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后感1000字優(yōu)秀范文
推薦文章
活著讀后感5000字優(yōu)秀范文五篇
《活著》是一本有生命的書。那么《活著》讀后感該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幕钪x后感5000字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關(guān)于“活著”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推薦↓↓↓
《活著》讀后感1
聽說張藝謀在轉(zhuǎn)型拍商業(yè)電影前,拍過一部電影《活著》,被譽為是他拍得最好的電影。想看已經(jīng)有大半年了,卻一直沒看。年底有空,想培養(yǎng)一下“藝術(shù)細胞”去學習下,看了下電影內(nèi)容簡介,好像內(nèi)容很悲慘,不忍心看。
擋不住電影原著--余華寫的《活著》盛名的誘惑,想著文字的沖擊力應該沒有電影畫面那么直觀強烈,就打開書本,可沒想到小說內(nèi)容更悲慘,太扎心了。一個淚腺萎縮,神經(jīng)大條的中年人,深夜一氣讀完,數(shù)次眼淚噴涌而出。
讀完后首先不禁有些憤慨作者這么決絕殘忍的讓福貴一家如同遭受命運的“凌遲”,苦難不絕。相比之下,張藝謀的電影改編,故事結(jié)局倒是讓人看到“苦盡甘來”的希望。
徐福貴本來是個“地主三代”或者“地主四代”,自小生活無憂,但精神空虛,吃喝賭嫖俱粘,尤其是沉迷賭博,因為賭博可以帶給他最大的興奮。被人設局,終于有一天,輸?shù)脙A家蕩產(chǎn),父親悲傷致死,一家?guī)卓趶酿B(yǎng)尊處優(yōu)變成靠自食其力的佃農(nóng),母親積牢成疾,福貴去城里給母親買藥時被國軍抓了壯丁,來不及給家人告別就去了前線,2年多后回來,母親已經(jīng)辭世,聰明伶俐的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病變成聾啞;后來一家經(jīng)歷了三反五反,熬過了大躍進和自然災害的極度窮困饑荒,已經(jīng)上小學的兒子被急切救縣長夫人的醫(yī)生抽血抽死,后來好不容易找到歸宿的聾啞女兒難產(chǎn)殞命,患病多年妻子家珍不久后也去世,搬運工女婿工傷事故身亡,唯一留下的孫子由老福貴撫養(yǎng),但幾年后也因長期挨餓,一次吃豆子撐死送命。一個家庭就只剩福貴一人。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如此設定福貴家的命運,難道他想通過一次人性對苦難承受能力的“極限大挑戰(zhàn)”,來證明人有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本能的強大力量?以及示范一個所謂人對“苦難”可以選擇樂觀態(tài)度的主觀能動力?
他這本書也非常有名,一版再版,甚至在國外發(fā)行,光是自序也寫了不下4回。我看的微信讀書電子版,集合了4個自序。
為什么余華要寫這樣一個結(jié)局的家庭,福貴一家可以承受遠超常人可以承受范圍的苦難而努力活著?我在自序中并沒有找到十分滿意明朗的答案。甚至對他的一套說辭更弄得一團迷糊。
以下引用余華在韓文版的自序中的部分文字:“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發(fā)。讓一根頭發(fā)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fā)言的?!?/p>
我相信這些富有詩意和深奧哲學的文字是《活著》本身的主角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求生的本能是人類共有的能力,也是動物固有的。甚至人類還多一個能力,就是可以自行選擇生命的終止來逃避生存的艱難。如果去煞費苦心去贊美或者強調(diào)一項“本能”似乎是多余的,而且還是有為數(shù)不少人選擇了結(jié)束(就像小說里的縣長,曾經(jīng)過許多槍林彈雨的洗禮,最后在浩劫中飽受折磨而選擇自盡)。
