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花木蘭電影觀后感影評5篇
2020版花木蘭電影觀后感影評5篇
花木蘭在這電影版中的犧牲是巨大的,十二年的軍旅生活,對最愛之人的離別,對累累功勛戰(zhàn)績的放棄。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花木蘭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花木蘭電影觀后感1
2020年9月11日,眾人期待已久的《花木蘭》電影終于在國內上映,受到疫情的影響,連周末的影院里,前來觀影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在這里,也不得不提到幾天前,9月8日,人民大會堂為抗疫英雄們進行的表彰大會,雖說醫(yī)者仁心,但是國家最高級別的禮遇,對于每一位醫(yī)護人員,是無上榮耀,對于每一個國民,是真正的國家英雄,人民楷模。而之于木蘭,皇帝御賜,高臺拜封,是國家能夠給予救人民于水火,救國家于危難的英雄的最高禮遇,于國,赤誠忠心,于家,光宗耀祖,于人,流芳百世。
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木蘭的壯舉,無不為上至高堂,下至市井的人們所稱頌,人們似乎并不在乎歷史上真實的木蘭是誰,又有著怎樣的身世浮沉。那我也就跟著《花木蘭》這部電影的主線,去尋找花木蘭身上折射出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與家國情懷。
電影開始,木蘭從小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父親曾經上過戰(zhàn)場,但是因為負傷從而離開軍營,回歸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從小花木蘭在父親的培養(yǎng)下練劍習武,在從院落里追雞,到翻身上屋頂,從不慎失足到平安落地,一招一式確實看得出編劇導演做足了功課。而在落地后花父投來的眼神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雖然圍觀的街坊四鄰說長道短,但是這似乎并不影響木蘭的習武天賦在父親心中的驕傲。雖然不知道為何迪士尼在引入家族圖騰的時候從動畫中的龍(苜蓿),變成了鳳凰,不過電影中巫女的角色(鞏俐飾)卻很好的填補了這一部分迷失自我,尋找救贖的人的精神層面的空缺。
轉眼,木蘭長大了,在馬背上馳騁草原,插入了雙兔傍地而跑的場景,無疑也為了呼應《木蘭辭》“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佳句。后來花母托媒婆說親的情節(jié),也很好的還原了動畫中的場景,媒婆的作威作福,木蘭的不自在,通過表情與肢體語言也很好的傳達出來,給老戲骨的演技點贊。千里之外的邊塞蠻夷意圖重整人馬,卷土重來,不斷騷擾進犯,也由此引出皇帝出詔征兵的劇情,所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雖力不從心,但花父還是接下軍令,木蘭不忍父親戰(zhàn)死沙場,毅然決然在父親出征前一晚,佩劍被甲,走上代父從軍的不歸之路。是的,她不知道前路兇險,他不知道生離死別,只憑一個孝字,還不足以道出她的心境,她想證明自己人生的道路不是安分守己,而是遵從本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軍營里,每天與一幫光背赤膊的男人在一起,她忍下了,為了不暴露身份,早上第一個起,晚上最后一個睡,搶著站崗,忍受日曬雨淋,一個月都不洗一次澡,安安分分地在士兵的角色上,將花木蘭隱藏起來,變成了粗聲說話,段子滿口的花君。練武時,也曾因爭強好勝,無意嶄露鋒芒,讓她有些懊惱;也曾為證明自己心中的勇氣,而咬牙堅持,苦練武藝。導演為了讓電影主題突出,讓“忠,勇,真”三個字反復出現(xiàn)在觀眾的耳中,而觀眾唯獨不易理解的“真”,在影片中給出了編劇和導演的解讀,木蘭曾經三番五次想為了“真”,向將軍坦白自己的秘密,但是終究忍住了,為了不讓家族蒙羞,她選擇把小我放在身后。而傳達給觀眾的,“真”的意義是恪守本心,展現(xiàn)最真實的自己,雖然也會在呼外界的閑言碎語,但是依舊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內心。
無情的戰(zhàn)爭來臨,因為人手不足,與木蘭一起的新兵們臨危受命,上陣殺敵,看著尸橫遍野,斷壁殘垣,眾人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當?shù)弥髷钞斍?,懷著生死未卜,舍命為國的覺悟,即使手已經不由地顫抖。此刻的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也早已沒有了什么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守衛(wèi)同伴,努力活著才是唯一心愿。無比真實的人物刻畫,這里我給電影加分。見同伴深陷險境,也顧不上身份暴露、身敗名裂、身處險境,設計制造雪崩,覆滅敵軍,挽救戰(zhàn)友。是的,她成功了,做回自己,讓她身心舒暢,才華盡顯。她也失敗了,被逐出軍營,飽受質疑。
