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500字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1
趙太爺因夫人及媳婦想買阿q的漂亮衣服,請他過去并破例點燈,前后態(tài)度反差很大。當革命黨進城之后,趙太爺十分害怕,看到阿q竟然低聲下氣起來,而對此,“給點陽光就燦爛”的阿q當然十分得意。
阿q有點可愛。他喜歡自言自語,自我安慰。當他與王胡打架被罵是“天下第一賤人”時,他咕噥道:“天下第一?狀元才是天下第一,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竟然爬起來開心地走了,引人不由地發(fā)笑。而小尼姑罵他是“斷子絕孫的阿q”,使他萌生了“應(yīng)當有個女人”的念頭,可因表達太過直接,嚇到了吳媽,自我有個女人的想法也泡湯了。于是認為吳媽也沒什么好的,腳大,假正經(jīng),以此來安慰自我。
阿q是個短工,割稻子被夸獎能干了他會更加賣力地干活,傻得可愛。去趙太爺家舂米,吃過飯也急著做工,不會偷偷懶,吳媽說他是“天下第一的蠢貨”,實則是在夸獎他吧。這不能不說明他其實是有完美善良的一面的。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2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為中篇小說,并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余時光就能夠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惡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樣能夠這樣貌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明白魯迅先生是懷著怎樣一種悲痛的情緒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tài)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莊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祠住著,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干什么都行。因為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務(wù)必忍受著有錢人的欺負和村里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那里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挨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我,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xiàn)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我的力量。之后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為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于是對此深惡痛絕,但之后發(fā)現(xiàn)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shù)姆?,他以為革命后就能要什么有什么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里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于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我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guān)于阿Q的情節(jié)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對象。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quán)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杠打他,不僅僅這樣,之后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制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tǒng)并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先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為“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并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我成為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胡平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guī)瓦^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莊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xí)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xué)堂、還去了東洋,于是把辮子剪了,穿著西裝,自以為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后發(fā)現(xiàn)沒有辮子不利于自我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莊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jīng)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為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jié)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丑主角,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fā)惡心。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3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jīng)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nóng)民式的質(zhì)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jié)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吹竭@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guān)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nóng)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边€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jié)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tài)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xiàn)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4
“精神勝利法”至使他茍且地活了一生,專門受人欺壓,而自我卻不會反抗,也沒有本事反抗。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是專門給別人調(diào)侃的一個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為他是不會懂得一種外在與內(nèi)在都勝利的感覺,他只明白自我在精神上的勝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為僅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齊鬧“革命”,可是他在土谷祠的“革命”就等同于土匪強搶他人財物,這也正因為他獨特的一套心理醫(yī)療法所致的思想:極端地認為真正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其實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違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僅僅只是錢,還有感情方面!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5
一個悲劇的人物,的悲劇是他自始自終都不知道社會發(fā)生了什么,周圍的人是什么樣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魯迅先生描寫的是一個流浪農(nóng)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或者更加普遍。無知無賴的人格特質(zhì),以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辱罵別人當成是快樂的,把取樂別人引起哄笑當成是驕傲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人嘲笑人,人貶低人,人取樂人的社會,由此寫出人性。只是他們或許也是善良的,無知造就了單純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卻也無法意氣奮發(fā)的唱出幾句戲詞來。
書中搜集的其他幾部短片,總體上皆描寫了底層農(nóng)民不同表達方式的無知和一些底層知識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會的悲涼。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兩個曾經(jīng)同窗的知識分子在陰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來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貧窮,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過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歷程,都在這個悲涼社會中慢慢隱去,只剩下一團昏暗,讓人窒息到想要《吶喊》。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6
剛剛讀過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寫的一段《阿Q正傳》。
文章的主要資料就是說阿Q這個人,欺軟怕硬,每每遇到比自我強的人,就會十分不服氣。遇到不如自我的人,就會欺負他。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描述的是阿Q,可是這篇文也體現(xiàn)了當年社會產(chǎn)生墮落的中國人,阿Q這個主人公主要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墮落,體現(xiàn)了當時中國人的庸俗??墒牵谶@段文章里,最深刻的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界帶給自我的壓力與挫折,他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倆逃避現(xiàn)實,用這種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我。
阿q,這一個人,代表了當年整個中國的形象,同時魯迅先生也生動的表達了阿Q這個人的特點。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7
魯迅的小說數(shù)量不多,但質(zhì)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xué)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xué)也是罕見的?!栋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的一篇,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寫于1921年,最初分章發(fā)表于《晨報副鐫》,后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tài)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出發(fā),以農(nóng)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chǔ),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于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shè)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后的江南農(nóng)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nóng)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q正傳優(yōu)秀讀后感5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