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
推薦文章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五篇
讀完一本《道德情操論》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兜赖虑椴僬摗纷x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1
在我還在大學時候就拜讀過亞當斯密的經(jīng)典著作《國富論》,后來知道這位經(jīng)濟學大師還有這樣一部關(guān)于“人”的著作,就帶著一種好奇的態(tài)度讀了這本書,看看以經(jīng)濟學家的眼光來分析人性會給我?guī)硎裁礃拥恼鸷场?/p>
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共修訂過六次。亞當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fā),討論了善惡、美丑、正義、責任等一系列概念,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fā)展的秘密。此書對于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jīng)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圣經(jīng)”,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在當前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社會地位變化不定、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企業(yè)改革改制成敗、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強權(quán)、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義、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后,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亞當斯密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觀察、思考寫成了《道德情操論》??梢哉f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兜赖虑椴僬摗废敫嬖V讀者——人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努力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種植在人的心靈里。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2
當我沒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對于亞當·斯密沒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歷史課和政治課的時候聽過他的著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這次借著倫理學這門課,我把《道德情操論》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亞當·斯密是經(jīng)濟學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guān)監(jiān)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亞當·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fā)生糗事,例如:亞當·斯密擔任海關(guān)專員時,有次因獨自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亞當·斯密在陌生環(huán)境發(fā)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而且亞當·斯密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注、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共分七部分,修訂過六次。在書中,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chǎn)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并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fā)展的基礎(chǔ),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不僅是亞當·斯密進行交替創(chuàng)作、修訂再版的兩部著作,而且是其整個寫作計劃和學術(shù)思想體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道德情操論》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在《國富論》中則寄希望于競爭機制;但對自利行為得動機的論述,在本質(zhì)上卻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室把“同情”作為判斷核心的,而其作為行為的動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我閱讀《道德情操論》的過程中,我對于他的“同情”感受就比較深。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亞當·斯密在首段便這樣描述到:人,不管被認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顯然還有一些原理,促使他關(guān)心他人的命運,使他人的幸福成為他的幸福必備的條件,盡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覺得快樂之外,他從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處。屬于這一類的原理,是憐憫或同情,是當我們看到他人的不幸,或當我們深刻懷想他人的不幸時,我們所感覺到的那種情緒。我們時常因為看到他人悲傷而自己也覺得悲傷,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根本不需要舉出任何實例予以證明。因為這種同情的感覺,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樣,絕非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覺得到,雖然他們的這種感覺也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為敏銳強烈。即使是最殘忍的惡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除了別人的悲傷可以激起我們的同情,亞當·斯密還指出:并非只有痛苦或悲傷的情況才會激發(fā)我們的同情感。不管主要當事人遭遇到什么樣的情況而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觀者,一想到當事人的情況,自會有一股類似的情緒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當悲劇或浪漫劇里讓我們著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脫離困境時,我們所感覺到的那股喜悅之情,和我們因為他們的苦難而感覺到的那股悲傷一樣的真誠;我們?yōu)樗麄儽瘧K的遭遇而興起的那種同情感,不見得比我們?yōu)樗麄兊男腋6d起的同情感更為真實。對那些在他們苦難時未離棄他們的忠實朋友,我們和他們一樣心懷感激;我們從心底里也和他們一樣怨恨那些背信乃至傷害、離棄或欺騙他們的叛徒。就人類心靈容許產(chǎn)生的每一種情感來說,旁觀者的情感,總是和旁觀者設(shè)身處地的想象中主要當事人應該會有的那種感受相像。
我覺得亞當·斯密的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在我們生活著的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要在這樣的社會中開辟一個和諧的天地,我們需要“同情”這種情感因子。為了親人和朋友的快樂而快樂,為了他們的悲傷而悲傷,做到換位思考,多體諒別人,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是充滿愛的。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3
該書的重要性是毋庸諱言的,亞當斯密先后六次修訂本書,直至其去世前仍抽出時間專門修訂,可見其對本書的重視,可以說,這本書是亞當斯密以一生經(jīng)驗對人生價值的總結(jié)。對這本書的翻譯目前的版本大多語言晦澀、難以理解,個人認為大可不必把它作為一部經(jīng)典文獻進行艱深的研讀,而應作為對一個睿智老人人生經(jīng)驗的了解,這樣可能看起來會輕松有趣一些。
本書并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jīng)典,是因為其所闡述的觀點能夠跨越時空,歷久而彌新,正如200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梢钥闯?,其闡述的觀點最終仍是“利己”,與其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國富論》相比,這種“利己”不再是以“經(jīng)濟人”假設(shè)為前提的,而是把“社會人”假設(shè)作為論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會人”更接近人的本質(zhì),從而使本書具有更普遍更根源性的意義。
亞當斯密認為:無疑,人都是利己的。經(jīng)濟人的利己體現(xiàn)在能夠以貨幣形式衡量的物的獲得上,而社會人利己的體現(xiàn)卻是自身需要的感覺的獲得,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概念,這種感覺即為“效用”,亦即對人而言,物的獲得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目的卻是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感覺。把人作為“社會人”,我們就可以理解很多“經(jīng)濟人”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人為何會自愿進行公益活動,富人為何熱衷捐款,盡管這些活動讓他們付出機會成本甚至是直接的經(jīng)濟損失,是因為他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獲得了某種他們需要的感覺,相對于賺錢而言,他們更需要這些感覺。
亞當斯密正是以社會人假設(shè)為前提,論述了人應當怎樣才能更好的“利己”,答案正是“利他”。因為在利他的過程中,你會獲得你所需要的感覺。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闡述的那樣,人的需求有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尊重、社會價值、自我實現(xiàn)。金錢可以滿足人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但買不來別人對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金錢可以買來價值連城的藝術(shù)品,但能否從中獲得藝術(shù)的感染從而讓你獲得高峰體驗,卻根基于你自身的修養(yǎng)。簡單的說,金錢買不來感覺。
《道德情操論》正是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獲得這些金錢所不能滿足感受,一方面是應當如何對待自己;另一方面是如何對待他人。亞當斯密給出的答案是:“出于掛念自己的福祉,我們會具有審慎的美德;出于掛念別人的福祉,我們會具備正義和仁慈的美德”。
