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推薦文章
無聲告白讀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這本被稱為“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guān)愛和教育的杰作。每一個看完了《無聲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后感800字,歡迎參考~
無聲告白讀后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寫在封面的文字。很簡潔,卻很犀利。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愛的“牢籠”之中,卻渾然不知......
期待
曾經(jīng)我一直認為“期待”是個褒義詞,是對未來某種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殊不知,期待也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夢魘。莉迪亞的失蹤和死亡,點醒了這個畸形的家庭。但是付出的代價,太讓人感到惋惜。她在最后一刻想明白了,她并不想變成媽媽期待的那樣,她決定去告訴媽媽,她喜歡什么,她不喜歡什么,她并不想死......但是如果沒有死亡,她的父母會被喚醒嗎?我不知道。
期待是個偽命題,更多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旣惲帐菃斡H,詹姆斯是亞裔,他們作為父母本身的成長背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們的下一代?,旣惲粘蔀槟赣H后,由于自身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而把這種期待移嫁給了自己的孩子——莉迪亞。瑪麗琳和詹姆斯把莉迪亞視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她,以為他們給的,就是她想要的,從來沒有關(guān)注過孩子本身的想法,從來沒有問過莉迪亞到底喜不喜歡。
家庭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我們自己成長的家庭背景對我們的影響,都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我們自己身上很多的脾氣、秉性,其實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有時候,我們看到了父母的缺點,害怕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父母一樣的人,然后用力想要擺脫。但是終其一生,在我們骨子里流淌著他們的血液,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我們能做的,是學(xué)會坦然和成長。坦然面對自己的一切,拋棄固化思維。試著把自己性格里好的一面發(fā)揚光大,把不好的一面通過不斷的學(xué)習(xí)讓它越變越小,算是一種修煉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學(xué)會愛
期待必然會有,但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如何去平衡期待,包括對自己和孩子。平衡期待的根本是懂得如何去愛。學(xué)會傾聽、學(xué)會承擔風(fēng)險、學(xué)會面臨沖突、學(xué)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才是愛,而不是以一種自以為是“愛”的愛,去強加給孩子。與你們共勉。
無聲告白讀后感
首先先對這部小說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么死的?隨著作者謀篇布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guān)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guān)。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希望與眾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為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盡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只言片語離開這個家,希望繼續(xù)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棄。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迪莉婭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角色。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待著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待著。而正是莉迪亞過于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待,以致于發(fā)生了之后的悲劇。
我以為在開放民主的美國很少有這種事情,后來才發(fā)現(xiàn)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長習(xí)慣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爸爸覺得應(yīng)該學(xué)珠算,媽媽覺得應(yīng)該學(xué)舞蹈,沒有人問孩子喜歡什么。看到書中有一處這樣描寫“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在聽到女兒的是的之后,呼吸才會恢復(fù)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沒有任何一處的落筆是粗疏的,用詞精準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這一家,其實并沒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隱忍和退讓都是為了維護這個家的平衡。
“我的大腦里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事與愿違。”這是瑪麗琳第一次離家出走時留下的字條,后來自己又撕碎了,可以說所有軌跡的正是從這件事情開始偏離。她希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兒可以過得和自己不一樣,可以與眾不同,所以給了女兒很多期待。而詹姆斯則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如此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一直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圍的人一樣。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彌補自己不善交際的弱點,廣交好友。所以莉迪亞就擔任了這個平衡家庭里面各種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內(nèi)斯和妹妹漢娜也有著很多不能說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們顯得有些多余。所有的愛和溫柔的注視,親吻都是屬于莉迪亞的。他們的心里肯定都這樣想過。但是沒有一個人跑去和父母說希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懼。”對于局外人杰克,我一直很佩服。我覺得他是整本書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個人。或許有人會反擊因為他從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載父母的夢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家庭以及個人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處落筆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歡這本書,因為太過壓抑了。最后用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后感
書的前幾章其實看得有點亂,暈暈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關(guān)系后,才明白,這本書其實和我當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樣,但感覺并不賴。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個人發(fā)展與家庭歸屬、父母期望與自我壓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沖突,每一個都似乎有千斤重,將這個混血家庭里的每一個人都壓迫得無法呼吸。這個結(jié)合了時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將曾經(jīng)的美國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用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將人物的內(nèi)心攤開,讓人感受他/她的掙扎、無奈、悲慟。那樣糾結(jié)的情感,以及命運的不可違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傷。