雖然巫女同情木蘭告知她可汗的圖謀,招募她加入,但是木蘭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讓木蘭選擇堅守,義無反顧回到軍中報告了敵人偷襲皇城的詭計。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可以置自身利益于不顧,看輕生死,這舍生忘死的氣概讓人折服,眾人選擇了信任,也選擇了寬容?;乜椿食?,可汗利用巫女控制了國師,引皇上深陷危機,而這部電影的顛覆在于,一改傳統(tǒng)中國帝王羸弱的形象,讓皇帝會武功,能打仗,這一幕竟然讓我第一時間想起了李連杰主演的《木乃伊》中的形象,雖然這套皇帝的裝容很多槽點(比如胡子和鼻毛連在了一起),但是這樣一位帝王確實是人民心目中最為渴望和向往的,選賢舉能,文武雙全。在木蘭趕來皇城后,皇上已經被控制,當巫女見到木蘭引兵救駕,內心的黑暗和絕望破裂了,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解脫,用死證明了自己的追求,把木蘭引至皇帝面前,擋下了那支必中木蘭的利箭??珊沟瓜铝?,皇帝得救了,可是讓她寄托花家精神的佩劍融了。
金階之下,木蘭婉拒封賞,辭京回鄉(xiāng);故土之上,木蘭縱情馳騁,只為歸情。木蘭帶回了花家徹夜的思念,帶回了抗爭命運的勇氣,帶回了無與倫比的榮耀。木蘭打破了傳統(tǒng)的安分守己、固守婦道,成就了歷史,成為傳承千年的佳話。劇終。
說句實話,電影拍的個人真的覺得一般,各種細節(jié)還是有待考究,但是一幕幕的場景依舊在腦海反復放映。木蘭身上折射出的優(yōu)秀品質和家國情懷,正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根本品質。國家的統(tǒng)治者期望這個傳奇被傳承,因為忠,國人對守衛(wèi)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的忠誠是統(tǒng)治者的期望,有國才有家,國破而家亡,如有犯者,團結一致,共對外敵,國必安。每個家族會用這個傳奇教誨后人,因為孝,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傳承下來的家風,就是百善孝為先,重孝道,家必和。每個普通人中也流傳著這段傳奇,謂之勇,謂之真,這是每一個人深埋心中的期待,期待能夠擁有這份勇氣,為了心中的“真”無懼無畏,得以建功立業(yè),成就榮耀。于是木蘭,還是木蘭,木蘭,也不再只是木蘭。
平凡的我們重新看自己,無需拋頭顱灑熱血的舍生忘死,那深埋在每個人心中的真,我們是否還愿意奮不顧身。
花木蘭電影觀后感2
花木蘭是個女孩子,她生來就是勇士的特性,但因性別原因而一直隱藏自己,每次她隱藏自己,電影響起自己這首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直往下流。什么是自己?
花木蘭做了自己,她在掙扎后選擇真實,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僅有先天的優(yōu)勢,再加上后天勤奮的加成,她很成功。看完電影后的我,問了自己很多遍,究竟什么是自己?我忘了自己?我為什么會哭?
自從實習,越來越接近成年人的世界,有勾心斗角,少了份真實,少了自己。我仿佛就是一個機器人----看書考試實習吃飯坐車,少了很多靈魂。
我不敢多說話,生怕他人誤解;我不敢多吃東西,怕自己長胖;我不敢不學習,生怕自己不及格......我一直都在害怕,害怕自己不好。但是如果真正的自己就是不好的呢,我為什么要否定自己?我否定自己否定的好累啊,仿佛一直在自我否定和肯定之間來回摩擦,摩擦的要精神分裂了。我很羨慕花木蘭的敢闖敢拼,她是與生俱來的勇士。那我呢?我始終相信每個人生來的天性會幫助在未來的選擇,當然后天還是少不了勤勞刻苦。但又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一直活在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里,那個世界里有所有的規(guī)定,關于樣貌、品格、學習等等。我累了,我有我自己的追求,他們也很好,為什么要自我否定呢?
花木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精神很鼓勵我,這部電影看的很合時宜。最近的我很混沌,生活和自己安排的完全顛倒錯亂,而且沒有好轉的征兆??赐觌娪?,我茅塞頓開----大膽去做就好!你就是對的!