《國富論》中,亞當斯密說“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xiàn)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xiàn)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xiàn)的還要好?!边@便是市場經(jīng)濟這只無形的手的來源?!兜赖虑椴僬摗分?,亞當斯密在闡述另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根源于人類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因個體的弱小而不得不團結(jié)起來共同生活,依靠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一步步形成我們目前所生活的社會,人類發(fā)展的歷程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里留下了無法磨滅的烙印,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無時無刻不與其他人發(fā)生著關(guān)系,不可能孤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本質(zhì)上,只有集體生存,個體才能生存,只有集體發(fā)展,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而在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了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總是推動著個體向有利于促進集體發(fā)展的方向前進,順從這只手,個體便能夠在集體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違背這只手,必將招致痛苦和毀滅,這只手便是道德。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4
不讀《國富論》不懂個人的致富之路、國家的富國裕民之道;但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更有價值,國家更公平正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是不可分離的,正如溫總所言:正確的經(jīng)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佚名
本科攻讀經(jīng)濟學,導師曾推薦我讀《國富論》,那個時候我知曉了自由經(jīng)濟學之神——亞當·斯密,而這本被奉為“經(jīng)濟學圣經(jīng)”的巨著卻讓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條條裸的利己主義利益觀固然有其道理,但我總覺得少了一點點道德與情感的氣息。
讀碩士的時候在人大學行政管理,剛剛涉及到行政倫理學,正好溫總來人大的時候曾向我校學生問及是否讀過《道德情操論》,好奇心驅(qū)使我接觸到亞當·斯密的這本巨著。靜心潛讀,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簡單和復雜、善良與丑惡、真誠和虛偽……。這時,我才意識到只讀大師的《國富論》會曲解大師的本意、誤讀大師的思想。
《國富論》說的是經(jīng)濟人,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道德人。它從道德的高度,闡述了以同情說為基礎(chǔ)的道德評價論和德性論,其中包含道德準則與道德評價的共同標準以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強調(diào)。亞當·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關(guān)心他人,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事情的牽掛,即是同情。其實,亞當·斯密是說,同情(利他)與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當整個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為行為的準則時,社會才會和諧、安定與進步。通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為基礎(chǔ)的市場機制一定要用以利他為基礎(chǔ)的道德情感來協(xié)調(diào),人們之間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過人的這兩種天性來達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我們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yè)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和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此我們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這樣的情感和道德氛圍中,我們該如何自處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在我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幾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們也無法抑制淚水。災難面前,我們久違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無需任何動員,人們就放棄狹隘的私利,自發(fā)組織起來幫助災區(qū)。正是因為這種仁愛、仁慈、天倫之情、友情、尊敬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傾向的倫理美德使得社會團結(jié)起來而不是一盤散沙,而這種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華美的修辭,它只是能夠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這種同情的想象力不從人們內(nèi)心深處消失,人類社會就永遠存有希望。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韻味不乏與其相似。正應了那句話: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東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吨芏Y》曰:“德行,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儒家所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克己復禮”、“一日三省”,正是從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開始。他們基于內(nèi)心的探索,終生將其積極的付諸于實踐。因此,飽讀經(jīng)書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為政,施德于民。
的確,讀書是對心靈的蕩滌,它決定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位,也決定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書施政”,號召“官員讀書”,建立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其實與其讓他們從經(jīng)濟政治法律等書籍讀起,還不如從中國的傳統(tǒng)的《論語》、《道德經(jīng)》或者外國的《道德情操論》開始讀起,如涓涓細流般的溫馨雋語一定會洗滌我們被俗務纏身的心靈,使我們忘卻了身邊的煩惱,使得我們在和歷史偉人穿越時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素質(zhì)的提升,才能有社會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才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再次騰飛。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5
讀完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身處千急劇變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yè)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后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
他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jīng)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guān)重要。
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卻很少有人讀過。他在這本書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我們來說,第一是發(fā)展。第二是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
這本書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
首先,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gòu)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談到對優(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nèi)心情感同它意欲產(chǎn)生的或往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來研究——優(yōu)點(受賞)與缺點(受罰)。第三卷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chǔ),兼論責任感。第四卷: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習慣和風氣對有關(guān)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有關(guān)美德的品質(zhì)—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zhì)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chǎn)生的影響(第7頁)。第七卷:論道德哲學體系。
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guī)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們行業(yè)一樣處處都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公司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fā),讓我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顧客(顧客即是上帝)、去生活。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悟相關(guān)文章:
★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