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讀書筆記1000字
推薦文章
世界之大,一個人即便周游世界,也難免盲人摸象,更何況,這世界上很多地方在快速地變化著。所以,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都是主觀的,也是各不相同。在近代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神速,轉(zhuǎn)眼間大家會發(fā)現(xiàn)眼前的周圍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環(huán)境了。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另一個人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尤其是觀察一個過去的世界,會有機會獲得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這本書就是《江城》。
《江城》的作者彼得海思勒,美國記者,1969年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后獲得英國牛津大學文學碩士。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國家地理》雜志、《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長期撰稿人,1997年曾在重慶市涪陵區(qū)擔任教師。海斯勒曾游歷歐洲三十國,畢業(yè)后從捷克布拉格出發(fā),由水陸兩路橫越俄羅斯、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啟了旅游文學寫作之路。海斯勒著有中國紀實三部曲,其它散文數(shù)度獲得美國最佳旅游寫作獎。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guān)注現(xiàn)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作者上世紀90年代初在四川擔任教師的時候,對中國人的習慣有了很深的了解,還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四川話。為了融入中國社會,他為自己起一個中國名字,叫“何偉”。所謂江城,就是重慶下的城市涪陵,也是作者何偉在中國任教的地點,江城描繪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社會。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隨著計劃經(jīng)濟逐步解體,社會的觀念也在快速的變化,在文化修養(yǎng)和談吐舉止上,整個社會對男性的期望值并不高,但在賺錢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又過高。那些舉止粗魯言談出格的土豪成為眾人追捧對象,他們在酒桌上吵吵嚷嚷表現(xiàn)粗魯野蠻,但在上一代的成年人眼里,這是“吃得開”的象征。作者何偉對中國酒桌上的勸酒文化極其反感,每個人都花言巧語,兩杯酒一下肚就是兄弟,當面勾肩搭背,背后刀光劍影。以把別人灌倒為榮,以自己醉酒倒地為恥。許多成年男人會把好酒量當做有面子的象征,于是每一場酒宴都要以東倒西歪,胡言亂語的狀態(tài)結(jié)束。在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作者何偉道出了背后的真相,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人們接觸的圈子都很小,因此他們非常重視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在那個年代,中國人總會從群體出發(fā)去思考問題,從而為群體的觀念所裹挾,最后丟掉自我的意識,因為普通人并沒有充分話語權(quán)來表達自己,于是人們大多選擇了盲從。
作者描繪的時代,是上個世紀90年代,涪陵居民們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縮影。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作者從重慶出發(fā),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那時候的涪陵沒有鐵路,公路也非常糟糕,是四川省的貧困地區(qū)。但如今20年過去了,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觀念早已今非昔比,在這個時代,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逐步下降,普通人的話語權(quán)越來越強,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提升。作者摒棄那種高高在上的獵奇寫法,而是試圖以中國人的心態(tài)來適應(yīng)中國社會,樸實的文字背后蘊藏著他的包容與理解之心,這才是這本書真正的精華所在。
2001年,這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了,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而重慶也已經(jīng)不是四川的重慶,重慶附近的長江三峽已經(jīng)徹底變了模樣,這座城市也在飛速發(fā)展著。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后,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xù)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這并不是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nèi)中國的某個小地方。正如作者所說的:“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了熱愛涪陵。能再次回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只存于我的記憶之中。”(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