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800字
今天早讀課聽到學(xué)生讀到孔夫子《論語》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禁感嘆而升。古人認為: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dān)很重,就常憂慮、擔(dān)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wěn)的樣子。讓我想到了測謊儀的發(fā)明家,一定沒有了解這句話[哈哈]
《說文》:“坦,安也?!笔幨?,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于得失,故長為悉府也?!边@樣的解釋好像有點靠譜,可是人心難測,哪能分出來君子與小人呢?
祖師爺告訴我們: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閑,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兩千多年前,祖師爺孔子教我們君子與小人的“看氣質(zhì)”。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候我們都喜歡讓他成為君子如玉般的人物,可是在孩子要面對社會險惡時我們卻又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圓滑的世故得失的把握,這是不是讓孩子又成為了一個小人。所有的人的夢想都想讓心靈歸來仍是少年,這么說來君子卻只能在心了。
現(xiàn)在君子與小人已經(jīng)上升到陰謀論中,小人只會陰謀,而君子卻在使用陽謀化解,最終結(jié)果所有“陰謀”都終將變成“陽謀”。多么美好的故事結(jié)局呀!可是為什么君子總要處于機關(guān)被算計之中,為了體現(xiàn)坦蕩蕩嗎?
中國如今在世界上的氣質(zhì)就如同君子一般,可是小人常戚戚來,為什么不能提前反擊?
因為最終解釋是一個國家要和,才能強盛。和諧家園才是孩子們的未來。
同理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xí)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dāng)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最后做出選擇。
君子,小人,我們自己心中的標(biāo)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