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心得
|
論語
9月28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日子。在2570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至圣先師”孔子,誕生于山東曲阜。
世間總有那么多巧合,能在孔子誕辰日在無為讀書會上,聆聽著名學者凌寒老師對于“孔子《論語》”的解讀,得以領悟圣賢教誨、學習圣賢之心、踐行圣賢之道,是人生之一大幸事。
孔夫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凌寒老師結合自己求學以及講學的經(jīng)歷,著重強調了“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一點我很有感觸。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學?學習對于自己到底有多重要?自己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到底怎樣?其次要知道學什么?到底何為精華、何為糟粕?最后要解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學以致用、如何通過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等等這些……畢業(yè)八年以來,尤其是在回國后的這段時間,自己著實對學習有所懈怠,導致自己沒有足夠分辨能力,從而步入職場誤區(qū)、栽了跟頭;時常也會覺得自己肚里沒墨,自信心有所下降。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需要深刻反省自己,社會浮躁是常態(tài),人浮躁就是“變態(tài)”。盡管最終都不可能達到“至圣”的高度,但總能讓自己腦袋充盈、思想提升、思考力增強,所以要戒掉浮躁的心。
另外,我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與傳承也是做得不夠的。最近時常與大學時期的輔導員老師閑聊,總會聊到一個話題,就是現(xiàn)在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過多過重,抗挫敗能力極差,感恩之心不足,等等…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教育的缺失,學的不足,吸收的就更少,就更別談用所學來指導實踐了。首先要有真知,才能有正行。我們無為讀書會也要讓書友們尋找真知、樹立正念、得到正行。(文/龔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