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
推薦文章
最新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五篇
電影《我們的十年》立足于現(xiàn)實,從多個角度展現(xiàn)出真實青春,那么,我們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1
還是那樣的電影,一開始我還是沒有很好的理解導(dǎo)演的,那個叫做賈樟柯的曾經(jīng)的地下導(dǎo)演的心思。印象中的賈樟柯是十分寫實的,而這一次他卻是很寫意的。
這部為了《南方都市版》十年紀(jì)念而拍攝的片子在晃蕩中透漏出單眼對于未來的看法。影片中的黃色木質(zhì)火車永遠(yuǎn)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它里面的乘客,還有沒有拍攝出來的屬于乘客們自己背后的故事。趙濤飾演的不斷地與田園飾演的女孩在火車上相見,她在這輛火車上靜靜地搭乘著,她的伴侶越來越多,男友、丈夫、孩子,而孤獨(dú)的田園則是不斷的變化著她記錄生活的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田園就是一個記錄者,而趙濤則是一個老老實實的體驗者,最后他們終于開始說話,她們最后都只是一個人“你怎么是一個人”“你怎么還是一個人”這件簡簡單單的話語中用承載的多少的故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生活是需要記錄的,也是需要體驗的,但更是應(yīng)該一個人好好的去過的。
奔馳的火車代表著時間,時間會就這么過去,我們學(xué)會生活與品位生活。女人的交集代表著生活的本質(zhì)。
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2
一部賈樟柯較為寫意抽象的作品,全片八分鐘,只有兩句對白:
“你怎么一個人?”
“你怎么老是一個人?”
開始,我沒太看明白,快結(jié)尾的時候才覺出點意思,于是看了第二遍。我其實挺喜歡這種抽象細(xì)節(jié)堆砌的電影,先是平淡無奇地寫實,然后點睛之筆落在主題,應(yīng)和得聰明又含蓄,很有回味。
如果沒有主題,它不過是一部簡單又叫人看不懂的文藝電影,一路往前的火車,一成不變的舊黃車廂和在時間里穿梭變化的人,季節(jié)交替,漏進(jìn)車廂里的陽光,昏暗城市里飛快向后退去的縱橫的鐵道。
可有了命題,就不一樣了。在個人的理解和視角里,事物不再單單只是事物,它會帶著特殊意義,人總是有情結(jié)的,好像鋼琴之于我,大紅燈籠秧歌大鼓之于張藝謀。對賈樟柯,火車是他的情節(jié),小空間里融下的人和事,似乎很近,似乎很遠(yuǎn);它和時間一起載人搖搖晃晃向前,悄然無息。有些,順著世俗成長了,有些,孑然不變,只用手中的工具靜靜記錄。《我們的十年》。
賈樟柯很會思考。叫人讀到了好,卻說不出來。十年,給我寫,肯定填得滿滿顧此失彼,其實很多記憶是空蕩的,忘了消化沉淀。
結(jié)尾是延伸到盡頭的鐵軌,街景像記憶般后退。
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3
很喜歡這部短片,片子高度的象征手法對于表意已經(jīng)足夠了,可能賈樟柯對媒體行業(yè)不太了解,所以模糊掉了具體的時間提示,只選擇了 SARS一例(或者說SARS也只是一個象征,象征著媒介的寒冬?SARS發(fā)生在2003年,這又不禁讓我想到,2003年的南都案?這樣想想實在是太可怕了,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然而具體信息的模糊顯然導(dǎo)致了影片的歷史沉重感不夠,所以賈樟柯選擇走寫意的路線。在這里簡單地認(rèn)為田園是南都的象征,趙濤是公民的象征。影片中暗示情緒的主要是光線和色調(diào),季節(jié)(曾經(jīng)有一個場景是夏季,大概是說南都在影片第一場中國的悲慘生活中誕生了,于是中國進(jìn)入了希望的夏天),片尾寒冬中的紅棉衣有很強(qiáng)的追捧公民地位的暗示,讓片尾肅殺的冬天中帶來了一點希望。
