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
是他讓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如一把利劍,嘯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強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險之間,把國家領向安全地帶。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希望大家喜歡!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1
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我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鄧稼先。鄧稼先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是一個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縱的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
鄧稼先出生于1924年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后,在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這以后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wèi)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67年以后鄧稼先繼續(xù)他的工作,致死不懈,對國防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可以看出鄧稼先對自己工作極端負責,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張愛萍將軍曾經他為“兩彈元勛”,我覺得他是當之無愧的。鄧稼先的摯友楊振寧曾經也飽含深情的說過這樣一句話:“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鄧稼先慶幸“!從這些話又可以看出鄧稼先對自己人生無怨無悔,同時可以看出鄧稼先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的理想黨員。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1986年5月做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難道不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嗎?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永恒的追求。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2
隨著時間的流逝,前輩們的功勛事跡,記滿了歷史的一頁又一頁,祖國建設的光輝成就,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使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那么,什么是愛國呢?讓我們想想“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
在北平出身的鄧稼先,他13歲那年,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在國民黨血腥的統(tǒng)治中,路遙扔,水泱泱的六年流亡,血寫童年。祖國遭遇強虜,生靈涂炭,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從小就在鄧稼先單純的內心埋下了憤發(fā)有為,救國報國的種子。
1950年,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沖破帝國主義的重重阻撓,回到祖國,投身于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1958年,他受祖國重托,艱苦創(chuàng)業(yè),完成壯舉。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祖國增榮,為鄧稼先慶功,他后又領先突破氫彈技術難關,僅用了兩年八個月,使中國氫彈爆炸成功,時間如此之短,使全世界感到震驚,使祖國欣慰?!皟蓮棥痹獎祝麨樽鎳母粡?,鞠躬盡瘁,默默奉獻,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時刻,還寫好關于發(fā)展核武器的建議書上報中央。這是什么力量?這是何種情懷!是祖國的召喚,是一個愛國的赤子之心。
我們生活在條件優(yōu)越的社會里,又是跨進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讓我們總結前輩人的經驗,一起努力,開創(chuàng)新的世紀,把祖國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光耀燦爛,為祖國明天再添一份綠色。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3
題記: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zhàn)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藐視核訛詐,華夏創(chuàng)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
中國式尊嚴
鄧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后再北京任教。1948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而鄧稼先卻放棄了美國條件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毅然回國,投身于中國國防事業(yè)。
1958年8月,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鄧稼先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送等基礎物理的研究。在這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的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wèi)武器領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是鄧稼先對新中國作出的巨大貢獻;這是鄧稼先的生命追求和奮斗目標;這是鄧稼先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yè)的崇高情懷。
這是屬于中國式的尊嚴。
半個世紀的友誼
鄧稼先與楊振宇從小就有著深厚的友情。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有住隔壁。少年時代的鄧稼先和少年時代的楊振宇總是一起打墻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時,鄧稼先與楊振宇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后來,在西南聯(lián)大又是校友。解放前夕,鄧稼先與楊振宇又都赴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鄧稼先就與楊振寧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鄧稼先非常清楚的知道這是只要說一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帶來局的的損失,他頑強的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一發(fā)之際,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后,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鄧稼被立刻召回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干預下,基地里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自1979年以后,楊振寧多次回來訪問、講學,鄧稼先總少不了與他敘舊聊天。
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
無悔的選擇
“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边@是鄧稼先為雞自己所選擇的路而說的。
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他還會已走過的道路,他的方向是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因為他始終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能這樣估計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鄧稼先慶幸,我們更應該想鄧稼先學習!他將是我終生人生價值的楷模。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4
曾經的黑暗已經過去,光明的未來已清晰可見。中國終于富起來了,強起來了,而站在杠桿另一頭翹起中國的人群中,有著鄧稼先的身影。
前夜
漆黑的空中萬里無云,月光已悄然灑下,好似一匹匹素錦從天空垂掛。床頭已染上了幾分月色,想起政府交給自己的任務,鄧稼先不禁皺緊了眉頭,終于喚過自己的妻子,他說自己要轉單位了,之后不能常見面,但誰知這一別,卻幾乎是永遠。為了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鄧稼先踏上了這條不歸之路。
抉擇
作為這次任務從頭到尾的負責人,你已在無數(shù)證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有人說你簽字的時候手是沉穩(wěn)有力的,但也只有你知道,這一筆一劃都意味著什么。心中一遍遍的確認,才讓你用顫抖的手簽下了這莊重的誓言。在你肩上,有多少重擔,而在你背后,又有多少的目光。每一次抉擇,都幾乎是與死神的戰(zhàn)斗。
病危
實驗已經開始,但核彈卻遲遲沒有爆炸。你不顧一切地跑了進去,終于找到了核心,并用雙手捧起了它,但這也對你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核輻射威力巨大,你也因此染上了癌癥,但因為保密的原因,甚至沒有告訴自己的妻子。當共同工作的研究人員來時,你還一心想著祖國,你被背著走去了工作室。或許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你寫信給自己的摯友,告訴他們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中國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的!”
