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讀后感2000字優(yōu)秀范文
推薦文章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2000字優(yōu)秀范文
通俗歷史小說《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馬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基督山伯爵》讀后感20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2000字
當復仇使我們不幸時,寬容讓我們流淚。痛苦消融在人性里,便生出完美。——題記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同樣,人若能懷著一顆寬恕他人之心待人,必能使自己遠離痛苦,仇恨和報復,與之俱來的是淡定、溫馨和和諧。因此,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讀《基督山伯爵》,看到的是人情世故,得到的是心靈的感悟。我從中看到了等待、理性和希望,但更多的是寬恕。
故事發(fā)生在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少年得志的主人公唐泰斯遠航歸來,正準備與美麗的加泰尼羅姑娘梅塞苔絲舉行訂婚儀式;法老號的會計唐格拉爾嫉妒唐泰斯就要當上法老號的船長,于是和唐泰斯的情敵——姑娘的堂兄費爾南串通一氣,寫信向警方告密,誣陷唐泰斯是拿破侖黨人;當時也在場的裁縫卡德魯斯,想阻止他倆這么做,但最終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不省人事;喜慶的訂婚宴席上,憲兵突然闖進來帶走唐泰斯;芒市代理檢察官唯恐泄露家庭的秘密,昧著良心地給唐泰斯定下叛國罪,把唐泰斯投入了伊森堡陰森的地牢。在地牢里,唐泰斯遇到了意大利神甫法利亞長老。法利亞長老儼然成為了智慧的化身,使唐泰斯在他的傳授下,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無所不能的奇人。他在獄中呆了整整十四年,成功出逃后找到了法利亞長老給他留下的寶藏,開始了他的感恩-復仇-寬恕之旅。
一切都進行得很天衣無縫,他的仇人一個個都因為當初的陰謀而受到了懲罰。費爾南被逼的自殺了;維爾福在見到妻子自殺、兒子也被妻子帶上天堂后,也徹底瘋了;唐格拉爾被囚禁在基督山島上,以一天一百萬換一頓飯的方式破產(chǎn)了。但是,唐泰斯卻因此不安了。
當他親眼目睹維爾福的夫人和兒子橫尸在維爾福家邸,維爾福瘋了之后,他的寬恕之心開始顯現(xiàn)出。書中這樣寫道:“他像是害怕這座遭詛咒的宅子墻壁會塌下來壓在他身上似的,急忙地往外面的街上跑去,這會兒,對于他是否有權(quán)做他所做過的這一切,他第一次感到了疑慮。”他意識到:快去解救剩下那一個。
唐泰斯最大的仇人是唐格拉爾,他對唐格拉爾說的那句話讓我震撼:“我就是那個被你誣陷、出賣和投進監(jiān)獄的人,他的未婚妻被你害得過著屈辱的生活;我就是那個你踩在腳下爬不上去發(fā)財?shù)娜?,他的父親被你害得活生生地餓死;我,本來也要讓你餓死,但是現(xiàn)在我寬恕了你,因為我也需要被寬恕。”
“我寬恕你”是一句多么簡單的話啊?但如果是我們自己被出賣被誣蔑,自己的親人被害至餓死,有幾人能說得出“我寬恕你”呢?仇恨并不能作為仇恨的終結(jié),如果不能以愛結(jié)束,就以寬恕終結(jié)吧。
我從前所理解的“寬恕”,只不過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看到了基督山伯爵的做法后,我明白了,寬恕是解決仇恨的唯一辦法。當基督山伯爵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復仇有些過分,他的境界也上升了一個高度,同時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心懷仇恨終將無法得到解脫,人最終要學會寬恕。如果讓自己的仇恨無限放大,得來的就是別人的仇恨了。雖然他們做得不對,可是如果將仇恨都加在那人身上,實質(zhì)上你也成為了和那個人同樣的人。
哲人說得好:人類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nèi)砸徦麄?,因為他們就是我們?/p>
有仇不報也君子。仇恨的情感是復仇行動的強大推動力,它表現(xiàn)人不向惡勢力屈膝的、以暴抗虐的果斷與堅毅。復仇時期的愛德蒙·唐泰斯雖然局限于個人的復仇,沒有顧忌社會秩序和法律法規(guī),但是他編制的復仇之網(wǎng),體現(xiàn)了他對世情冷暖、是非黑白、愛恨情仇有著清醒的認識。當所有的仇人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后,他并沒有失去良知,而是摘下了仇恨的面具,重拾人性,尋回了真正的自我,展現(xiàn)出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寬恕。
人生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我們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難道我們需要給每一個傷害了我們的人報復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樣說并不代表我們要任人欺負,而是“能饒人處且饒人”,不要做得太過分,就像基督山伯爵對于唐格拉爾的處罰,只需要讓他懺悔自己的錯誤就可以了,不要傷及無辜,更不要傷害更多的人。