如果希望這個超強個案能力去鼓勵更多人度過生存困境的勵志作用,當然社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邏輯性和思想性還是存在硬傷,尤其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句。因為如果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其實可以有很多姿態(tài),包括采用如今在這片土地上依然有人稱頌和執(zhí)行的叢林法則,那些視萬物為芻狗的勝者為王的人們。就像臧克家說的,有些人“活著”,可他已經(jīng)死了。
宣揚對生活要樂觀的態(tài)度,雖然道理很對,但也過于輕描淡寫,甚至有些老生常談。一個人“樂不樂觀”是一種性格,是不由自主,更何況樂觀并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藥?!半u精湯”常用這服“藥方”,說多了跟“多喝熱水”差不多。
有人讀到了人生無常,要安于命運,苦中取樂。
甚至有人從書中讀出了“知足常樂”的感嘆,那些能從別人的不幸中感悟到自己的幸福,我總覺得是“毒雞湯”喝多的癥狀。很有名的一句話“當我在為自己沒有鞋穿而哭泣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边@句話很“鮮美”,卻真的有毒。
一個人能平和,不是因為別人過得比自己差,而是需要一顆慈悲心。
我覺得我就是那個余華說的那個要站出來發(fā)言的讀者。
我更喜歡去探詢那層隱藏的,可能不是最基本卻起著決定作用的規(guī)律和邏輯,這不是那些“口號式”,“教條式”的空洞華麗的大道理。我相信之所以他們能“活著”,有一種潛藏在人性光輝深處,是他們當事人不自知的,不是他們自由控制的,超出他們主觀自由意志的力量。
人有容易對口號式的膚淺道理陶醉并止步不前思考的特性,原因有兩個:
第一因為人都有惰性,思考本來也是很累的。
第二容易從大道理(可能是偽的)上獲得一種“確定性的滿足”,人喜歡確定性,既然確定了,何必再尋煩惱去質(zhì)疑。
但其實很可能對解決問題只是隔靴搔癢。真正遇到同樣問題,這些道理卻絲毫不能起作用。還是那句話,“多喝熱水”。
幸好作者在《活著》中故事本身寫得非常自然,真實,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飽滿合乎邏輯。
故事已經(jīng)蘊含了福貴一家可以承受遠超常人可以承受范圍的苦難而還能活著的所有理由。
簡單地說,福貴一家之所以有這個承擔苦難的超生存能力,原因有兩個:
1)他們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良心”,雅一點說就是有“良知”;
2)他們家庭成員充滿愛,關(guān)系非常親密,能夠“相依為命”。
所謂“良心”是,一個人有同情心,心中有愛的能力。對別人的苦難有惻隱之心,有同情心,有包容心,責任心。
我就以福貴為例,其實福貴未潦倒前,家財萬貫,放浪形賅,沒心沒肺玩世不恭的。他可以目無尊長,肆無忌憚踐踏人倫。是家族的“敗家子”,“孽子”,遠超現(xiàn)在所謂的“渣男”。但是在他一夜輸光家產(chǎn)后,如書中所描述,失魂落魄,形銷神失,如同中藥罐里的“藥渣”。本來有上吊的閃念卻沒有實施,主要是考慮到,所欠債務并不會隨他死去而消失。所以還是回去面對。
回去后第一個知道這個事是她溫柔善良的妻子,接著是母親,在得知這一重大變故后并沒有責怪于他,而是選擇了原諒和安慰。然后他父親雖然一時暴跳如雷,氣倒臥床三日,恢復些元氣后并沒有像福貴擔憂的暴打他,而是是接受這個殘酷現(xiàn)實,因為他也知道,他兒子走到這一步,也是遺傳了他的本性(他也是敗家子,地主二代或三代,不可考證),平靜而果斷決然地變賣所有家產(chǎn)讓他還清債務,體現(xiàn)出了一個有身份,有尊嚴,有擔當?shù)摹暗刂黠L度”。但畢竟經(jīng)歷世世代代積累的家產(chǎn)一朝殞滅的大哀大痛,很快撒手人寰。
