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讀書筆記2000字
小時候看電視劇《西游記》很多地方都沒看懂,現(xiàn)在看了原著的前幾回,補充一下認(rèn)識。
大鬧天宮是孫悟空不對
天廷對孫悟空很寬容。他在四海龍王那強(qiáng)要了金箍棒和披掛,在陰間天子十代冥王眼前強(qiáng)銷了死籍,已經(jīng)嚴(yán)重破壞了天廷的秩序。玉皇大帝卻要招安他,還封了官。孫悟空嫌官小,其實他一個妖猴封弼馬溫正合適。孫悟空反下界后,自封為“齊天大圣”,在人間這是大逆不道要殺無赦的,但是玉帝再次招安他,還真封他為“齊天大圣”。他又因王母娘娘沒請他,大鬧了蟠桃會。王母娘娘請的是各路神仙、觀音菩薩這個級別的人,當(dāng)然不會請他。他又反下界去,玉帝這才派天兵天將捉拿他。
孫悟空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就像一個嬰兒,開始什么都不會。去拜師時向一個樵夫問路,不管人家正在干什么就讓人家給他帶路,沒禮貌。學(xué)了本領(lǐng)就賣弄,不知天高地厚,后來自封“齊天大圣”,甚至想當(dāng)玉帝。知道龍王有寶貝就強(qiáng)要,到地府強(qiáng)銷死籍,到了南天門奇怪怎么把門的不讓他進(jìn),他不懂天廷的秩序。《西游記》的最后孫悟空成佛,所以整個《西游記》是孫悟空的一個成長歷程。
滿天神佛很不濟(jì)
道德方面。孫悟空的師父是菩提祖師,看到孫悟空學(xué)了本領(lǐng)賣弄后,告訴孫悟空不要賣弄,理由竟是怕別人看見了要學(xué),為了避禍就得教,不教怕被加害。菩提祖師是什么身份,這么不自信嗎?這么多算計嗎?后來唐僧也說過這樣的邏輯。也許作者所處的時代滿是這種鄉(xiāng)土智慧?然后菩提祖師告訴悟空不要說是他的徒弟,他怕悟空以后惹禍連累他,教個徒弟竟怕被徒弟連累!
再說孫悟空二次反下界去,玉帝派十萬天兵天將捉拿未果,又派二郎神去。二郎神和他六個兄弟將孫悟空圍困,這時,觀音菩薩說我用凈瓶楊柳打?qū)O悟空一下,助二郎神一功,這明明是觀音菩薩要和二郎神爭功。這和宋江要贏了,童貫去助戰(zhàn)是一樣的。她怎么不一開始就去捉拿孫悟空,而是推薦二郎神,二郎神要贏了,她又要幫一把。二郎神可是有言在先,輸贏都不用你們幫忙,我自己有兄弟。再者,觀音菩薩這樣的身份竟然用偷襲的手段,太不正大光明了。還有更不入流的,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搶起來了,說你那瓷瓶別打碎了,還是我用金鋼琢吧。這是什么理由,觀音菩薩的法寶是瓷的還能打碎?《西游記》崇佛抑道,取經(jīng)路上壞人往往是道士,所以這臟活讓太上老君干了。
能力方面。孫悟空在取經(jīng)路上,那么多妖怪能和他打個平手,或者把他打個大敗,而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及各路神仙,竟然打不過孫悟空。孫悟空從八卦爐中跳出,太上老君去抓一把,竟被孫悟空一捽,捽了個倒栽蔥。更別說什么龍王、陰間天子十王等等。
冠冕堂皇的,有頭有臉的,往往不行。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所謂名門正派,往往打不過邪教魔頭。
世界很大,個人很小
孫悟空能耐很大,但與整個天廷斗,他太渺小。最終他還是被二郎神抓住,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看起來滿天神佛大多數(shù)都很無能,但每人說一句話,每人使一點力就能把孫悟空滅了。天廷太大了,人太多了,總有厲害的,比如二郎神,比如如來。也許,看起來很無能的滿天神佛,是囿于已有的各種資本不愿意跟孫悟空這樣的小妖拼命而已,也許,人在系統(tǒng)中就會用系統(tǒng)做事,個人不會強(qiáng)出頭;打不過孫悟空的哪吒曾經(jīng)鬧海的時候也是很厲害的。我想最后孫悟空會學(xué)會與天廷和諧相處。
眼前就有個榜樣二郎神。二郎神曾經(jīng)也反過天廷的,斧劈桃山救母,最后也和天廷和解,雖然不聽宣但是聽調(diào)。能耐那么大,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抓不住的孫悟空,被他抓住了,但在幾位天王面前,他甘為一個小圣,非常謙虛,頗多世故。
再看一個細(xì)節(jié)。大鬧天宮時如來來收悟空,悟空說要奪玉皇大帝尊位,如來說:“玉帝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shù),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悟空才多少年數(shù),經(jīng)歷八十一難修成正果后也才多少劫。世界真的很大,個人真的很渺小。
唐僧為什么去取經(jīng)
唐僧取經(jīng)是如來一手策劃的。首先,取的那個經(jīng)就是如來造的。如來要勸人向善,所以造了三藏真經(jīng)。但是,如來嫌?xùn)|土眾生愚蠢,學(xué)不會,所以想去東土找一個人,讓他經(jīng)歷苦難,取走真經(jīng),然后傳至東土。如來讓觀音菩薩找這個取經(jīng)人,但去找的過程中就要把道路勘查好,弄清在哪收徒弟,在哪遇難,路線怎么走,也就是說,唐僧取經(jīng)的整個過程都是被規(guī)劃好的。唐僧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后,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渺小,會不會懷疑自己修成正果的含金量?觀音菩薩把道路勘查好后,找到唐僧和唐太宗,告訴他們西天有大乘三藏真經(jīng),要就來取。正趕上唐太宗尊佛,就派唐僧去取經(jīng)。所以唐僧是欽差,取經(jīng)是公派,所以到各國要倒換官文。而唐僧是佛子金蟬投胎轉(zhuǎn)世,他去正合適。
唐太宗愿出巨金買下袈紗和錫杖送與唐僧,派唐僧去取經(jīng)前與唐僧結(jié)拜為兄弟,臨行又送紫金缽盂、從人和馬匹,最后往唐僧的酒杯里彈入一撮土,說:“寧戀本鄉(xiāng)一捻土,莫愛他鄉(xiāng)萬兩金。”我想,唐僧的堅定應(yīng)該跟唐太宗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小時候看電視劇《西游記》,女兒國國王喊唐僧“御弟哥哥”,我想唐僧怎么成玉帝了?原來此“御弟”非彼“玉帝”。
唐太宗與唐僧結(jié)拜為兄弟,唐僧感謝不盡說:“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即死也不敢回國?!闭f了一個“死”字。《三國演義》里關(guān)羽接任荊州時對諸葛亮說“除死方休”,說了一個“死”字,最后走了麥城。而唐僧也說了一個“死”字,卻取經(jīng)成功。所以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