當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跟大多數(shù)人也沒有什么深仇大恨,寬恕似乎還談不上,但是退一步說,我們可以去寬容別人,多一點寬容,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相信在寬容別人的過程中,自己的心靈也會得到升華。
唐泰斯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終也看透了世事,正如“法老號”船主莫雷爾所說的:"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幸福也沒有不幸,只有一種處境和另一種處境的比較。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放下了才是解脫,抓著不放悲哀也不過如此,不經(jīng)歷就不會有如此的大徹大悟。如果生與死的大愛大恨都能放下,還會有解不開的結(jié)嗎?但是文字之外的東西還很多,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
寬容中生長的寬恕之花,被復仇踐踏后,香氣依舊留在復仇的痛苦之上。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2000字
從前,曾對復仇這一命題半命題的作品嗤之以鼻,堂而皇之地以為那些悲劇的始作俑者都是一群內(nèi)心陰暗,對真善美視而不見的齷齪小人,而那悲劇的過程自是復仇,然后其結(jié)果亦自是毀滅:要么手起刀落,大快人心;要么玉石俱焚,同歸于盡。而當時間變了他的模樣再次出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面對說出上面那段話的自己不禁發(fā)出過來人一般的感嘆:只有缺乏信仰的人,才會對此深信不疑吧。
(沒想到會這么長的)題記
一 感謝那個下午,那場病,與校醫(yī)院空蕩的點滴室
就在若干個禮拜之前,因為一次貪嘴吃壞了肚子,去校醫(yī)院檢查過后被告知要打三天點滴,每次兩個大瓶子。對時間向來遲鈍的我也知道今后三天將很難熬。
無奈之舉也是不二選擇,我?guī)е潜鞠惹澳矫璧絽s也一直自找借口推讀的名著先生陪著我。
而這一陪就是那痛并快樂的三天以及后來直到現(xiàn)在,那感覺就好像結(jié)識了一位相見恨晚的摯友,他即是——《基督山伯爵》(蔣學模先生注①的譯本)。
二 鄧蒂斯,你要你的復仇與憤怒,我要你的感恩與善良
鄧蒂斯,囚犯,湯姆生弗倫奇銀行的英國職員,水手辛巴德,教士長老,基督山伯爵……不論是誰,他們都是主角,都是一個曾經(jīng)單純而又無辜卻又被無情毀滅在憤怒與掙扎中涅槃而生的人,繾綣在他們心頭的目標只有一個,那便是復仇。如此看來,這本起因明了,過程自然,結(jié)果也是大快人心的小說,如此中規(guī)中矩,又怎么能稱得上名著呢?
經(jīng)典從不會是這么庸俗與單調(diào)的。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那么你千萬別抱著種先入為主的觀點去看待它,這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盡客觀的。若果真是如此 在法國文學史上那個最為群星璀璨,百花齊放的時代中,大仲馬先生和他的《基督山伯爵》是不會從左拉,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等等文豪和他們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注②。
百年已過,時光輾轉(zhuǎn),它褪去了最初狂熱的追捧與褒獎,歷練出了一種沉著與睿智,歷久彌新,品味甘醇。
一百多萬字的書讀下來足以稱得上是浩大的工程量,因為這樣的書中包羅萬象,擁有著龐大的設定量(天曉得我到后來是怎么把那些拗口的音譯名一個一個區(qū)分開的),而讀下來之后的感受也因此更為豐富,更為復雜,也更為充實,并非是那種一句話便能概括的情感。
而我對于主角的感情,就更為復雜了。在我眼里,它不是一個被仇恨與復仇沖昏頭腦的人,這對他而言太過膚淺,基督山伯爵是一個飽滿的角色,有著豐富而不為人知的內(nèi)心世界,更多的,他是一個游走在復仇與生活交際之間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吟游詩人,那種詩篇是用對摯愛的悲痛和對宿敵的仇恨書寫的。
通俗地講,鄧蒂斯,我們的伯爵是一名復仇者,區(qū)別于一般路人甲乙丙的方式,他規(guī)劃出了一個大大的藍圖,一步一步施工,一個一個圈套,一出一出表演,一次一次逼迫,在最后最高潮的時刻,猶如死神一般降臨,帶著那些人去回憶他們避而不談的回憶,接著,他們原形畢露,丑態(tài)盡現(xiàn),往日的虛偽與驕傲蕩然無存,把人性中最丑惡的一面展現(xiàn)在我們與他——基督山伯爵,一個復仇者與審判者的面前,最后,他以上帝的名義宣讀他們的罪行,又借以死神的名義讓他們償還了罪孽。
14年伊夫堡的牢獄生涯,給了他除了日復一日被自由與痛苦撕扯的焦灼和一副病態(tài)的高貴蒼白之外,還有法利亞長老饋贈于他那無比的智慧與巨大財富。
富有而又富有智慧,堅定而又勇敢,注定使他成為一名必將走向成功的強者,然而一個真正強大的人還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那即是愛。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的伯爵自始至終沒有將它丟棄。
他愛美茜蒂斯,那個差一點就成為了他的妻子的伽太蘭人;他愛他的父親,那個一直深愛著他的善良老人;他愛摩萊爾先生,那個正直而又無私的人;他愛海蒂,他愛范巴,他愛……這些愛的轉(zhuǎn)置變成為了那一腔熱烈的復仇之火。