從此本來錦衣玉食的一家人,搬出地主大院,住進茅草屋。福貴母親和妻子家珍安然接受現(xiàn)實,沒有抱怨,沒有責怪。母親是極其慈愛和明事理的人,這個時候剛失去財富和丈夫,卻依然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傷心,卻經(jīng)常安慰福貴這個“孽子”,因為她深愛她這個兒子,所有身外物都比不上兒子福貴這個人重要,她害怕失去兒子,她開解他,安慰他,她堅強地挺住。這也是很多慈愛母親在緊要關(guān)頭自然而然的做法。
這里不得不說福貴妻子是非常傳統(tǒng)和賢惠的女人,她一直對福貴起著相夫教子的努力。她出身富商,嫁給福貴本是“門當戶對”的世俗按排,但是她并不是愛慕富貴生活的人,她知道財富是造成福貴玩世不恭的原因,她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就像早就等著那只“靴子”落地,她最大的心愿是和福貴“安安生生”的過日子,或許在她眼里這是一個契機。
家珍此時已有身孕,被自己的爸爸強行接回娘家,并說斷絕福貴家的關(guān)系,只留下家珍和福貴的女兒鳳霞。這對福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刀口撒鹽。
而且福貴的媽媽跟他兒子很篤定地說:“家珍會回來的,家珍是你的女人,沒有人會搶走?!边@等于給了福貴一個信心和希望。在這種局面下仍有此自信,對家珍的品性看得如此透徹,可以看出福貴媽是個很有生活閱歷和人生智慧的人,從這個程度來說,不得不說,有些有錢人在這方面是比平常人家更有閱世能力的眼光。當然也說明了家珍是個賢惠的,重情重義的人。
福貴的媽媽這個“老地主婆”從未做過農(nóng)活,曾經(jīng)是千金小姐的女兒鳳霞也才5歲,開始一起下地去挖野菜。鳳霞雖小,但非常可愛伶俐乖巧,也非常愛她爹福貴。
所以呢,福貴看著年邁的母親和幼小的可愛的貼心的女兒鳳霞因為自己遭受痛苦,自己內(nèi)心如同“千刀萬剮”的洗禮,“于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未干農(nóng)活的他,租了5畝地種田,做起了佃農(nóng),承擔起養(yǎng)活一家人的責任。其實所謂的“責任心”本質(zhì)還是源于一個人的“良心和愛心”。
果然,沒幾個月,家珍在娘家生下兒子“有慶”后,就攜兒子一起回到了福貴的茅草屋,一家人從此切換到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生活模式。
以上過程只是簡略一說,其實一個家庭如果遭此驚心動魄的慘變,一般家庭根本扛不住。福貴的家庭成員所有表現(xiàn)堪稱完美,像這種做法或者具備這些條件,是絕大多數(shù)家庭做不到的,甚至不具備,一般家庭可能雞飛狗跳,妻離子散,福貴可能也破罐破摔,流落街頭,在某一個貧病交加的風雪夜死去。很多影視劇包括現(xiàn)實中也有屢見不鮮。
所以福貴家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這是讓他們渡過這個劫波的最大基礎(chǔ)。
這才是真正難以復制的根本心靈素養(yǎng)。
接下去講第二個原因:他們家庭成員充滿愛,關(guān)系非常親密,能夠“相依為命”。
上面說到,一家人從此切換到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生活。從此福貴和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無二。
書中福貴家不斷遭受苦難,但你同樣可以感受到那種一家人“相濡以沫”濃濃的親情和溫暖。這種美好的感覺是很多物質(zhì)豐富的現(xiàn)代人可能無法感受,甚至羨慕的。
其實像這樣的生活關(guān)系,在我們尤其是物質(zhì)匱乏的農(nóng)耕年代,倒是非常普遍。特別是70年以前生的人,很多甚至是自己也都不同程度地經(jīng)歷過。所以很容易理解,并且感同身受。
到了那個層面,生存和解決饑餓是第一需求。每個人為了能生存竭盡全力,辛苦勞作。