因此全篇主要是將南都(田園)堅持不懈,始終不變地做公民的觀察者(開始是畫家,后來觀察技術(shù)提高了,變成了攝影家,但地位從來不變),一直守護(hù)在公民(趙濤)的身旁,讓她過上正常的日子。而公民才是真正的主人(趙濤隱藏在大多數(shù)人中,但是她衣服的顏色又暗示她的力量)。這么說起來有點過于牽強(qiáng),但是單從記錄一個時代和宣傳南方系宗旨的目的來說,已經(jīng)足夠合理了。
值得深思的最后一段。南都對公民說:”你怎么是一個人?“公民對南都說:”你怎么總是一個人?”接著南都和公民依偎在一起,用爪機(jī)(是南都的哦)拍了一張照片。從畫畫到用專業(yè)相機(jī)拍照到人人都有的爪機(jī)拍照,大眾輿論時代終于來臨。寒冬里夾雜著希望和悲傷。這樣想想,此片是賈樟柯的用心之作,也是他一貫的態(tài)度:記錄這個時代。
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4
電影,通常是藝術(shù)的代言詞。并不僅僅是大眾所需要的一種娛樂工具。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結(jié)束后,觀影者或感動,或捧腹大笑,或靜默深思,這便是電影的魔力。它是現(xiàn)代科技和藝術(shù)的綜合體,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xué)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重藝術(shù)層次。在現(xiàn)代生活中,多元文化速食化的節(jié)奏里,一部好的影片就是一場饕餮盛宴,可以引起大眾的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寄托。這里,我想就著近日上映在中國大陸的影片《我們的十年》重溫自己的青春時光。
“曾經(jīng)的我們,或許留下許多遺憾,可我想這就是青春?!?/p>
十年,不短不長。但每個人的生命中沒有幾個十年可以供我們揮霍。十年時間,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了一個人,更別說我們口口聲聲所吶喊著的十年青春,仿佛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夢想都可以實現(xiàn)。青蛙都會變成王子,灰姑娘都會等到自己的南瓜馬車?!段覀兊氖辍范ㄎ皇且徊壳啻盒@愛情片,整部影片以湖南大學(xué)為背景展開故事情節(jié),引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長沙的每一處風(fēng)景。干凈的校園,綠草如茵,樹木青翠,一如我們的青蔥歲月,不禁讓人感念生命中那寶貴且難忘的青春。四年大學(xué),是青春與活力綻放的地點,是成長和成才的殿堂。這里滋長著荷爾蒙,催生著稚嫩的情感,是友情和愛情肆意瘋長的溫床。一輩子的朋友,一生的戀人,我們總是不經(jīng)意間就許下了山盟海誓。真摯的友誼,永恒的愛情,具有莫大的魔力,縈繞著我們整個的青春時代。
年輕的生命在這里飛揚(yáng),青春的光輝在這里閃亮。一如影片中三個女孩的友誼,我們都曾手牽手,摟著彼此的肩膀,走在校園里的林蔭大道上,忘情地唱響Auld Lang Syne,以此致敬我們兵荒馬亂的青春。有時,我們對偶然邂逅的某一張干凈清爽的臉怦然心動,對某一個純真的微笑默許芳心、。我們躺在草坪上,嗅著綠草的清香,享受時光的美好,也會在圖書館里捧著書本啃到月亮爬上夜空,頭頂著滿天繁星,享受那一時的靜謐。十年,即是一生。在該影片講述著不同的角色,訴說的確實同樣的青春故事。同樣的意氣風(fēng)發(fā),同樣的兵荒馬亂,同樣的離愁別緒,主題不老,但劇情并未能免俗。