今天張馨予的“不要對女生的身材太苛刻”,我才發(fā)現(xiàn)我一直在拒絕自己的洗好,我喜歡吃甜食我喜歡面包,我為什么一直要拒絕自己的愛好,我也有自己的愛好呀!我有自己喜歡的!
自己的舒服狀態(tài)不是一直懶散不做事----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喜歡吃東西,我喜歡記錄生活......我喜歡自己。
花木蘭電影觀后感3
2020年的花木蘭,既不是中國的公主,也不是女性英雄和民族英雄,而是反二十一世紀現(xiàn)代社會女性獨立而行之的小丑狗熊,不論這是文化輸入還是輸出,都太藐視觀眾的智商和民眾的情感。
劉亦菲可能還在事業(yè)上升階段,需要一些通俗的大眾文化充實根基,但真的很難以置信鞏俐、甄子丹、李連杰三位超一線電影巨擘,都在全球電影界或摸爬滾打或乘風破浪數(shù)十年,還是沒有明白“中國演員的好萊塢道路行不通”這個唾手可得的常識,仍然被“好萊塢”“迪士尼”這幾個title迷得暈頭轉向,不惜玷污自己的羽毛,戴上丑角面具、化身雞鴨鳥人,像公園付費喂食的餓鬼鴿子一樣,哄觀眾、逗資本,貽笑大方、四方、四海八荒。
一、性別認知障礙:女性作為策略的濫用
時至2020年,少數(shù)族群的銀幕顯影在好萊塢的文化語境中,具有幾乎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民主需求,黑人、女性、LGBTQ、少數(shù)族裔……一定程度上確實強效達成了電影文化的多元要求,特別是女性群體的銀幕呈現(xiàn),漫威、DC的超級英雄電影,不再甘于女性人物作為被凝視對象、附屬地位的存在。
性感美艷的黑寡婦、貓女已然不符合當下受眾對女性獨立的期待,驚奇隊長、神奇女俠被冠以“屬于女生自己的超級英雄”的盛名,擢升超級英雄IP頂流的存在,盡管看過這兩部電影的觀眾就知道,這兩位女超英的力量獲取純屬天降或意外。
迪士尼自然是不甘落后,眾多公主之中,近年《冰雪奇緣》和《美女與野獸》分別塑造了霸道女王艾莎和知性學霸貝兒。
(孤島電影皇后陳云裳飾演花木蘭)
而到了今年的《花木蘭》,不僅早在1998年就有原版動畫的廣大觀眾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花木蘭這個原型人物,在中國歷史中也是女性主義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并且也有相關電影、電視劇多年以來的保溫。
加上從前期準備選角就密集宣傳造勢,任誰試想,都會覺得是一個集天時(社會思潮)地利(中國市場)人和(劉亦菲、鞏俐、甄子丹、李連杰)想不成功也難的厚望之作。
然而,劉亦菲主演的這一版《花木蘭》,一無是處的發(fā)端,就是有意為之卻粗制濫造的女性主義話語表達,影片對于女性和性別的呈現(xiàn),分外低幼甚至可以說是近乎認知障礙的錯亂。
花木蘭的女性身份,集中展示了影片企圖呈現(xiàn)的性別政治權力圖譜,作為女性她主要受到三重壓迫,第一重是活潑好動的性格—不符合傳統(tǒng)觀念對女性賢良淑德的要求,第二重是婚嫁無果的苦擾—不符合家庭親人對女兒早日婚配的要求,這兩重針對女性的道德壓迫,指向的是包括花木蘭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封建社會女性。
本來這是比較合理且具有普遍性的前現(xiàn)代文明呈現(xiàn),可是在影片中,花木蘭的活潑好動和婚嫁無果,并不是偶然且具有普遍性的,而是因為她個人天賦神力——氣,類似于查卡拉、原力、內功般的存在,這也是她作為女性所承受的第三重壓迫。
影片對于“氣”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性別政治設定:如果男性擁有強大的氣,那是值得稱頌的,但如果女性擁有強大的氣,將會不由分說被認做不祥的巫女,鞏俐飾演的仙娘就是擁有氣的女性,她比花木蘭更早受到人們的歧視和放逐。