福貴和妻子家珍,還有尚是幼年的女兒和兒子,都必須做出力所能及,甚至力遠超所及的工作。大人干活不用說,小孩也要下地干活,最小的孩子都要割草喂羊,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全家為了生存都竭盡全力的情況下,(在有良知的前提下)特容易形成一種互相依賴,互相支持,互相感激,互相同情,互相體恤珍惜的同甘共苦的家人親密關(guān)系,彼此的心力匯聚成共度時艱的磅礴力量。
夫妻為了彼此、為了小孩而竭盡全力,而他們彼此之間深感對方的艱辛和不易,就會內(nèi)心特別柔軟,更發(fā)奮努力。彼此有種夾雜著感恩、關(guān)切、愧疚、憐惜的深情難以詳說,不斷強化,這是一種十分符合人性自然邏輯的情感流動模式。
福貴和家珍為了能存點錢讓兒子有慶上讀點書改變命運,忍痛將12歲女兒鳳霞送去給別人做活。聾啞女兒極不愿離開,雖不能言說和抗辯自己的痛苦,仍深明大義地接受按排,在分離那天跑去田頭看因不忍看女兒離家躲避在田間的父親福貴。這種無奈相當扎心。
幾月后鳳霞私回自家,全家歡喜相聚,卻還是難逃再送回去的選擇。那晚,福貴送著女兒出門去那戶人家,女兒崴了一下腳,福貴彎腰幫女兒揉腳,并背著女兒走到城里,在分手的時候,父女難舍難分,福貴一咬牙背著女兒往回家方向走,悲傷的聾啞女兒意會到福貴的決定,一雙小手緊緊地抱住了福貴的脖子,那種相依為命的親情溫暖讓人欣慰和振奮。
有慶上小學了,每天跑10多里路去學校,所以剛開始特別費“布鞋”,那時候都是老媽縫的布鞋。家珍強撐病軀趕制布鞋,福貴心疼,就罵兒子友慶不愛惜鞋子,責令兒子光腳去學校,當看到兒子光腳在滿是石頭的路上奔跑時又心疼不忍了。就又責令兒子穿上鞋。但有慶知道原委后,穿上鞋子跑出父親視線后,再脫掉鞋子跑。因為他也知道心疼他老媽。
吃大鍋飯期間,家珍得了“軟骨病”,慢慢失去勞動力,家珍憂心忡忡,生怕自己沒有勞動力成了家里的負擔,即使干不了外面的活,也竭力強撐病軀去做家務活。福貴當然也是非常關(guān)切,帶她去看病,醫(yī)生說是不治之癥,家珍反而感到輕松,因為這樣就不用費錢去治療了,不想連累家庭。像這樣的心情在現(xiàn)在來看有些不可理解,但在那個年代,這是很多普通窮苦家庭成員當自己遇到疾病最自然的想法。
正是因為彼此成全,彼此犧牲的精神和情感,每個人都不顧惜自己,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來自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需要和依戀,可以為了家庭的其他成員奮斗不止,形成了那個年代所特有親密關(guān)系。
我實在不愿意用“自私”和“無私”這些簡單蠢笨禁不起邏輯的名詞去錯誤定義分析里面的關(guān)系。因為一旦名詞錯誤,后面一切關(guān)系都是錯的。
福貴家成員之間的愛和表現(xiàn),像我文章前面說的人的思維習慣特性,很容易會得出他們是“不自私”的結(jié)論。但這是不夠準確的。
一個有良知家庭的成員,他們互相需要,互相幫助,互相依戀,互相憐憫已經(jīng)鑄就了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感覺,很多時候,幫助對方,關(guān)心對方,已經(jīng)變成由發(fā)自內(nèi)心不假思索的自然需要,就是關(guān)心自己一樣。
每個人的心里都裝著對方,甚至關(guān)注度會超過自己,人的關(guān)注模式很多時候是單線程的,當你越關(guān)注對方,關(guān)注自己的時候就越少了,也更加容易獲得滿足,因滿足對方自己也獲得“滿足感”。
相反,一個人越只有自己,自己的需求就反而會不斷放大變得難以滿足,變成一種“需求黑洞”吞噬自己的良知。
福貴家屬于前者,這種情感的付出是能得到最及時的反饋,每個人都是付出的,每個人同時又收獲了,是運動的,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脫離彼此而獨立運動,其實是互惠的,是不斷“增益”放大的循環(huán)流動的情感閉環(huán)。這種模式是自然的、不由自主的、難覺察的、甚至很難被設計的人的天性。
當用“無私”去要求別人,用“自私”去指責別人,當使用這些簡單蠢笨的詞語時,情感就已經(jīng)停止了流動,陷入了“死亡”。
