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
推薦文章
介子推的故事
晉文公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那他與介子推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饑餓中的文公割股獻(xiàn)食。但文公歸國后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彌補(bǔ)。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xiàn)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hù)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wèi)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dāng)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yuǎn)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guān)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nèi)應(yīng)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dāng)車子快進(jìn)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終于當(dāng)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jīng)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dāng)官,便攜母一起到風(fēng)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
結(jié)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jìn)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xì)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fù)清明”。
看后,晉文公感到很內(nèi)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