我們單純,熱情,總相信自己就是那個可以改變世界格局的人,做著超凡脫俗的夢想??恐磺粺崆?,我們努力上進(jìn),將自己推向一個又一個更高的臺階。結(jié)交著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朋友,談?wù)撝厍蚋鱾€角落的美麗景色,滿懷期待,希望有一天可以踏遍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認(rèn)識不同膚色的人,嘗遍各地美食。影片中主人公“張靜依”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的樣子,樂觀、熱情、堅強(qiáng)、仗義、時刻為他人著想。我們拼盡力氣,只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安好,卻也會遇到不友善的人,他們妒忌,嘲笑我們,試圖將我們打敗。年少輕狂的我們似乎擁有無盡的勇氣,不拋棄,不放棄是我們的寫照。我們羨慕著校園女神的美貌,嘆息自己沒有絕世容顏;我們崇拜著實習(xí)單位上司的英明神勇,感嘆自己的夢想離實現(xiàn)遙遙無期。我們曾想過要只身一人闖蕩江湖,最后卻只是腳踏實地做著自己本職。每個人都想成為杜浩一樣的人。影片中展現(xiàn)那種成功似乎那么容易,只要付出就能成功。付出就會有收獲,但收獲了并一定會成功。當(dāng)理想照亮不了現(xiàn)實,我們需要告訴自己,野心不能破滅,夢想不能放棄,堅持,就是我們的信念。
影片中女強(qiáng)人說,“你為什么永遠(yuǎn)給自己退路和備選答案呢?你覺得十年后會是什么樣子呢?”我想,青春在否,并不重要。只要你相信,青春永不老。我不給自己退路,一旦選擇就絕不回頭;不給自己備選答案,一旦決定,就全力以赴。
這部影片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它打開了觀影者的青春回憶錄,似乎少了較為深刻的主題,我們看到了慌亂的青春,卻沒有好好的為整個青春收場。二十幾歲的十年青春,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最光華四射的年紀(jì)。我們懷著同一個成功的夢,在學(xué)校和社會之間畫著雷同的軌跡,慢慢成長,感悟著成功的艱辛和不易。畢業(yè),拼搏,我們用十年去交換我們的夢想。不瘋狂,不成魔。這部影片結(jié)束時,閃過的剪影,就如我們青春的回放,時光匆匆,留下了美好和感動。十年青春,留下足夠品味一生的情懷。
電影我們的十年觀后感5
車上的趙濤和田園,分別代表兩種生活狀態(tài),趙濤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進(jìn)入社會。而田原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可以說讓我的父母來看,田原的生活根本不靠譜,這么大了還沒有找個正經(jīng)對象,不僅沒有對象,每次都玩那些個浪費(fèi)錢的小玩意,從開始的鉛筆素描,到后來的古董蘇制相機(jī),再到后面的寶麗來,靠這些東西能多掙錢么,能養(yǎng)活自己么?
我相信電影中趙濤飾演的角色在開始的時候也是這么看的,趙濤在每次和田原的接觸中,其實都是有留意到田原的(從最后的,你怎么還是一個人可以看出),但是除去影片的末尾和田原有過一句對話,其他時候這兩個角色之間僅僅有眼神交流。
這是否說明了主流社會對于 少數(shù)游弋在社會邊緣 拒絕融入社會人員的一種排斥?
影片的末尾,兩人都帶著大口罩,而火車上也一改往日擁擠的局面,兩人是僅有的乘客,相信是正值sars流行的那段時間。sars的流行,增加了人與人直間的平均距離,將人從社會中一定程度的剝離出來,使原來在社會中的人,有機(jī)會體驗一下作為個人的生活。兩人都奇怪對方怎么是一個,不同的是,田原奇怪的是對方怎么會離開自己生活的圈子,而趙濤則對田原長時間決絕進(jìn)入社會不解。雙方相視而笑,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又像是覺得自己永遠(yuǎn)不可能理解對方。
十年之前,田原和趙濤都是一個人,現(xiàn)在,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