因此這也是可以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關(guān)鍵所在,日子過得雖然窮,但也過得很甘甜,感情也日益牢固。
接著說,有慶是個很有愛心的孩子,他自己食不果腹,卻可以每天不辭辛勞去割草喂飽他飼養(yǎng)的小羊,他可能是因為深感自己挨餓的滋味而不忍心他的羊也挨餓。這是很多小孩固有的善良天性(不是全部)。可見他良知充盈。
有次因為需要獻愛心捐血,他非常積極,爭先恐后排隊,為自己沒有獻血的機會急得直跺腳。誰知只有他的血型符合,而對方是縣長夫人,需要大量鮮血,試想一個小孩的血量去供一個大人,怎么夠。竟被情急的大夫當場抽干血而死,慘不忍睹。
福貴得知,自然悲慟無比。但為了不讓重病的妻子承受這個打擊,只能一個人獨自承受,悄悄地埋葬了心愛的兒子,謊稱兒子只是住院而已。
如果不是福貴深愛妻子,他可能都無法承受而奔潰,正是這種對對方的關(guān)心,某種程度上遮蓋了對自己的內(nèi)心需要的關(guān)注。
后來每一次家庭成員的離開。福貴總是關(guān)切的眼光注視著家珍和剩余的家人。
“鳳霞”是一個后天幼年因病致聾啞的心地又極良善的可憐姑娘,在父母的極力張羅下,好不容易找到同樣有殘疾的丈夫“二喜”。這個丈夫初出場時是沉默寡言的,面無表情的,這符合一個長期缺愛被嘲笑的人的特性,但他內(nèi)心也是很善良的,這種善良想必也是只有他親生父母給他的。當他和鳳霞結(jié)合的時候,苦命人同病相憐,兩個人相依為命,彼此珍惜,一時幸福無比,恩愛無比。
文中有段場景,當“鳳霞”懷孕之后,一家人抱頭痛苦,又喜又悲,喜的是看到幸福在眼前;悲的是,為自己死去的親人無法分享自己幸福的。福貴和家珍和鳳霞,為“有慶”而哭。“二喜”為他“死去的父母”而哭。二喜的父母只有在這一次“哭”中閃現(xiàn),作者用寥寥數(shù)語,道出二喜父母一定是生前對二喜有無限深情和牽掛,也是道出二喜的“善良”是父母給養(yǎng)的堅實基礎(chǔ)。
回到對本書人為何能“戰(zhàn)勝苦難”而頑強活著的原因,僅僅宣揚活著而活著的本能基因是多余的。關(guān)于“活著”的意義也是多種多樣,各種哲學,各種宗教,各種政見都有自己的高樓大廈的一般的宏偉理論。各人自有選擇,我們無須再去添磚加瓦,畫蛇添足般的去補充和發(fā)揮。
今天,我們僅僅關(guān)注人類中最小的單元——家庭。
我們只是探求那些最基礎(chǔ),最自然,最樸素的就夠了。作為一個個人,其實力量是渺小的,是匱乏的。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需要一種關(guān)系才能獲得存在,因為有了關(guān)系才可以更具生命力。就像心理學者武志紅說“關(guān)系就是一切,一切為了關(guān)系?!比藳]有了關(guān)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年老的福貴最后失去了所有家庭成員,那么關(guān)系就因為人的物理成份分散而消失了嗎?并沒有,情感和精神的關(guān)系可以超越物質(zhì)和時間而存在,福貴孑然一身活在了和親人的回憶中,活在對親人的思念中,活在和親人的感懷中,他是幸福的。就像作者最后一版自序中所言: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jīng)歷里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jīng)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1993年余華創(chuàng)作《活著》到2017年最后一版,經(jīng)歷20多年中在不斷的自序也是自省中完整著自己,他其實意識到了人“活著”的真正原因,盡管他當時只是憑借著作家的操守盡可能呈現(xiàn)一個“真實”的世界,但無意中,“真理”其實就孕育在真實中。
對于家庭來說,“相依為命”或許是一種很好的可選模式。我們以前對“相依為命”這個詞的認識總以為是一些可憐人的抱團。但其實,“相依為命”不正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原理嗎?
