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電影觀后感1000字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1000字
電影《錢學森》真實還原了錢學森在美國生活、加州理工學院實驗室工作的場景,相信大家看完都會有所感觸。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錢學森》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1
在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時,期間充滿了各種感動與鼓舞,令人心潮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的偉人偉事肅然起敬。錢學森身上有著豐厚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jié),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無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給我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他的愛國情懷。影片中有許多的經典語錄讓人記憶深刻:
他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p>
他說:“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他說:“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疑和爭論!”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shù)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于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jiān)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jiān)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于在一系列斗爭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終于如愿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里無劍和手里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征,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臺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shù)據(jù),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yǎng),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xié)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chuàng)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征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shù)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yè)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yōu)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yōu)越的待遇,并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貒螅L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他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兩彈一星”的成就是他杰出才華的寫照。然而,在有人讓他寫傳記,記下輝煌的一生時,他卻拒絕了,他笑著說:“傳記寫的是過去的事,我不愿考慮過去,只想掌握未來。只要大家認為我曾為中華做過一點事,那便是對我的最高獎賞了!”
他的一生貢獻巨大,卻拒絕了寫傳奇、名留千古的機會,淡泊名利……是黨員、干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2
在現(xiàn)有的審查體制下,建國后歷史事件能夠在影視作品中得到正視并從容展現(xiàn)的不多,兩彈研發(fā)算一個,因為此事更多地關乎國家利益而不是政黨利益,而且當事人所受的非常時期的政治沖擊也比較小,所以這一段歷史得以再三演繹。與全景展現(xiàn)中國原子彈試制過程的《橫空出世》不同,《錢學森》是以兩彈元勛的生活工作履歷為敘事線索的,從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更專注于人物命運的刻畫。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錢學森》98分鐘的時長顯得有些倉促,從成片效果上看,這更像是一個人物履歷表,而觸及靈魂深處的思想?yún)R報方面略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點流水賬的感覺。影片中原子彈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場景就到了1980年,錢學森在自己簡陋的辦公室迎來了換防的戰(zhàn)士,當他和戰(zhàn)士們說他自己也算是個老兵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當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老兵和同僚們在浩劫過后幸存下來的能有多少?他們又在哪里?他們的遭遇對錢本人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其實這些東西才應該是這部電影在情感上發(fā)力的地方,但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敘事邊際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攝時,錢學森的夫人蔣英還健在,后人門生也一大堆,他們對影片選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響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創(chuàng)作者有心拍一部《美麗心靈》那樣能深入到科學家內心深處,觸摸到他的惶恐和焦慮的人文傳記片,也是有心無力的,這和陳凱歌拍《梅蘭芳》所受到的束縛是一樣的。所以《錢學森》最終拍成這個樣子我覺得創(chuàng)作者已經盡力了,只是如果再商業(yè)一點會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錢學森歷盡艱難歸國的段落,在戲劇性和傳奇性上應該有更高的追求的。盡管如此,《錢學森》也是在我看過的主旋律人物傳記片中人物處理比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選取無論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為,而且人物至少說“人話”,有些臺詞也很經琢磨,如錢學森在勸服好友投身原子彈研究時所說的“手里有劍和有劍不用是兩碼事”。
陳坤在外形上其實和錢學森還是距離蠻大的,特別是跟老年錢學森的扮演者許還山比起來。但是陳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傳主的優(yōu)雅而執(zhí)著的氣質,也可以說是陳坤個人在表演上的一個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聶榮臻、吳樾扮演的張工農等人物也十分生動,讓影片整體的凝重基調之下仍不失輕松詼諧,張建亞選擇張鐵林而不是唐國強扮演毛澤東,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臉譜化的偽崇高感。
如果拋開人物所處的政治和歷史背景,《錢學森》更像了塑造了一個靠個人學識達到事業(yè)頂峰的勵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個新興政權,而在于將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從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嚨。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紀錄片資料,在錢學森追悼會上蔣英對丈夫的戀戀不舍,讓人感受到了歲月積淀下來的永久眷戀。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3
信仰是什么?是每一個人萬萬不可缺少的東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個人心中永不可磨滅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的無聲的美麗。
錢學森——兩彈元勛,1949年就開始定居在美國,那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無可比擬和難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寬敞巨大的花園,一幢華麗精致的洋房,體面豪華的跑車,湛藍如碧的游泳池,待遇優(yōu)厚的薪水,美國政府想盡了一切辦法阻止錢學森回國,但錢學森心中只有祖國,有著要為國家奉獻的不可毀滅的信仰,這是影片《錢學森》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思考!