"我用盡所有力氣,盡我所能,卻終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轍。"對于瑪麗琳的經(jīng)歷,我所能想到的,大約便是這句話了。她不愿如母親一般困在廚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飪書打交道,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對她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為此,她拋夫棄子,拼命攻讀醫(yī)學(xué)院的課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聽診器,受人尊敬。只是漢娜的到來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終只能回歸,徹徹底底地將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廚房之內(nèi)。
而她的丈夫,華人詹姆斯,則一生都活在異樣的眼光中。不敢讓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學(xué)友好相處,雖然這種特別讓他獲得了瑪麗琳的愛,卻也是他一生的負累。沖動地投入路易莎的懷抱,與她發(fā)生關(guān)系,大約也是因為他們同為華人,不會彼此覺得特殊、異怪,仿佛游離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組織。不過對于他這樣的做法,我感到很不恥,無論什么原因,出軌總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瑪麗琳的原諒是他這輩子的幸運。
因為擁有這樣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亞的悲劇顯而易見。母親將自己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化作對她的殷切期盼;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群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dǎo)。成為醫(yī)生、交很多朋友,這兩件事成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并非她所愿。壓在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她漸漸喘不過氣,于是去接觸杰克,以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諧地相處,卻不知她從來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她,從來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內(nèi)斯似乎要幸運得多。雖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臨著被忽略、被無視,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沒有人會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亞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將停留在他身上的關(guān)注全部奪走。他和莉迪亞,同是混血兒,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壓力,明白她的痛苦,卻并沒有幫助她,反而竭盡全力逃離這個對他們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面對妹妹的死,面對父親的出軌,他糾結(jié)于是否該說出他所了解的真相,買醉成了他發(fā)泄的途徑,最終卻無濟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漢娜,似乎成了這個家庭中最為幸運的人?,旣惲帐й檿r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會被壓力所累,她靜靜地看著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個局外人。然而,真相卻只有她知曉,只是,沒有人注意到她,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堅持是錯的。生在這樣有點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個,又或者,她仿佛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
無聲告白讀后感
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已經(jīng)看完,這部小說情節(jié)扣人心弦,開篇的一句:迪莉婭死了讓人們不禁產(chǎn)生許多疑問:迪莉婭是誰?她怎么死的?為什么會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fā)展逐漸浮出水面。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題材的一本書,有人說讀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覺得很遺憾。迪莉婭的父母怎么也沒想到她就這樣走了,因為他們?yōu)樗?guī)劃好的美好的未來還沒實現(xiàn),與其說是迪莉婭的未來,不如說是她父母的期盼。母親盼望著迪莉婭做一個出色的醫(yī)生,因為她年輕時就與眾不同,熱愛化學(xué),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結(jié)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沒有辦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給迪莉婭灌輸以后要成為醫(yī)生的思想,在這樣壓抑的環(huán)境下,迪莉婭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媽媽給她提出新的目標時,她都只有一句話:好的,媽媽。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迪莉婭是家里最受寵的孩子,毫無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對她的無限“鐘愛“,只是這鐘愛讓她喘不過氣來。作為美籍華裔的迪莉婭父親:托馬斯,雖然小時候成績優(yōu)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學(xué),并差點成為那里的教授,但是內(nèi)心里他是孤獨的,因為種族膚色的不同,從小到大遭到許多的歧視和排擠,而他對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別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婭有更多的朋友,參加更多的活動,仿佛那樣他與他們就并無差異。但是他忽略了去關(guān)心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忘記傾聽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認為應(yīng)該做的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結(jié)果只會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婭踏入那條湖的好像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當湖水蔓延開來的時候,她好像真的解脫了,沒有考試,沒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沒有同學(xué)訝異的眼神,那一刻她覺得很幸福!迪莉婭沒有朋友,是的,一個也沒有,雖然每天她的父親都會為她經(jīng)常與朋友聯(lián)系而倍感欣慰,事實上每次的電話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已,她編織謊言欺騙他,然而,她又有什么辦法呢?是父母的重壓讓迪莉婭踏上了通往天國的階梯,她終于得到了解脫,沒有期望的眼神,也沒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雖然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以后他會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強行的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明智的。不僅自己累,孩子更累。父母更多的應(yīng)該是關(guān)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要他做什么。雖說父母的初衷或許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廂情愿的好,只會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孩子覺得壓抑。畢竟孩子開心快樂才最重要,不是嗎?