家庭成員之間,如能互相依靠,互相依戀,互相成全,在此過程中組成各自完整的生命。不正是最完美的模式嗎?
這幾乎可以說是自然的,必然的,唯一的出路,是科學的。
我真心建議大家讀一下這本書,雖然主人公很悲催,但你同樣可以感受他們那種親情的甜蜜和幸福,去感受一下“活著”的力量,去對抗艱辛世道。
《活著》讀后感2
“若沒有勇氣面對死亡,那就心靜如水的活著”。這是我讀完這本書后的感覺。
看活著之前,一直在想這本書會講一個什么故事,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活著還是要為自己或是別人活下去。都不是啊!沒想到活著竟是一本充斥著死亡與悲哀的悲劇小說,而小說的主人公富貴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從他的父親母親到他得朋友龍二、老全;從他的妻子家珍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甚至是還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一個也沒少。最后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頭叫富貴的老牛,孤獨的,好好的活著。主人公福貴從小就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然而他對自己的放縱使他一夜之間傾家蕩產(chǎn),父親也被活活氣死,面對如此的打擊,他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意義。
但生活的責任讓他不得不繼續(xù)“活著”,背著敗家的惡名,扛著生活的重擔,忍著親人逝去的悲痛,懷著對過去的懺悔,頂著動亂的時局,他白手起家,正如成語“千鈞一發(fā)”般,憑借著他堅強的意志,以“一根頭發(fā)”頂住了千鈞之力而頑強地始終不斷。至今福貴那黝黑的身影仍不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透過他瘦弱的身軀,我卻看到了一顆堅如磐石的心。在逆境和苦難排山倒海般向他撲來時,福貴的毅力和勇氣讓他忍受了這一切,并頑強地克服了它們。那股精神已勢不可擋地透出他的身體,流出書本,沖入了我的心中。
也許與富貴的遭遇相比,我們平時在抱怨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當我們在面對任何一切不管多大的困難時,想想富貴吧!即使他遭遇了失去父親的處境,即使他背上了不孝的罵名,可他依舊是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他有生活下去的希望。因為,他的活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他自己而活。馬克思說“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币苍S在你遭遇不幸的時候,“忍耐”是最好的良藥。但是忍耐并不單單只是消極的承受,忍耐是要將消極的承受轉(zhuǎn)化為堅強的動力。難道不是嗎?
