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2000字經(jīng)典范文5篇
推薦文章
論語讀后感2000字經(jīng)典范文5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yīng)用文體,也是應(yīng)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論語》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參考。
論語讀后感2000字
一、孔子的孝心觀
有一天,我問了媽媽一個問題:“什么是孝?”“孝就是順”媽媽說。
”那順又是什么呢?”我追問媽媽。媽媽回答我:“就是父母命,須順承。”
我伸出三個手指說:“我覺得孝有這么三層意思:
養(yǎng)活父母:要養(yǎng)活父母,不養(yǎng)活父母,怎么能算上是孝呢?”“對,那第二層呢?”
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尊敬。
烏鴉,狗,貓這些動物都懂的孝的第一層意思,但是作為一個人,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之心的話,跟禽獸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就像論語里有一條講:‘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子游問孔子孝順父母的道理,孔子說:“現(xiàn)在的人以為能養(yǎng)活父母就是孝了。其實,就連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若對父母沒有敬意,那又有什么用呢?”“哦,原來是這樣。”媽媽繼續(xù)鼓勵地看著我,等我說第三層意思。
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
其實在論語里還有很多關(guān)于孝的提法,比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再比如說‘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些就是第三層意思,按照至圣先師——孔子的說法來解釋了。”
“那什么是色難?”媽媽追問我。“色難就是心難,比如你特別想做一件事,對父母欣悅喜色的說還挺難,而你為什么這樣,不就是心難嗎?”
”哦,原來孝有這么多的意思啊,和父母好好說話,也是孝心的表現(xiàn)呢。”
在母親節(jié)的前一天,我和媽媽談了“孝”是什么,我覺得“孝”不只是要說在嘴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我的行動就是在母親節(jié)這一天我給媽媽做了一盤菜,媽媽非常地開心。
二、孔子的衣食觀
孔子活了七十多歲,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從《論語》中我發(fā)現(xiàn)孔子非常注重飲食與穿衣,我覺得他的長壽與他的衣食觀有很大的關(guān)系,那他對衣食到底有多講究呢?
先來看一看孔子是怎樣注重飲食的。
孔子在《論語》中說: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由此可見孔子非常講究食物的衛(wèi)生:不吃壞掉的肉,不吃顏色變壞了的東西,氣味不好,也不吃,沒到時候,還不吃。
孔子還非常講究食物的美和味,比如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割的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料,不吃。
讀到這段的時候,我不太贊同孔子的觀點。肉割的好不好,吃進肚子里都是一樣的啊,怎么能扔掉呢?古代有些食物都會配有有特殊的醬料,但是如果你想試試新的吃法呢?比如現(xiàn)在的糖醋里脊、梅菜扣肉、水煮肉片.......再說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口味,不符合你的口味,還可能符合別人的口味呢。我覺得這樣的講究有點過了。
再看孔子說的穿衣?!墩撜Z》中說: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不用近乎黑色的顏色鑲邊,紅,紫不能用來做內(nèi)衣的顏色。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在夏天,如果穿內(nèi)衣的話,一定要露出一點點。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孔子的穿衣觀放在現(xiàn)代也是很時髦的,不僅有顏色搭配得當,還要舒適合體
由此可見,孔子的衣食觀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身為現(xiàn)代人,我覺得讀《論語》,對孔子的思想既不能全都接受,也不能全都否定,有用的合理的,我們就學習接納,不恰當?shù)?,我們也不要因循守舊,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是現(xiàn)代人,不是古人。
三、我看孔子的弟子——顏回
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又名顏淵,魯國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喜愛的學生。
顏回是個賢人?!墩撜Z》中有這樣一句,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顏回真是賢人啊,他每天只吃一碗飯,喝一碗水,每天住在陋巷,別人忍受不了的事,他也能忍受。”可見顏回安于貧困,自得其樂,自有其值得尊敬的崇高品質(zhì)。
顏回修養(yǎng)很高?!墩撜Z》里說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是指不把自己的怒氣發(fā)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犯錯誤。我覺得顏回這一點太厲害了,人難免要犯錯誤,但能做到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也很難。
還記得我有一次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睡得很晚,第二天起床眼睛睜不開,頭也疼。但是等休息好了,就還想玩游戲,只不過再不敢熬夜了,我還要向顏回多學習。
從《論語》的記載可以看出顏回好學且聰明,知道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魯哀公曾經(jīng)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英年早逝非常令孔子傷心,也讓后人感嘆。我讀《論語》,覺得顏回早逝可能是營養(yǎng)不良而死的。一個人一天只吃一碗飯,喝一碗水,雖然心里能安之泰然,但是人的身體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愛學習、為賢人是顏回的優(yōu)點,但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英年早逝,只能是惜一身才華,卻空留遺憾。
不過想想顏回家貧,吃不飽肚子還能鉆研求學,更值得我們敬佩。
由顏回早逝也讓我想到健康對一個人很重要,這學期我去清華附中參加籃球體驗采訪活動的時候,聽到老師講每個清華人要鍛煉好自己的身體,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就決心要好好鍛煉身體,現(xiàn)在我每天晚上都堅持跑步,希望自己的身體能更加健康。
合上《論語》,我想如果顏回能像孔子一樣活到七十歲,也許他能留給我們更多的精神財富。
論語讀后感2000字
《論語》作為儒家經(jīng)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xiàn)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guān)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yīng)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chǎn)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后感2000字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圣經(jīng),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都得從這部書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于統(tǒng)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于現(xiàn)狀,而且還能聽命于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注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guān)于《論語》的研究文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光是關(guān)于《論語》的這種注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里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么,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注》——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于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礂钕壬倪@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了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于研究之認真?!墩撜Z》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注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fā)現(xiàn),在注釋文字中,關(guān)于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jīng)據(jù)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于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xiàn)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么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孔子用這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于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胡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么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鬃痈F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踐的人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
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xiàn)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jīng)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于春秋末期,編輯完成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于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泛濫,東周其時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fā)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游走于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禮數(shù)規(guī)則,來重新構(gòu)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wěn)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就是欲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鬃拥乃枷胧窍胱屗腥硕己退粯?,做好自己應(yīng)有的社會角色,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于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后代的發(fā)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么說來,《論語》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嗎?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們自己修身方面的問題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于現(xiàn)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gòu)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于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里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回,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么你就要接著修行,因為你知道現(xiàn)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jīng)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么儒家可以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xiàn)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么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么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jīng)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zhàn)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不過可惜,他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fā)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后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余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論語》是我們的根。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