無聲告白讀后感
剛看完《無聲告白》這本書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確切的感受。只是覺得,對于人物的人格和內(nèi)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準確。
然后就沒有什么想說的了。
隔了一些日子回想起來才覺得,其實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女性的命運。故事的悲劇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試圖與命運抗爭,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命運拉回來,以愛的名義,以婚姻,家庭,責任的名義。真的,就像碰觸一樣,對有些女性來說,婚姻和家庭這種東西一旦碰觸,就無法回頭。
我總是說女人生孩子之前一定要慎重。因為孩子就像一根線,一旦出生就種植在了你的腦海里,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牽絆住你。當然,這種牽絆有可能是極其幸福的,比如我認識的兩個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每天生活中的重心就是孩子,并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也以此為人生中莫大的成就,那么她們的人生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悲劇。
而《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當成理想。她想要成為一名醫(yī)生,一名真正的職業(yè)女性。但當她在大三那年的課堂上與作為教師的華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墜入愛河的女性一樣開始了戀愛,并懷了孕結(jié)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墮入了一連串的家庭瑣碎生活中。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學(xué)業(yè)和夢想。
對于我的朋友那樣的女性來說,這可能真的是完美生活的溫馨開啟。但是對于瑪麗琳這種有野心有抱負又具有天賦的女性來說,她很難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寢食難安。終于有一天,她試圖逃離,她放下兩個孩子和老公,獨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報名了社區(qū)大學(xué)想繼續(xù)完成她的學(xué)業(yè)。然而,她又失敗了,就在考試的前夕,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又懷孕了。
瑪麗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拉回屬于她的人生軌跡。而在瑪麗琳看來,自己是被命運一次又一次推出了自己原本設(shè)計好的人生。而對此一切,瑪麗琳的丈夫似乎一無所知,他只是安于家庭生活,愛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做著他那一份教書匠的工作。因為是華裔,丈夫詹姆斯一生都在試圖融入美國社會,成為最普通的一個美國公民。而恰恰相反的是,瑪麗琳并不甘于平庸,她想與眾不同。兩個人從內(nèi)心深處對生活就有著截然不同的期待,命運卻讓這兩個人相愛并生活在了一起。
重新回歸家庭的瑪麗琳,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妥協(xié)。她開始拒絕做飯,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夢想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身上。她把莉迪亞當作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熱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yī)生。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也害怕母親再次離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著母親,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投河自盡。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仿佛身處一個皆然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痛苦,每個人都無處宣泄。長子內(nèi)斯用拼命讀書考上大學(xué)來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個,她在家中就像一個隱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終于在女兒自殺后爆發(fā),與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個人看起來都極其無辜,詹姆斯無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亞更是無辜,她只是為了討好母親,卻被母親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內(nèi)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內(nèi)斯要去讀大學(xué)開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亞絕望無助,最終選擇了了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