可現(xiàn)在人的信仰在哪里呢?
過去的信仰——堅貞,現(xiàn)在的信仰——毀滅。過去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純真樸實。不必說見義勇為好少年賴寧、黨的好干部焦裕祿、雷鋒式的好戰(zhàn)士王杰,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見證了信仰的崇高!也不必說《今天我休息》中助人為樂的好警察馬天民,愛崗敬業(yè)的首都售票員,勤勞善良的人們留下一個個美名,單單就是一個雷鋒就為人們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數(shù)不清的好事。見證了信仰就是關愛他人,服務社會??涩F(xiàn)在呢?人們普遍心中只有自己,只有私心,只有利益!
過去的信仰——溫暖的陽光,現(xiàn)在的信仰——有毒的空氣。曾經人們心中崇高的信仰哪里去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淡化了人們的勤勞樸實,另一面的邪惡天性慢慢不加顯示的顯露出來。信仰在哪里?人們不由得慨嘆!從小至大信任危機無處不在,兒童的奶粉有三聚氰胺,人們食用的蔬菜都是用化肥農藥催生而成,注水雞鴨,假牛肉鴨血,有毒的豬肉,剛剛建好的房子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豆腐渣工程,城市上空空氣污濁,樹木變成一個個樹樁孤獨的矗立著,黑心醫(yī)生坑病人,沒素質的老師將祖國的花朵變作生財有道的玩偶,保健品的鉛超標達幾百倍,貪污腐化成風!
我想問:“像錢學森那樣崇高的信仰何在?”
過去的信仰——花兒一樣美好,現(xiàn)在的信仰——搖頭丸里的苦悶空虛。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小女孩將花盆中的白沙用勺子舀入芭比娃娃面前的小碟子中,開心地笑著,然后幾個大字——食品安全不是游戲。然后是兩個小男孩堆著積木,一不小心沒有堆好,高高的積木瞬間倒坍了,然后幾個大字——工程安全也不是游戲。最后是一些小孩玩者遙控汽車,按錯了按鈕,汽車側著躺在了地上,然后又是幾個大字——交通安全更不是游戲。以往的社會很少會有這樣的事情?人民安分,心中信仰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現(xiàn)在呢?物欲橫流,利欲熏心,信仰被貪欲打敗了取而代之的是算計別人的心計,貪財?shù)耐耄藗冃闹性缫咽チ四欠荽緲愕男叛?,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恐怕這些層出不窮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吧?
信仰,那破滅的美麗,會不會像鳳凰涅槃一樣獲得重生?還是會像繁花凋謝永遠消失呢?還記得同樣的一部影片《白守禮》至今沒有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因為它很難保證票房價值……
我想說:“回歸吧,中國人的信仰!”“只有信仰能讓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和守護住屬于每一個人的幸福!”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4
電影是種藝術,而藝術是講究技巧和美感的。
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是用反襯的手法突出錢學森的知識淵博,愛國,以及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的。比如說剛開始的時候,一場宴會上,兩個頗有地位的美國佬的交談,就毫不留余地把錢學森博學多才,擁有炙手可熱的才華表現(xiàn)出來了。像這方面還有很多,比如美國將軍說決不能放錢學森回去,因為錢學森的威力相當于五個師的戰(zhàn)斗力。這些手法都能使我們能更接近的描摹出錢學森的真實形象。
在這部影片里主角錢學森是很少開口的,但由于陳坤出色的演技,就算不開口,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活動。有一場戲是這樣的,錢學森在得知美國政府拘留了自己,不允許自己回國時,錢學森在泄憤過程中一錘子錘到了自己的手,可是悲痛卻絕不再此,我們感受到這時候的錢學森是身上的傷害遠不及美國政府給他帶來心靈上的傷害。錢學森的鮮少幾次開口都是特別必須的,表現(xiàn)主題的。在當一個中國人拿著話筒用英文向錢學森提問時,錢學森拒絕回答他的問題,原因是中國人之間就應該用中國話交流,錢學森的愛國新鮮此時活現(xiàn)在了小小的屏幕上。
談到美感,我不得不說影片的精致度簡直是讓我們的眼睛經歷了一場美妙的洗禮,不管是在演員的選擇上,還是在道具的選擇和擺設上,燈光的設計上都是在力求唯美的。這也正像理科男錢學森的性格,嚴謹?shù)囊唤z不茍。
力求還原現(xiàn)實與美感細膩的完美結合是這部影片最特別,也是創(chuàng)新的最成功的地方。令我遺憾的是電影在愛情這條主線上某些細節(jié)表現(xiàn)的過于生硬,在整部電影的細膩主基調中有時會顯得突兀。但也只是有時,大部分愛情這條主線也確實大大的豐富了這部電影的內容。
電影的藝術就在于它是濃縮的精華,錢學森傳奇的一生絕不是兩個小時就能簡單敘述完的。但是電影卻把那些正能量的歷史以巧妙的安排真實的展現(xiàn)在了我們的面前。我是希望市場能有很多這樣的影片的,讓青少年觀眾能夠被這些電影喚醒。錢學森就讓我記住了,只有這把科學的寶劍鑄成了,我們中國才會有尊嚴。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5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錢學森》,雖然電影有點卡,但我印象很深刻。電影回顧了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的不平凡歷程,全面展現(xiàn)了錢學森同志對中國航天事業(yè)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卓越貢獻,是一部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優(yōu)秀電影。錢學森同志是一名優(yōu)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是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譽為“人民科學家”。
