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xué)生《曾國藩家書》讀后感范文5篇
推薦文章
初識《曾國藩家書》是在大學(xué)時期,黨支部開展讀書活動,此書是必讀書目其中一本,讀了一遍后,便于曾老先生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此書仍然是我的床頭書。心情煩悶夜不能寐時,翻翻此書,就仿佛與心靈的大師對話,默默的洗滌著自身道德的污濁,在人性的迷惘中,守望著心靈的一方凈土和碧海藍天。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曾國藩曾說過一句傳誦千古的名句:“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確,他的名言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啟示和教訓(xùn),并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從古至今,人才倍出,但他們卻未能干出多大的成就,要么是因為政府衰敗,統(tǒng)治無能,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緣故。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懶惰。要實現(xiàn)一個遠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和堅持,要是這個人連一點兒奮斗的精神都沒有,那更別說成功,更別說戰(zhàn)勝無數(shù)困難了,連一個估計都打不敗。只有像曾國藩那樣,盡管多次科舉都未能入仕,但仍然堅持不懈地一次又一次考試,最終步入了仕途,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令人可惜的是,有些名人名士獲得些權(quán)力和威望之后,就開始驕傲自大,為非作歹,把社會攪得一團糟,輕點的,降個級;重點的,炒了魷魚;再重點的,流放邊疆;再重點的,被殺頭腰斬;最重的,干脆就一股腦兒地誅滅九族了事。正所謂是“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后來盡管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清國的江山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未驕傲過,反而主動請求降職,巧妙地避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內(nèi)亂,平安無事;反觀當時一些手握兵權(quán)的大臣們,死在了腐敗的政府手中,這些家族也一落千丈,甚至消隱無蹤。
“家敗皆因奢”這句話更是印證了歷史上的許多事件,不光是家敗,國敗也是一樣的道理。如商紂王、秦二世,都是因為沒有絲毫的滿足,花動大量人力,財力,打造一座座豪華奢侈的宮殿,到處尋找美麗的金銀珠寶,搜刮天下美女,百姓游離失所,戰(zhàn)火侵襲每一塊土地,民不聊生,尸橫遍地,血流成河,造成史無前例的恐怖災(zāi)難。曾國藩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于是以廉立身,以儉持家,平安地生活著,永遠立足于中國大地。
曾國藩所講的這些道理,我覺得我并沒有做到多少,只要一遇到困難,我不會像他那樣通往直前,背水一戰(zhàn),而是心存后退之心,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往前,而在偶爾獲得一次成功時,我會手舞足蹈,十分滿足,從而放松了自己,功虧一匱。所以,我要從現(xiàn)在開始,把曾國藩當作自己的榜樣,努力學(xué)習(xí),堅貞不屈,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涂暢)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并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shù)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
“正是要自己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后、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杰?”
我看出:曾國藩非常孝順,這可以從“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并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打開,曾府老少數(shù)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 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看出。
曾國藩有決心戰(zhàn)勝困難,從“世無艱難,何來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國藩不孝順,那他就不會悲痛萬分,如果這樣,他的母親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如果曾國藩沒決心,那他就不會成為清代的著名將領(lǐng)。
我要像曾國藩那樣孝敬父母、有決心戰(zhàn)勝困難。我會幫父母分擔家務(w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世無艱難,何來人杰?”,這樣,我會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曾國藩孝敬父母、決心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他整頓吏治、倡導(dǎo)科學(xué),使腐壞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xiàn)他的學(xué)識造詣和道德修養(yǎng),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xué)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fēng)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dǎo)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xué)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dǎo)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yǎng)。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達到監(jiān)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xiàn)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這本書讓我們受益匪淺,非常值得一看!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學(xué)的專家級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還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國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鑒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門接見他。這一天,曾國藩恰好隨侍在旁。道光帝獎諭唐鑒治程朱之學(xué)有成就,并躬自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道光帝對唐鑒的稱贊,引起曾國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視,必須要投皇上所好;看來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養(yǎng),是對義理之學(xué)的研究。幾天后,曾國藩就拜師于唐鑒,唐鑒也對這位同鄉(xiāng)后輩勤奮實在很看重,見他如此謙卑,自投門下,樂意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
曾國藩拜師后第一起事就是請教唐鑒如何讀書:
曾國藩問“古今學(xué)問,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從何處起步。”
唐鑒回答“當以《朱子全書》為宗,此書最宜熟讀,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切不可視為瀏覽之書。檢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檢攝在外,在‘整齊嚴肅’四字;持守于內(nèi),在‘主一無適’四字。至于讀書之法,在專一經(jīng);一經(jīng)果能通,則諸經(jīng)可旁及;若遽求專精,則萬不能通一經(jīng)。比如老夫,生平所精者,亦不過《易》一種耳。”曾國藩聽了鏡海先生這番話,有昭然若發(fā)蒙之感。
唐鑒逐一指點后,曾國藩于學(xué)問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鑒又告訴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并說倭仁在這方面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行,坐作飲食,皆有札記,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檢者皆記出。又說自己記日記一一如實,決不欺瞞,夜晚與老妻親熱,亦記于日記中。曾國藩聽后心中暗自發(fā)笑,也佩服老頭子誠實不欺的品德。
唐鑒的話和做法不僅對曾國藩有啟發(fā),對我也很有啟發(fā),記得上學(xué)時老師說過我們上了十幾年學(xué),到最后學(xué)到了什么?學(xué)到的是學(xué)習(xí)的方法,就如唐鑒所說的讀書要專一,“一經(jīng)能通,則諸經(jīng)可旁及”。另外,記日記確實是件好習(xí)慣,堅持把我們的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經(jīng)年累月,我們的學(xué)習(xí)成果會不知不覺的在日記中流露出來的。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wǎng)絡(luò)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xué)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此募視?,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