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讀后感
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的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下面小編整理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
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讀后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朱熹說:“圣賢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人棄也。”
可見因材施教理論由來已久。在學校里,有很多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東西,都有自己的性格,所以對待學生不能“一刀切”,不能“從一而終”,要有不同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王雷,張淑蘋老師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藝術》給了我提示。
一、因材施教要從了解學生開始
因材施教要從了解學生開始,然后根據學生差異,進行分層差別化教學。如何了解學生呢?我看了這本書后,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制定興趣量表。了解學生不要怕麻煩,怕浪費時間,可以集中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填寫由老師編輯的興趣量表,通過表格內容初步了解學生,然后再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驗證。
制定多元智能量表。“數字精靈”“文字精靈”“音樂精靈”“美術精靈”……我們可以用以上短語為題目給學生做一個大致的分類,來了解學生所擅長的東西。書中的分類會更細致,而且每個分類表中都包含某種智能的定義,特點,代表人物,職業(yè),最佳課堂活動,最佳學習方式以及這種學生可能會出現的課堂表現等。我們可以做的是將這樣的智能量表進行修改,拿來運用起來,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生大致可以分為視覺型學習者,聽覺型學習者,觸覺或者說是動覺學習者。我們可以通過平時的觀察,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針對不同學生,在課上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視覺型學習者運用視頻、圖像教學法;針對聽覺型學習者運用談話、聲音教學法;針對觸覺型學習者運用實踐教學法等。
了解學生后,再根據學生的性格進行教學,因人制宜,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針鋒相對,利用矛盾,培養(yǎng)良好品質;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促進發(fā)展;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教學有法
當我們了解了學生的不同風格后,就要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針對教學。
合理使用教學方法。不要為了讓學生合作而合作,不要為了探究而探究,對于因材施教,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很重要。下面記錄一些書中的教學方法:1.形象講授教學法。老師可以從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使枯燥的概念變得生動而有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2.演示操作同步教學法。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師演示,學生操作,這樣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的要點,使學生自己實踐少走彎路。3.小組討論教學法。學生自由,教師導向,發(fā)散思維,答案不定。4.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法。5.計算機輔助教學法。6.競賽激趣法。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我還需不斷探索學習新的教學方法。
優(yōu)化教學方法。我們依據很多因素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比如依據教學目的任務優(yōu)化選擇;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優(yōu)化選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優(yōu)化選擇;根據教師素養(yǎng)優(yōu)化選擇等。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每種方法都是“雙刃劍”,有優(yōu)有缺,我們要不斷更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
三、因材施教的一些方法建議
“五步分層遞進教學法”“四分教學法”“異步教學法”“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法”“動態(tài)異步教學法”“德國脫鉤教學法”“分化教學方式”“環(huán)分式教學法”“分組自學輔導法”“歐美個別化”“美國的個別規(guī)定”“道爾頓制教學法”……書中列舉了很多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等有時間可以擇一深入了解。
四、因材施教的前提
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是實施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實施差異教學的基本前提,在秩序混亂的課堂上實施差異教學是注定要失敗的。我們試想一下,教學秩序混亂,課堂紀律一塌糊涂,在這樣的教室實施差異教學,結果是注定的,那就是失敗。事實上,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做為基礎,差異教學根本無法實行。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班的課堂秩序就相對差,所以最后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這是我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所以,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下面是我從別的地方摘錄的一些方法:
第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馬卡連柯說:我們的紀律永遠應該是自覺的紀律。和諧關系的形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注意。
1.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正確認識紀律,對紀律自覺遵守執(zhí)行,積極維護紀律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自尊心,不一味的制定班規(guī)、班紀。讓學生逐漸增強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通過演講,表演,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多種活動提高其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維護紀律。
2.了解學生。面對學生個體,我們不能搞“一刀切”,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及家庭成員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會影響學生的親情感,同學情以及與老師的溝通程度。特別是單親家庭重男輕女家庭對學生身心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換位思考,替學生多想一些,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覺得你是親近的,了解他的人。
教學中,師生關系和諧的班級,課堂紀律總是一種良好的感覺。
第二,善于處理偶發(fā)事件。偶發(fā)即不分時間,場合的突發(fā)事件。教師沒有準備,學生在課堂上違規(guī)是“百家爭鳴”的橫多始料不及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即能表現教師的人格魅力,也能表現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當然也是會有極端的時候。身為人師,我深知有時會火冒三丈,忍無可忍:這是想一想,退一步海闊天空,或許有時教師太注重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會影響與學生的關系,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不防應注意:
1.教師語氣。教師的語氣,語態(tài),體態(tài)都會影響你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處理偶發(fā)事件時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常用語言“有理不在聲高”等聽起來順耳又教育人的話,如“年輕人,冷靜點”請勿擾亂課堂,課后有理再說也不遲。不要對學生一味的“氣勢洶洶‘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能讓氣氛緩和盡量緩和,事后在進行教育。
2.不偏心。特別注意“先入為主”的心理,如果在處理問題時對學習好的偏心,那么你這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場公正,處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獎懲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績好的,對成績差的不要有偏見,即注意這種“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的心理。
3.冷處理。不急于處理,不急于發(fā)表意見,師生共同冷靜思考幾分鐘,以免影響課堂教學。讓學生心里有數,課后再進行處理,讓學生說出事情原由,分析厲害關系,分析自身優(yōu)缺點。不一定總讓教師來說明情況,講明道理,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在成長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逐漸成熟起來。
第三,針對本班情況具體分析,進行教育。我們班的課堂紀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說小話,有問題馬上就想討論,課堂上有一片嗡翁聲。二是看人行事,專挑性格溫和的老師的課堂說話。
針對第一種現象,我采用“抓住頭子,分個擊破”,并在班上做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講話。
針對第二種現象,我在班上做了“不做奴性人”的講話。即不看人行事,丟掉“奴隸”思想:不要因為哪位老師要求嚴格,我就遵守;哪位老師和顏悅色,我就不尊重人。這種看人行事,就是“奴性”,就是等著“地主的鞭子”落下來才去做,才去做好。
第四,做到條款細致化。比如,對于午休,自習課紀律我就明確提出“四個不字”:不說話,不討論問題,不隨便下位,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凡是違反了紀律的同學,至少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背“四個不字”。這樣,遵守課堂紀律就不再是一個空洞的要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名著,還是一些專業(yè)類書籍對我們教師的成長都有一定幫助。我們不妨把玩手機的時間拿來看書,過一段時間后,我們肯定會發(fā)現自己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