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5篇
你看過《歐也妮葛朗臺》嗎?這本小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金錢對人的思想靈魂腐蝕和摧殘。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篇1】
暑假里在表姐家玩了幾天,因為表姐在蘇州讀大學(xué),媽媽也放心我在她家。她的書桌上整齊的豎著好些書,還有很多是他高中時候的。我無聊時也就隨意的拿幾本翻看著。里面有一本叫做《十部名著精華精讀本》,封面上還有著江蘇新高考復(fù)習用書的字樣。里面有《三國演義》、《紅樓夢》、《歐也妮葛朗臺》等等。這本厚厚書還是挺好看的,雖然沒有每部名著的全部內(nèi)容,但絕對是精華與精彩的部分,表姐看我那么喜歡,就把這本舊舊的書送我看了。對還在上初二的我,還是看的懂得。語文老師今天布置寫名著讀后感,我和其他同學(xué)一樣先抓頭撓腮一番,寫什么呢?老師給我們指點了一番,我問老師不寫《童年》《魯濱遜漂流記》《鋼鐵……》可以嗎?老師笑著說當然可以,他說只是舉例子。我說《葛朗臺》可以嗎?老師說那是高中要求讀的,不過你讀過的話寫也可以。于是乎,我就寫了。
《歐也妮葛朗臺》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小說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吝嗇鬼——葛朗臺
《歐也妮葛朗臺》主要寫了在法國外省的索莫城,一個名叫葛朗臺的箍桶匠,原本很窮,后來因娶了有錢人的女兒,而逐步積累了上千萬法郎的資產(chǎn)。正因為這些錢,讓他變得越來越吝嗇。葛朗臺的賺錢能力真的強!那么他的女兒歐也妮也就是一個富二代了,可是富裕的家庭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所以我覺得葛朗臺在家庭方面、為人處世方面是一個乞丐。
更讓我不可思議的是,這位爸爸怎么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家人,可是葛朗臺就不像正常的爸爸了,他的眼睛里只有錢,在家庭方面、對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也是很小氣的,比較之下,我家經(jīng)濟狀況絕對比葛朗臺家窮,但我的爸爸對我十分的好。
他家陰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樓梯踏級都被蟲蛀壞了,女仆差點摔了跤,他還怪她不挑結(jié)實的地方落腳;每一頓飯的面包食物、每一天要點的蠟燭,他都親自分發(fā),一點兒不能多;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錢,連別人送給她的一點,也要想方設(shè)法刮走;有親戚來,他不讓加菜,竟然吩咐雇農(nóng)打些烏鴉來煮湯;妻子病了,臥床不起,他最先想到的是請醫(yī)生得花錢。寫到這里這位“爸爸”還是爸爸嗎?金錢對他就那么重要嗎?如果讓葛朗臺自己來回答究竟這是為什么,他一定會說“我不知道,我辦不到,我不愿意,以后再說吧?!?,在用作者在文中的話來說:一見到金幣眼睛就放射出光芒,嗜錢如命,對金錢的癡迷。
看到這里我十分同情歐也妮,生在這樣的家庭還不如生在窮苦人的家里,至少家庭是舒適的、溫暖的。我家廚房門壞了爸爸請了半天假讓一個師傅來修理。姑媽來我家,爸爸在街上買了好多菜,還買了烤鴨。家里有人身體不舒服,一定會及早的去看醫(yī)生。鄰居家里有什么事情,過來和爸爸說一聲,爸爸肯定要去幫忙的,爸爸說過:那是必須的。平時,家中的財政大權(quán)掌握在媽媽手里。如果問我的爸爸每天辛苦為了誰,他肯定自豪的說是為了他家的“丑丫頭”。
文章點評說“他是能說千句話,不舍一文錢”,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吝嗇的一個人。
讀到這里令我氣憤,每年他的女兒生日的時候,他都會給她一枚閃閃發(fā)亮的金幣,緊接著,他會對女兒說,乖女兒,把往年你累積的金幣拿出來給我看看。吝嗇鬼邊看邊點算著金幣的數(shù)目,看看金幣是否少了,清點完畢后,他又假裝成慈愛的父親,把金幣歸還給女兒,同時不忘反復(fù)囑咐她要把金幣好好保存,千萬不可以弄丟,明年的這個時候,他還會再要檢查的!我的天哪?我的天哪?“把往年你累積的金幣拿出來給我看看”、“反復(fù)囑咐”、“還會再要檢查”,過生日、過新年、平時爸媽給的“小費”都由我自己安排了。
爸爸,每天快樂而辛苦的上著班,兢兢業(yè)業(yè)。他也經(jīng)常告訴我為人處世的道理。相比之下,葛朗臺會這樣教育他孩子嗎?葛朗臺總是不擇手段的擴充自己的財產(chǎn),甚至還用自己的女兒歐也妮小姐作為誘餌,來賺取更多的錢。就像書上說的“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可以說一無所獲”。葛朗臺從不欠人家什么,當然不讓別人欠他,他從不到別人家去,不搞吃請,他決不動別人的東西。他侵占別人的勞動成果,堅決地把自己的白楊種到河邊公共的地上。真是的,別的村民還不知道怎么說他。
為了錢,葛朗臺冷酷無情,與其說他是金錢的所有者,倒不如說他就是金錢的奴隸。知足常樂,它只會一味的追求更多。我現(xiàn)在明白了,他賺那么多錢又舍不得用,就是心理的不正常。當然也不能奢侈的花錢。聽爸爸說錢變得不值錢了,如果在現(xiàn)代社會,葛朗臺不懂消費,他的錢肯定貶值的。我總覺得這樣的人事不存在的,語文老師說這是一個文學(xué)人物的典型,我聽了似懂非懂。
