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邏輯》原創(chuàng)讀后感
推薦文章
《做事的邏輯》原創(chuàng)讀后感
有些人做事情的效率很高,同樣的時間內可以完成更多的事項,實現(xiàn)更好的效果。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做事的邏輯。那做事應該要有什么樣的邏輯呢?這里給大家分享《做事的邏輯》原創(chuàng)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做事的邏輯》讀后感
這個月讀的書是《做事的邏輯》,這本書分成六個章節(jié),分別是深度思考、看清自己、高效學習、積極意識、有效策略和拓寬思維。而這本書的價值也很明顯,就是教我們如何持續(xù)做正確的事。就像我們工作生活中看到的,有些人總會比我們做的好,他們做事的效率更高,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往往能夠完成我們認為不能完成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讀了這本書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就是做事的邏輯是關鍵,我從中學到了三點:
第一點也是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作者把工作按照重要程度分成四個象項。即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緊急不重要和緊急不重要。生活或者工作中,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在這個象項中找到“坐標”。而根據(jù)每個象項的屬性和特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重要不緊急的是要事,重要緊急的是急事,不緊急不重要的是閑事,而緊急不重要的是瑣事。簡而言之,我們多做要事,避免急事,拒絕瑣事,少管閑事。
進一步說就是第二象限的“重要不緊急”就是決定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分水嶺,如果工作上的事情都是重要不緊急,那就說明事情得到了合理的規(guī)劃,你的能力在穩(wěn)步提升,你完成的工作也是有條理的。我們要努力的就是不讓自己掉進第一象限的“重要緊急”,因為“緊急”往往是你前期沒有規(guī)劃造成的,以至于最后需要在短期內匆忙完成。
第二點是高效的核心在于精進。我們有時候所謂的忙碌,本質上是在拆東墻補西墻,雖然看起來干得熱火朝天,實際上的城墻并沒有一點點變高。也就是說,我們在做無用功。實際上,最理想的生活節(jié)奏不是忙忙碌碌,而是張弛有度,工作需要的不是填滿,而是精進。思考決定了精進的質量,為何精進,如何精進,精進之后應該去哪里,屬于自己事業(yè)在何方,這些都是我們在高效做事的時候應該思考的問題。
第三點就是培養(yǎng)做事的邏輯的最終目的是持續(xù)做做正確的事,這也是整本書的核心主題。這里的“正確”,我認為不僅僅要做正確的事情,同時也要正確地做事。找到正確的方向,再用正確的方法,這便是成功的不二法則。我們在思考怎么做正確的事情的時候,也是在我們的邏輯,培養(yǎng)自己做到正確做事的方向和掌握正確做事的能力。
如果說方向是否正確是客觀條件起主導作用,那么方法是否正確就是由我們的主觀行動決定。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是不了解外部環(huán)境,同時又不愿意去了解自己和改變自己,過日子糊里糊涂,做足了表面功夫,但是最后卻沒有了做事的目的,渾渾噩噩消磨每一天,都自己和世界充滿了怨氣。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做事的邏輯應該是首先認識外部環(huán)境,其次是認識自己,然后改變自己,最后才是去考慮是否能改變外部環(huán)境。
總體上來看,這本書還是有很高的價值的,能夠幫助我們清晰認識自己,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但是想要持續(xù)做正確的事情并不簡單。一個人的進步,不在于他是否有淵博的知識,而在于他是不是有正確做事的思維和在認知上的提升。細細品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司空見慣的想象和成功人士的所作所為背后,都蘊藏著這樣或那樣的邏輯,而這些都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