有人說,鄧蒂斯為什么不選擇原諒,寬恕那些人的罪行,既然他已經(jīng)擁有了那么多,相對于14年的牢獄之災,縱是虧欠也算有所補償。古人有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從不否認寬容是美德,可如果寬容換不來壞人的懺悔,那么這樣的寬容將失去意義,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地進行報復,這樣不僅徒勞無功反倒還搭進了自己的清白。試看,把一個無辜的人送入伊夫堡暗無天日的監(jiān)牢之后,登徒子弗南依舊自私地愛著奪來的美茜蒂斯,一路用盡卑鄙手段扶搖直上;鄧格拉司仍舊愛財如命吝嗇冷酷;而維爾福,還是老樣子,急功近利,咄咄逼人,飛黃騰達,人前人后的虛偽做派。午夜夢回時,想必他們都不曾為自己所造的孽有一絲懺悔與不安吧。
而值得一提的是,伯爵的善良雖然在入獄前后的表象不盡相同,可能也從未泯滅,對于摩萊爾一家,他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不單單是因為他對于摩萊爾先生心存感激,更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摩萊爾先生和他的子女都是無私善良與正直的人。還記得文章中當他聽到別人稱贊馬西米蘭(摩萊爾先生的兒子)的誠實與勇敢時,他不禁為之觸動,顫抖地握住他的手說:“希望你今后一直如此。”
由此可見,復仇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這一點無可厚非,可這洶涌而來的復仇卻從來以愛作為出發(fā)點,哪怕主人公也未曾注意過。
三 不由自主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書與電影的對立與統(tǒng)一
同樣的題材,不同的人物,相似的情節(jié),是美國驚悚大師斯蒂芬?金在對大仲馬先生與《基督山伯爵》致敬。這部電影我很早之前就已看過,讀這本書時它總是不經(jīng)意的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一開始只是一些只言片語,后來是一些零碎的故事情節(jié)片段,而在最后,猶如醍醐灌頂?shù)伢@覺——它們兩個,隔著時空隔著電影與文學的海洋交相輝映著!
在書的末尾,伯爵帶著海底默默離開的情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電影中的那一幕:andy在雷電交加的夜晚,爬過下水道,一躍而出,對著狂風驟雨的濃稠夜色伸出雙臂緊緊擁抱自由,用手向天空擺出勝利的“v”字,那瘋狂的呼喊是對久違的自由地呼喚更是對人性勝利的吶喊!
而當我把這一幕帶入到伯爵身上時,心頭不禁為之一顫:鄧蒂斯一動不動地倒在一座孤島的礁石上,精疲力竭,任憑狂風暴雨在他四周肆虐,他緊閉雙眼,胸口虛弱的一起一伏……此時彼刻,他想的,定是如何讓那些人千百倍地償還他14年所失去的一切。與andy在肖申克中完成的自我救贖不同,基督山伯爵在伊夫堡中積累的是復仇所需要的一切要素,所以越獄成功之后,伯爵選擇的是用最殘忍的手段處心積慮地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一個一個進行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結(jié)局當然如預期那樣,可是,我又有一些同情伯爵,當復仇成功,雖然皆大歡喜,可心中一塊巨石落地之時,想必又會有一些悵然若失吧……
不可否認,伯爵與andy這兩個角色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andy在肖申克完成的救贖使他更為珍惜自由與今后的生活而非復仇,所以在他越獄之后追求的是生命與希望極致的本源和今后生活的幸福與快樂。
可就像影片中andy所說的:“這個世界上一切高墻都關(guān)不住的東西,他就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那就是希望。”與書中那句“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里面:等待與希望。”卻又是那么奇妙的統(tǒng)一著,所以當我在回憶影片結(jié)束的燦爛陽光時,仿佛也看見了伯爵帶著海蒂遠走高飛的背影……
這一切并非偶然,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作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無冕之王,它的原作者,一向自視甚高,狂放不羈的斯蒂芬?金也謙虛地說:“這殊榮屬于基督山伯爵!屬于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慚愧得很,直至不久之前我才有幸拜讀。
仇恨夾雜著愛,復仇不忘感恩,絕望衍生出希望,化悲憤為力量,我想,這就是它所對我傳達的意義吧。
注 ① 后來通過資料才了解到,蔣學模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作為經(jīng)濟學家的他代表作是《政治經(jīng)濟學》,而這本書是他作為國內(nèi)的首譯進行譯著的,他曾說這兩本書可以代表他的一生。
注 ② 當時,它連載于《辯論報》,一年多的時間內(nèi),她獲得了無數(shù)如癡如狂的青睞與追捧,甚至當時為之瘋狂的讀者不惜重金賄賂印刷廠的排版工人,只是為了提前知道最新劇情(汗一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