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
推薦文章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五篇
《故鄉(xiāng)》是現(xiàn)代文學(xué)家魯迅于1921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砀咧猩x《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1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鄉(xiāng)》。讀了這本書,我心中頓時有了千萬個想法。于是,我打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在“回故鄉(xiāng)”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xiāng)回故鄉(xiāng)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dá)的故鄉(xiāng)感慨萬分。
“在故鄉(xiāng)”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里,見到了母親后,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并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并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后,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xiàn)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里有著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著他的肩。并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于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離故鄉(xiāng)”中講述了“我”在走的路上,對自己所許的愿望讓后輩“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感到渺?!?/p>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的腐敗,中國清政府、國民黨政府的愚昧、落后、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dāng)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dǎo)致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dāng)時的人們是多么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zhì)關(guān)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呀!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腐敗,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2
魯迅,是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獨特的豐碑,他如炬的目光關(guān)注我們?yōu)碾y深重的民族,透視著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的著的靈魂,他是一個孤獨的夜行者,他舉著猩紅的叛逆大旗,一騎絕塵……
看了魯迅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xiāng)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知道鄉(xiāng)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xiāng)下產(chǎn)生了向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xiāng)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fù)?dān)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fā)出血淚的控訴。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3
《故鄉(xiāng)》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xiāng)的故事。在寒冷的冬季里,魯迅回到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只為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不是記憶里美麗的故鄉(xiāng),本文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xiāng)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后描述了魯迅先生遠(yuǎn)離故鄉(xiāng),內(nèi)心的悲哀和希望。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后見到閏土?xí)r的情景,魯迅涌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已經(jīng)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為了生計在草灰里埋盤子,機智勇敢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tài)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娘,從“豆腐西施”到現(xiàn)在的高顴骨薄嘴唇,圓規(guī)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為,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xiāng)對他再也沒有了什么留戀。在當(dāng)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么樣子了啊?作者內(nèi)心氣悶,但又從后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并不懈的為之努力,成功就會在不遠(yuǎn)處。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4
合上《故鄉(xiāng)》,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里行間都充溢著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guān)愛,以及對樸實百姓善良人格的贊揚。
《故鄉(xiāng)》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后,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jīng)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xiàn)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xiàn)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xiāng)》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diào)傳達(dá)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著讀著,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故鄉(xiāng)》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閱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yuǎn)大抱負(fù)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zhàn)斗,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jì)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zhàn)斗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為“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為了祖國,為了民族,頑強奮斗,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為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xiàn),但也要努力學(xué)習(xí),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高中生讀《故鄉(xiāng)》后的讀書筆記5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開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xì)腳伶仃的圓規(guī)?!迸c閏土相同,《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描寫也可謂精彩絕倫。其中,“圓規(guī)”這個比喻構(gòu)思奇巧,寓意豐富,是這段中的一大亮點。那么這個比喻妙在哪里呢?
首先,從外貌上來看。大家都知道圓規(guī)是很瘦長的,奇形怪狀的,用來形容枯瘦難看的楊二嫂的樣子恰到好處。無疑,這有些夸張的意味,但顯然如此一來,楊二嫂這一角色剛一出場,便印在讀者腦海中了。
其次,再來分析人物性格。楊二嫂的性格特點是尖酸刻薄、圓滑世故、貪得無厭,也與圓規(guī)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圓規(guī)的腳是很尖的,恰恰象征也的“尖刻”,而尖腳的圓規(guī)又能畫出圓,又象征她的“圓滑”。這樣來看,“圓規(guī)”形容的可絕不僅是楊二嫂的外貌啊。
最后一點,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從社會層面來看——魯迅的文章必然要如此——楊二嫂與閏土一樣,都是身上具有“國民劣根性”的代表。不同的是,如果閏土是“麻木”,那她就是“貪婪”的象征。相比閏土的尚讓人可惜、可憐,楊二嫂無疑更讓人生厭、讓人憎恨。但我們真的能怪她一個人嗎?別忘了,她曾經(jīng)也是一位年輕漂亮、熱情精明的豆腐攤主呢。她與閏土一樣接受著社會的摧殘,才落得這般下場!貪得無厭、唯利是圖,這樣的人還對國家對民族有什么用?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我們還是一個民族嗎?所以,這是也是“國民劣根性”——貪婪。而圓規(guī)是知識分子的工具,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知識分子們,你們有了知識,難道還看來出來社會的本質(zhì)嗎?還不該奮起反抗嗎?……
如此說來,真的沒有什么比“圓規(guī)”更適合形容楊二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