錢學森的科學成就、學術思想和精神風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首先是其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一個知識分子最為重要的品質之一。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錢學森選擇回到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并不是偶然。其父親錢均夫和魯迅是好朋友,同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學生,其岳父蔣百里是著名軍事理論家、國學家,是梁啟超的學生。錢學森的思想受這些人的熏陶和影響,學成之后報效祖國成了他的必然選擇。即便沒有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卡麥錫主義”的迫害,錢學森也會回國參加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當時國內的環(huán)境遠不如美國優(yōu)越,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但畢竟是自己的祖國。即使放到今日,我會經常抱怨這個那個的不完善,但始終不能容忍外國人說中國的半點不是,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愛國心吧。錢學森說無劍可用和有劍不用是兩回事,這話放到今日,特別是經歷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亞戰(zhàn)爭之后,以及當前緊張的國際形勢,伊朗核問題,南北朝鮮的對峙,以及中國南海問題。更是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感謝錢學森等科學家們?yōu)橹袊T造了那么一把鋒利的劍,以免我們哪天遭遇被外敵懸劍在頭上卻沒有能力回擊的尷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艱難、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面對回國后,航空航天工業(yè)一窮二白的零基礎,錢學森不為艱難,從親自輔導學生和抓建設做起,搞出了我們自己的導彈和火箭,給我們的核彈頭插上了翅膀,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錢學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與其個人的學識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還有時代需要。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專業(yè)是火車頭,但1932年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看到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空軍轟炸無可奈何,回國后最初選的是飛機制造,因為當時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飛機。后來選擇考慮了時代的需要,實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結合。錢學森能力超常,學識淵博。當時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輕的教授,從事的是美國航空界最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后被軟禁的日子里,他終止了空氣動力學的探索,轉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論,終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工程控制論》。他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同樣做出了驕人的成績。不僅以此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開創(chuàng)了工程控制理論的新紀元。歸國后由于國家的需要,錢學森由理論研究轉為工程技術,實現(xiàn)了從理論到技術的完美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錢學森展現(xiàn)了極強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將航天工業(yè)當成一個大的系統(tǒng),由總體設計師到分設計師層層把關,如今中國航天事業(yè)仍在沿用錢學森的這些組織方式。
錢學森同志去世也已經三年多了,那么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他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20年(1935-1955),回國后在國防科研一線干了26年(1955-1981),1980年5月中國首次全程發(fā)射洲際導彈“東風五號”獲得成功。此后他把精力集中在了學術理論研究,抓緊人生的最后時光筆耕不輟,開創(chuàng)了工程控制理論和中國的力學體系;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至今仍值得深思,發(fā)人深省;“大成智慧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系統(tǒng)科學理論已經應用到了科學和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觀看此部電影后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他對祖國和科學的熱愛。他淡泊名利,樸實無華的精神更讓我欽佩。身為大學教師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們要學習他嚴謹?shù)墓ぷ髯黠L、獻身教育和科學、堅持真理的精神;勇攀高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毅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淡薄名利、一心為國的無私奉獻品格。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 錢學森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