因此,花木蘭需要隱瞞的不僅是自己的女性身份,更重要的是作為女性還擁有不應該屬于她的強大力量,這里的“氣”可以看作是屬于個人的力量/權力,男權社會的壓迫凌駕中,不允許女性具備與男性同等的力量,因而被異化為社會常規(guī)中不健全的女性。
在這種莫名其妙的人物設定中,花木蘭這個歷史人物原本的女性英雄/民族英雄身份,完全不承擔表現(xiàn)女性個人成長、捍衛(wèi)民族國家和平的時代重任,而是作為一個世俗成見定義的怪物,如何證明擁有強大力量的女性也是正常人,而當這種或可稱為自我意識/反叛意識。
因為挽救了皇帝的姓名與國家的危亡,終于有了一絲覺醒的苗頭時,花木蘭又化身封建傳統(tǒng)家天下的擁躉,義無反顧地重返女性普遍壓迫來源的家庭,以“孝”(devotion to family)打個哈哈大而化之。
整部影片的女性話語,從始自終都是花木蘭對自己性別和力量的認知障礙,以及在自我糾結中解除一時的疑惑情緒。女性的成長沒有任何反抗壓迫的嘗試,而是不斷說服自己、進行自我馴化,以祈求能夠更好地融入皇權/男權的統(tǒng)治視野。
封建集權統(tǒng)治下女性的壓抑宿命,從性別政治的對立設定伊始,中途經過花木蘭完全服從姿態(tài)的左右互搏,再次以溫情軀殼回到了原封不動的權威壓制。
二、價值賦予錯亂:童真和弱智一線之隔
不少為《花木蘭》的失敗找借口開脫的說辭,都說這是一部迪士尼公主電影,不能用面向成人的劇情片標準去要求它。
不知道迪士尼公司自己是否也這么認為,所以將影片的劇情邏輯扭曲得“狗彘不食”,按常理來說應該不是,這一份蔑視孩童心智成長、漠視成人觀賞需求的傲慢與蠻橫,真的很難和《尋夢環(huán)游記》《瘋狂動物城》等經典的寓教于樂雅俗共賞老少咸宜聯(lián)系起來。
影片整體的敘事進行,不外乎四個字的價值賦予過程:忠、勇、真和孝,每一種品德的建立都有各自的矛盾沖突,本來可以按照正常的主角勵志成長的童真路線繼續(xù),卻都莫名其妙地草草了事。
花木蘭電影觀后感4
在18年的某次熱搜里知道劉亦菲即將出演花木蘭,算是期待了兩年了吧。期間,導演Niki Caro公布了花木蘭的選角錄像,足以看出圍繞角色的激烈競爭。
最早知道花木蘭的形象應該是在初中課本的《木蘭辭》里,故事大概是是柔然族入侵北魏,可汗大點兵,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北魏本是鮮卑族建立的,而柔然是鮮卑別部的一族,兩者都是游牧民族。柔然可汗趁魏帝去世,大舉進犯北魏。
而導演Niki Caro本身,主要拍女性題材的電影,對于花木蘭這一角色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可以把控得當?shù)?.....
2
一些槽點
電影一開始就是客家土樓,太福建了,難道花木蘭是福建人?從地圖上看也不是很合理,北魏政權控制的大都是北方的區(qū)域,北方客家人?打個問號。
蘋果福建應該也沒人種吧,確定是北方的了!
這個不打算槽點了,只是碰巧跟學校的體育館(宏暉)同音,感覺莫名好笑。
這個是太極的姿勢?不是明朝才有的嗎?即使是張三豐創(chuàng)造的也得是南宋了。
鳳凰傳奇嗎?鳳凰在影片了一共引領了花木蘭幾次,最重要的應該是被敵方女巫擊倒后鳳凰喚醒她做真正的自己和最后跟敵方可汗決戰(zhàn)的時候鳳凰出現(xiàn)吧。但是怎么看鳳凰都感覺都點突兀。
3
整體觀感
很多人吐槽妝容,我覺得劉亦菲還是駕馭的蠻好的。
女巫之死也有很多人吐槽,點大多是女巫法力高深,怎么會死于弓箭,完全可以不用這種方式救下木蘭,然后全身而退。
私以為女巫已經知道自己努力了這么久,最后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法力強大到可以自己面對千軍萬馬,也可以悠然地坐上皇位,可是這樣只是得到人民的畏懼,而不是對她實力的尊重。所以最開始才會幫助柔然,因為柔然可汗答應幫她建立一個能讓別人尊重她的國家;也是由此她才會幫助木蘭,因為她在木蘭身上看到了自己沒做到的東西-木蘭得到了別人對她能力的認可;也是因為這樣,她對自己追求認可的失敗而失望,所以才甘心讓箭穿過自己的身體。
但是女巫還是不太符合中國背景的設定的,中國的神婆一般是會受人尊敬的,而不是影片里的女巫遭到流放,除非觸及了皇族的利益。
