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讀后感800字
上帝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最后眉一皺頭一點,來不及說再見,你遠離我一光年。原來,愛你只是一朵花開的時間,分別卻是一場輪回的時間。命運是一枚棋子,一步錯,終會滿盤皆輸。而我們無法預(yù)知流年,一任現(xiàn)實的種種把愛情肢解得面目全非。一起來看看張愛玲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張愛玲讀后感1
出身于沒落貴族的張愛玲,以它獨特的社會閱歷和心理感受,描寫著那個沒落階級的遺老遺少。她清醒的意識到那個階級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并對它進行了無情的剖析。《金鎖記》是她前期的成功之作,也是40年代影響較大的一部中篇小說。
《金鎖記》寫于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chuàng)作的年代并無任何前衛(wèi)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fù)曾經(jīng)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tài)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作者將現(xiàn)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著人物變態(tài)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chǎn)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效果。《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鑒了民族舊小說的經(jīng)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xiàn)她所要表現(xiàn)的華洋雜處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論張愛鈴的小說》中也指出:“愛情在一個人身上得不到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償”。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虜,代情欲做了劊子手”。曹七巧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就變態(tài)地去毀兒女的幸福。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啟示,可啟示對這個家有什么用呢?家本來是心靈的港灣,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沒有一絲的溫暖的氣息,不僅是給不了最親近的人心靈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張恐怖的大黑網(wǎng),使在這個家里的人窒息,每一個家人都是她宣泄這么多年來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對象。
轉(zhuǎn)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沒的又何止是一個曹七巧,雖已成過去,可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曹七巧的影子,也許只是我們不再是以被黃金鎖住,用金鎖劈人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罷了。
張愛玲讀后感2
《半生緣》是典型的張愛玲式的小說:基調(diào)是建立于對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對日常細節(jié)的不厭其煩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題目都被濃縮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歡,其間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蘊。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載著大喜大悲的感情。驀然回首,20年間所有的愛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經(jīng)愛過的人都只是站在記憶里遠遠地望著你。20年前是如此的相愛,都已是逝去的云煙,所有的曲折遺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鮮花,變得不再真實了。生命,一點點磨蝕;靈魂,一天天萎縮?!耙磺袑τ谌松幕\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
能將男女之間的“愛”還原的如此透徹明白,恐怕也只有張愛玲了。
外柔內(nèi)剛的曼楨,優(yōu)雅含蓄的世鈞,滄桑、自私卻又凄涼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貓的”的祝鴻才。不論曼楨的遭遇究竟是誰造成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人物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更沒有“愛”——或者說,曾經(jīng)有過但終又逝去。
人的本質(zhì)始終是自私的,這也許是張愛玲的觀點。因為一個個人物總是那么寒冷、荒涼。一顆一顆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單的......
當(dāng)我合上《半生緣》最后的那一頁,久久地陷入憂郁,綿長而不絕,銘心而無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籠罩著作品的揮之不去的霧靄,也是重重劃過作家心靈的刀鋒。
荒涼劃過心靈時是痛苦,變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張愛玲讀后感3
這兩天花了點時間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讓我對愛情的認識更深一步?!秲A城之戀》里面描述了流蘇和范柳原的一段愛情故事,雖然故事不長,但話里往往有話。
不難發(fā)現(xiàn),在范柳原在三次打電話給流蘇后,流蘇已經(jīng)愛上了范柳原。流蘇也知道范柳原的愛是精神愛戀,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個有承擔(dān)的人。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通過一些手段遞進的。比如說話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這些額外的因素來組建?雖然我認為不需要,并且覺得這是虛華。而似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手段成了必須品。
最后,他們認定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在戰(zhàn)火之后。他們在戰(zhàn)火之后把對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沒有戰(zhàn)火的發(fā)生,那么這段感情是否有變淡的可能性。如果變淡的,他們的軌跡就發(fā)會有很大的不同。用事情來證明一段感情,是一個說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蘇是的——我這么認為。要知道一個人的有沒有肩負,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說一些事情?也許在我的意識里,太多童話或者片面。我認為最直白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證明,因為感情不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學(xué)科。
我讀完了《傾城之戀》。“傳奇里的愛情大抵如此”是否總結(jié)了整文?人們之間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終也不過回歸到最簡單的感情。現(xiàn)實生活中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傾國傾城的情況,感情依然存在。還是那句話:絢麗歸于平淡。
張愛玲讀后感4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獲什么,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么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jié),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F(xiàn)在也只是粗略地談?wù)劯惺?,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jié)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艷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艷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愿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dāng)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里,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著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里滿滿地盡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chǎn)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郁郁而終,雖然越到后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后卻成了凄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仿佛結(jié)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jié)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jīng)歷,解開了心結(jié),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著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著出去以后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著,訴說了,卻仿佛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jié)局,的確摻著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著苦盡后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卻住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里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jīng)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guī)啄旯饩?.....
張愛玲讀后感5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為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敘事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兩性隱秘心理的基本意蘊,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說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nèi)部,這也就標志著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fā)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為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為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為“籠絡(luò)”她,就將她扶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quán)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zé)o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著她的情欲自由,這為她以后扭曲病態(tài)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著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fā)乎于情,止乎于禮”而已??梢哉f,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注定成為這場家族內(nèi)部利益集團之間爭斗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溫情的人際關(guān)系,妯娌之間的明爭暗斗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quán)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nèi)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zhì)。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yōu)樗鼈兝孀杂X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說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十年以后,隨著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yīng)得的一份家產(chǎn),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戶。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zhì)利益的補償,但卻并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欲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xiàn)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蕩之余發(fā)現(xiàn)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shè)好的騙局,當(dāng)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后,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欲望。面對自己曾經(jīng)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jīng),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欲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zhì)利益來極力填補情欲的失落和虧空。現(xiàn)實在她的眼里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xiàn)實的一切可靠歸結(jié)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為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著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說,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xiàn)實必然的結(jié)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欲長期受到壓制,始終游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為“局中人”,實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借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zhì)財產(chǎn),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xiàn)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態(tài)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著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jié),在財欲和情欲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為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床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并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為可以說是她自身扭曲病態(tài)人性在作祟。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無法獲得自己情欲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欲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著深深的“自卑情結(jié)”,為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shè)好的命運祭臺。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欲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為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說的結(jié)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jié),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xù)續(xù)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jīng)完結(jié),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xù)上演,這種悲劇的輪回性和重疊性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為我們留下更多充斥著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jié)局。誠如張愛玲所說:“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边@種“蒼涼的手勢”充斥著悲劇的重疊性和輪回性,也充斥著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v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xiàn)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于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為自己最后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說:“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里微不足道的渣滓?!爆F(xiàn)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dǎo)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張愛玲讀后感8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