刻會崩塌,記憶也會漫漶,曾有過的刻骨銘心變成不知緣由的悵然若失 ,無論本片的結(jié)局如何像童話般美好,余味還是氤氳在日本人所推崇的“一期一會”、“物哀之美”上。余味里仍氤氳不去日本人所推崇的“一期一會”、“物哀之美”。將深刻的無奈化為美感封存,便是對當(dāng)下抱著徹底的投入和敬惜之心,才能坦然無愧于來日的遽變。
想來又感傷又釋然。人與人的交匯,能在真實中捕捉的,都不過是些片面辰光,可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放諸寰宇、時空的坐標(biāo)觀想,又豈止于生死。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4
《你的名字》相比較新海誠以前的作品來說,復(fù)雜的有點兒燒腦。平行世界、時空穿越、人與人的情感連接、男女身體互換的橋段,為故事增加了許多歡樂逗趣的氛圍。
依然是高中生的戀愛,但又不僅限于此。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才是這個世界運行著的唯一動力,一旦人與人失聯(lián),那么整個世界都將毀于一旦。連接是人生、是時間,更是存在的意義。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
也許我會忘記你的名字,沒關(guān)系,我一定會找到你,親口告訴你我的名字。
用愛意拯救世界,成為了電影宏大的主題,在這一主題的基礎(chǔ)上,依然是高中生懵懂的情感。遺憾和酸楚到最后變成了一個大團圓結(jié)局,觀眾一旦被帶入到那個情境當(dāng)中去,不哭死你才怪。
有人說正是因為沒有辦法超越吉卜力,所以新海誠干脆下決心去做一部中學(xué)生、高中生甚至笨蛋都能看懂的電影?,F(xiàn)在好了,他成功了,笨蛋們不僅看哭了,還學(xué)著電影里的人到街上找人搭訕,《你的名字》就是這樣一部給笨蛋們看的電影。
《你的名字》觀后感范文5
新海誠的幾部長片,有一點一直被人詬病——故事講的零散瑣碎,唯美的畫面背后其實是一片無盡的空虛。
其實,新海誠真的不會講故事嗎?也不是,他的電影就是情緒多過于敘事。情緒這種東西是一把雙刃劍,感受到了就是感同深受,感受不到就是格格不入。
新海誠的電影,無論是美輪美奐的畫面,還是好聽的BGM,全都是為了把觀眾帶到某種特定的情緒當(dāng)中去,情緒一旦到位,故事也就沒那么重要了。就像是你的初戀,回味一下,是心酸還是甜蜜,是會心一笑還是痛哭流涕,全都是情緒。瑣碎的細節(jié)你可能早都忘了,但那感覺似乎還近在咫尺。新海誠的作品就是為了讓你重新回味某種情緒,回憶、孤獨、遺憾、落寞、依依不舍。打動你的未必是特定的事件,反而是突然涌起的某種情緒。
只不過,情緒電影特別容易失控,太過于沉浸就顯得自憐自哀、矯情做作,一旦情緒傳遞失敗,整部作品就會不知所云?!堆匀~之庭》就是最好的例證,一味的烘托情緒,但卻忽略了觀眾對于故事走向的期待,以至于顯得有那么一絲乏味和無趣。
觀眾們不想一味體會情緒啊,遺憾和悲傷成不了多久就會乏味啊,他們喜歡一波三折的故事,喜歡跌宕起伏的懸念,喜歡最后一分鐘營救,喜歡大團圓結(jié)局,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你的名字》其實也在一直不斷地烘托無法相見的急迫情緒,和《秒速五厘米》如出一轍,就連結(jié)尾處在大街上尋尋覓覓的戲碼都一樣。但為什么這次的電影更加打動人心,以至于癡漢大叔信以為真呢?
因為《你的名字》不光只注重情緒,它在故事層面上,更貼近了人民群眾,而不是一味的情緒導(dǎo)向。新海誠把情緒和敘事做到了完美融合。雖然有點俗套,但講故事這碼子事兒只能靠套路啊,不按套路出牌就等于砸了老祖宗的`招牌,與觀眾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