花木蘭電影觀后感5
小時候訂閱了一年的米老鼠雜志,贈送了一本漫畫,名字是《花木蘭》。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花木蘭,蟋蟀和木須的組合。后來在電視上,看到了迪士尼拍攝的動畫片,覺得主題曲特別好聽,成龍和陳佩斯的配音也令我印象深刻。
聽說《花木蘭》要翻拍真人版的時候,就特別激動。等待了一段時間,終于看到了影片。因為在看片子之前,已經在豆瓣上看到了這部電影的評分,所以期待沒有那么高。
也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期望不高反而覺得電影其實還不錯,沒有豆瓣上評論的那么不堪,也有不少亮點。
首先是演職員表,觀看之前就知道有李連杰,甄子丹,鞏俐和劉亦菲。李連杰和甄子丹是功夫片的常客,不過很久沒看到鞏俐的電影了。之前有印象的還是Memoirs of a Geisha(順便推薦一部旅游節(jié)目,亞馬遜流媒體的James Daniel May游日本,有到訪京都觀看藝伎表演)。劉亦菲的電影看得比較少,就記得她之前演過《仙劍奇?zhèn)b傳》里的趙靈兒。
有很多關于電影劇情的吐槽,比如花木蘭居住的福建土樓,盔甲的樣式等等。雖說影片有一些不按照歷史事實來拍攝的地方,但是經過這么多古裝劇的“穿越”,比如自稱孝莊皇太后的,我倒是不覺得這些影響了觀看效果。看過動畫里的小龍和蟋蟀之后,已經當是一部奇幻片來看的,所以也沒有很追究是否完全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開頭有一幕讓我印象很深,是花木蘭騎馬,看到兔子在旁邊草地上跑,她說沒辦法分辨性別,對應著原文“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看得出導演還是有對原著的一些還原。
鞏俐飾演的女巫出場,對應的是動畫里匈奴的那只鷹。動畫里并沒有女巫這個角色,而且女巫放在當時的背景下顯得也比較突兀。我估計是跟西方的歷史有關。《丹麥一年》里記載,直到現(xiàn)在,丹麥還有過節(jié)的時候焚燒女巫紙人的傳統(tǒng),可能是女巫在西方的文化中被人們所熟知,所以加入了這個角色。
后來是花木蘭化妝的情節(jié),在預告片里出現(xiàn)了,也被吐槽無數(shù)。我不知道化妝是不是太濃,用力過猛,只是覺得化妝用的工具怎么跟我畫丙烯畫的畫筆很像...
接下來是耳熟能詳?shù)奶娓笍能姡柧?,跟匈奴?zhàn)斗。一個場景是平原之上,兩軍對壘,一邊是投石車,一邊是弓箭手,特別像獸族部隊和人族暗夜的混合軍隊的對戰(zhàn)。暗夜的AC來了一輪齊射,馬上被獸族的投石車反殺,人族的頂盾footman沖出來保護,就差一個大法師召喚水元素了...很多吐槽打斗不夠給力的,劇情莫名其妙的,我個人覺得還行,反正是比《無極》之類的古裝劇好多了。
動畫片里,印象最深的木須,也是片子的搞笑擔當,電影版里沒有了。動畫有個情節(jié)保留了,是一群士兵討論喜歡什么樣子的對象,花木蘭說了個幽默。電影里,花木蘭也有一些搞笑的片段,但是為了讓步于武戲,幽默這個特點不是很突出。我感覺既然花木蘭不適合有太多搞笑的劇情,不如多給那些士兵安排一些這樣的情節(jié),來增加片子的幽默感。
最后,想說居然還有吐槽這部片子過于追求political correct的。好萊塢大片基本都是白人包攬角色的,就連辛普森一家里少數(shù)族裔的配音以前都是白人擔綱。這部片子用的全華人演員陣容,已經很不錯了。Jimmy O. Yang在脫口秀上說,很多亞裔在路上看到他,會主動跟他打招呼,而且感謝他在影視劇里代表了亞裔。之前的亞裔很多都是白人演員。
我感覺要是吐槽,應該吐槽這片子的海報。之前的還算及格,最新的豆瓣配圖用的這張,感覺像是射雕英雄傳畫風,而且是上世紀80年代黃日華版本的,還不是新射雕。
2020版花木蘭電影觀后感影評5篇相關文章:
★ 花木蘭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