榮譽
報紙上印滿了你的光輝歷史,但家人們看到,想到的卻不是你獲得那樣多的榮譽,而是你的生死。他們,猜對了——你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你所深愛的世界。但你也從未離開,你留給世人的,是你的精神,你的信念,你的理想,你的所有默默奉獻的堅持,這些都將化為華夏兒女的精神養(yǎng)料。
從計劃到實驗,從核彈到氫彈,隱姓埋名,苦中作樂,歷盡艱辛,為國捐軀,這就是你無悔的生命軌跡。非名非權非錢財,是心是情是理想。
無悔年華六十載,忘卻功名為蒼生。中華民族的崛起,也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你這樣的人?!靶切侵?,可以燎原”,是你們心中的火焰,照亮了前方!
我也必將努力奮斗,無悔青春,待羽翼豐滿時也做一顆燎原之星,學著你們的樣子,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終身!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5
我們的命運總是和時代緊密相連;腳踏蒼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蹣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跡。
1924年6月25日,伴著一聲洪亮的啼哭,一個嬰兒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為清代著名的`篆刻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六世孫。望向窗外郁郁蔥蔥的田野,看著微風中起伏著的剛剛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親靈感突現(xiàn),說道:“古人說禾之秀實,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經秀穗結實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華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實和成熟,成為造福民眾的滄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p>
也許是受到書香之家的熏陶,鄧稼先從小就對書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幼年時代的鄧稼先就非常喜歡動腦筋,總是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他自小便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時也形成了勤學好問的可貴品質,然而在國難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鄧稼先目睹列強的欺凌、殘破的家園,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殘忍迫害,對他們滿懷痛恨。那時的鄧稼先已經朦朧的意識到要救我們的國家,必須要有知識有本領,因此他更加認真讀書,在讀書期間,鄧稼先便積極的參加愛國救亡運動,致力于維護祖國的尊嚴。他也終于明白,一個弱國會備受欺凌,是沒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發(fā)憤圖強,投身科學事業(yè),振興國家科技,保衛(wèi)國家安全,解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
抱著這樣的志向,16歲的鄧稼先離開了北京,開始了新的求學歷程。1941年秋,鄧稼先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在西南聯(lián)大,他讀遍了圖書館里每一本有價值的書籍,充分利用學校的優(yōu)勢資源,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鍛煉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他博覽群書,同時還利用課余時間背誦牛津英文字典,日積月累,他把基礎的學科知識掌握的相當牢固。
1948年10月,他進入普渡大學攻讀,功夫不負有心人,鄧稼先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驚人的勤奮,只用了一年零10個月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論文,并順利通過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1950年8月20日,剛滿26歲的他即從普渡大學畢業(yè),被人們戲稱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學位的鄧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國,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邊,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中去。他拒絕了美國的豐厚條件,沖破一切阻礙,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美國還不止一次地對中國進行核威脅。1958年,錢三強教授受黨中央委托,交給鄧稼先一個艱巨而保密的任務,生產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彈。這是鄧稼先多少年追尋的報國夢,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氐郊依?,他跟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逼拮訂枺骸罢{到哪?”鄧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顫動著擠出三個字:“不能說!”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隱姓埋名28年之久,沒有依靠任何外援,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勇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團碩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騰。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lián)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零8個月。
戈壁灘上,這張遮得嚴嚴實實的照片讓我們明白,您驚天動地的功績之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驚心動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彈空投試驗,天空沒有出現(xiàn)蘑菇云,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彈去哪里了?為什么沒有爆炸?”
“我們要馬上進入事故區(qū),必須要找到這枚彈頭!”
“不行!那樣太危險了!”
“核輻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們都不要爭了!我進去!”
“鄧院長!”
“你們進去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它是我設計的!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義無反顧地走進了試驗區(qū),找到了核彈的碎片,走出來后,您說的第一句話是——
“平安無事,平安無事!同志們,我們的試驗可以開始了!”