記得“小巨人”姚明在登陸nba的第一年中,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困難,他用意志苦苦地忍著,默默地把壓力化為動力,終于在“沉默中爆發(fā)”,震撼了全世界。“活著”這兩個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好吧!我承認,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的確沒有富貴如此堅韌的毅力,我也沒有去默默忍受的勇氣。而是抱怨,就只是抱怨,也只有抱怨,似乎我的生活中,抱怨占了極大的一部分。也許富貴在晚年的時候除了一頭牛就沒有親人陪在他得身邊,但是他還有過往的回憶,那些回憶,那些承載痛苦和堅強的回憶是我所沒有的。故事的末尾我毫不驚奇于富貴對于死亡的坦然!他說:“我也想通了,輪到我死得時候,就安安心心的死,會有人來埋我的,他們會把我和家珍埋在一起的……”
活著就是那樣一本薄薄的書,但卻如“活著”兩個字一樣充實而鏗鏘有力,鼓舞著我們?nèi)の渡睿形蛏?,磨練出堅強的意志,永遠“活著”。
《活著》讀后感3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diào),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chǎn)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彼哪赣H說。大多數(shù)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jié)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么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于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p>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zhàn)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nèi)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F(xiàn)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jīng)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p>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p>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jié)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無論現(xiàn)時我們經(jīng)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xù)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細節(jié)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jié)果。那個結(jié)果對現(xiàn)時的我們毫發(fā)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jīng)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
呵,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盡管有些蒼涼的意味。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活著》讀后感4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jīng)]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摘自余華第一次看余華的《活著》,是在一年前。那時看完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
心靈。同時也覺得余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
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著》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
因為我討厭于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著》,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著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著的艱辛,活著的痛苦?!拔以摓檎l而活,我為什么要活著?!蹦菐滋煳蚁氲闹挥羞@樣的一個問題。于是我開始發(fā)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jīng)喜歡的東西。因為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著》,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著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著的含義。
我總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于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著》,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xù)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tài)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余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為難。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在艱難中活著,在活著中享受艱難!
《活著》讀后感5
這本書題為“活著”,寫的卻是“死亡”,這是一部為內(nèi)心而寫的著作,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苦難后依舊對世界樂觀的態(tài)度。故事講述了男主角福貴兒的一生。福貴兒年輕時沉迷于吃喝嫖賭,一言不合就打媳婦兒家珍。有一天,家產(chǎn)被敗光了,輸給了一個叫龍二的人。親爹被氣死了,家也被人奪了。
福貴兒終于洗清革面,懷著兒子的媳婦兒卻被岳父接回了城里,后來又帶著兒子有慶回來了。娘生病了,福貴兒去城里買藥被國民黨抓走,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火中活了下來,遇到解放軍,回了老家?;丶液竽锼懒?,女兒病成了啞巴。(看到這里,我以為作者會寫龍二霸占他的妻子之類的,不僅沒有,反而龍二的結(jié)局出乎意料)
福貴兒回來后,土地改革開始了。龍二因為不肯分田產(chǎn),被槍斃了。福貴兒很是感慨,如果當初他沒有輸光家產(chǎn),現(xiàn)在死的就是他了。到這里,我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沒想到,現(xiàn)實永遠沒有更慘,只有最慘,真正的悲劇才剛剛開始。
家珍得了軟骨病,干不了活,家里負擔加劇;政策變化,家里越來越窮;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成了縣長,卻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有慶(有慶死于為縣長夫人輸血,抽干了血而死);女兒鳳霞與城里的偏頭二喜結(jié)婚,死于生產(chǎn);女兒死后,妻子家珍不久于世;年幼的外孫被接到鄉(xiāng)下與自己同住,自己年邁貧窮,生活艱苦,讓孫子死于吃豆子撐死。
多年以后,年邁的福貴兒牽著他年邁的老牛,哼著歡快的小曲兒,給在鄉(xiāng)間收集歌謠的“我”講述了他的一生。本書故事篇幅并不長,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到結(jié)尾,我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能我內(nèi)心在期待某種逆風翻盤,從始至終故事卻都在朝著反方向發(fā)展。
可能越是窮苦的人才越能體會到這種與生活作斗爭的辛酸,和災難降臨時無能為力的苦楚。曾經(jīng)我因一些生活瑣事與朋友爭吵,看完這本書再去回顧那些瑣事,與生死比起來,那又算得了什么?曾經(jīng)我所堅持并奉為真理的“對”與“錯”是否局限了我的眼界與格局?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柔和?!痘钪芬彩侨绱?,把自己當做富貴兒去歷經(jīng)滄桑后,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一切,感激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激未來將創(chuàng)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