鄧院長,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這事我不去誰去,責任書上的簽字人是我??!剛站起來的中國可以沒有鄧稼先,但是不能沒有它!
但是,鄧稼先的身體已經被核輻射侵害了。他比誰都清楚自己的身體,因此,在工作上更加爭分奪秒。拖著病重的身體,學習、研究、試驗!
生命的最后時刻,鄧稼先仍心系祖國的核事業(yè),病榻之上,他叮囑于敏:“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p>
臨終前,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死而無憾!”
這是一代人的足跡,鐫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間,激勵著我們前進!前進!前進!
鄧稼先的英雄事跡簡短篇6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制成“兩彈一星”(前蘇聯(lián)8年、美國6年、法國4年、中國2年8個月)(原子彈、導彈和衛(wèi)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制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后,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睏钫駥幙春蠹拥昧鞒隽藴I水。正是由于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于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1956年,鄧稼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中央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原子彈。當鄧稼先得知自己將要參加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時,心潮起伏,興奮難眠,這是一項多么光榮而又神圣的職業(yè)!但同時他又感到任務艱巨,擔子十分沉重。
從此,鄧稼先懷著以最快速度把事業(yè)搞上去的決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任務中去;首先,他帶著一批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生,日夜挑磚拾瓦搞試驗場地建設,硬是在亂墳里碾出一條柏油路來,在松樹林旁蓋起原子彈教學模型廳;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鄧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彈理論的重任。為了當好原子彈設計先行工作的“龍頭”,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理論,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學研究。鄧稼先向大家推薦了一攬子的書籍和資料,他認為這些都是探索原子彈理論設計奧秘的向導。
由于都是外文書,并且只有一份,鄧稼先只好組織大家閱讀,一人念,大家譯,連夜印刷。
為了解開原子彈的科學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學家們決心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研制出我國的“爭氣彈”。那時,由于條件艱苦,同志們使用算盤進行極為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為了演算一個數(shù)據(jù),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又請物理學家從出發(fā)概念進行估計,確定正確,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為理論部負責人,鄧稼先跟班指導年輕人運算。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他都著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為了讓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輕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許娛樂,他總是抽空與年輕人玩十分鐘的木馬游戲。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見了他們在玩這種游戲,老教授又好氣又好笑,斥責說:“這是什么玩法,你還做兒戲呀。” 鄧稼先笑說:“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這是一種多么親密的同志關系啊!正是靠著這種關系,鄧稼先和同事們一起克服了一個個科學難關,使我國的“兩彈研制”以驚人速度發(fā)展。
一次地下核試驗,有一個機器出了故障。有人主張把機器拉上來查看,但這樣太危險。為了安全,在寒冷的戈壁攤上,他親自下井,解決問題后,,開慶祝會。他由于休息不好,只喝了一小杯酒,就倒下了。讓人量血壓,竟然為0。一直搶救了兩天兩夜,鄧稼先醒了,開口第一句話是:“研究報告出來沒有?”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癥不幸逝世,享年62歲。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被稱做“兩彈”元勛的這位我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比一千顆太陽還亮”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一團蘑菇云,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后,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lián)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名字鮮為人知,功績舉世矚目“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yè)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fā)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fā)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yōu)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一本書,題為《比一千顆太陽還亮》。
鄧稼先獻身的事業(yè),亮過一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制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jiān)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yè)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于北京。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挽歌——《懷念鄧稼先院長》:天府楊柳塞上煙,問君此去幾時還?……實驗場上驚雷動,江河源頭捷報傳。……不知鄧老今何在?忠魂長眠長江畔。
鄧稼先夫人采訪錄“我們所追求的是另一種東西”
拒絕采訪
1992年在拍攝楊振寧的電視傳記片時,為了表現(xiàn)楊振寧與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的親如兄弟的真摯情誼,記者決定采訪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
4月初,記者在京幾經周折才與剛出差回來的許鹿希通上了電話。十分激動地說明來意和希望采訪她的打算,想不到,她非常果斷地回答說,她不接受這個采訪。擔心她掛斷電話,記者加緊說明我們上海電視臺拍攝科學家傳記系列片的初衷和誠意,以及已獲得了楊振寧本人的認可等等。記者說了半小時,她始終只反復那句冰冷的回答:“我不懂你為什么要采訪我,我又不是搞原子彈的?!比绱耍浾咧缓谜f:“那明天我當面來說明吧!”可能是因為我一味的韌性堅持,最后她終于答應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