再次回味《歐也妮葛朗臺》,好笑又好氣。讀它,讓我同情歐也妮母親和她的不幸,讓我懂得為人處事的一些道理,那就是:做人要慷慨一些,不能太吝嗇,什么事情都很小氣的話,你的同學(xué)、朋友就會遠離你的,讓我也明白大方做人、好好對待身邊每一個人。也很欣慰的為我有這樣慷慨的爸爸感到自豪?,F(xiàn)在這本書老老實實的呆在我的身身邊,愛書的表姐把它送我了!如果不送,我這表妹非說她“葛朗臺”,呵呵!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篇2】
老葛朗臺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已成為法國文學(xué)史乃至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經(jīng)典人物而廣為流傳。
歐也妮-- 歐也妮是這部小說中最為善良、純潔的一個人物,整部小說就是以她的悲劇人生為中心線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與老葛朗臺、夏爾、德·蓬風等人的對比中逐漸呈現(xiàn)出來,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難越多,周圍其他人物的虛偽、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寬容、慈愛也越顯分明。
專橫、吝嗇的父親老葛朗臺給了歐也妮一個"黯淡而凄涼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對她來說,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愛情。為了愛情,她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資助戀人夏爾到海外去謀生;為了愛情,她勇敢地反抗父親,不為他的淫威所屈服。為了愛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終日思念、牽掛遠在萬里之外的戀人。
但是,無私的愛換回的卻是無情的背棄。在海外發(fā)了財回來的夏爾貪慕名利,拋棄了歐也妮,想娶一位貴族的女兒為妻。遭受巨大打擊的歐也妮獨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報怨,依然寬容地對待夏爾,并拿出巨款替夏爾還清了父債,成全了他與貴族小姐的婚事。歐也妮的這種愛情是純潔、高尚的。
當周圍的人都陷沒在金錢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個生命時,歐也妮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也是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盡管她所擁有的財富不斷增加,但金錢對她來說既不是一種權(quán)力,也不是一種安慰。"她根本不把黃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國,過著虔誠慈愛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潔的思想,不斷地暗中援助受難的人。"對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個人的創(chuàng)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yè),而自己過著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
巴爾扎克滿懷同情與贊美之情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為金錢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篇3】
故事是在家庭內(nèi)部日常生活中展開的,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而其慘烈的程序卻不亞于古典悲劇。 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愛上了一個破產(chǎn)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fā)生激烈的沖突,嚇得膽小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癡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fā)財歸來的負心漢。
這類癡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并不少見,甚至還有比它更悲傷的,但是為什么巴爾扎克的這本小說會成為一部杰作呢?令大家久讀不厭呢?除了由于巴爾扎克以真實事件為背景外,還因為小說作者將主人公塑造為有血有肉的人,更將讀者引入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中。
巴爾扎克的這部代表作,描寫了資產(chǎn)階級暴發(fā)戶發(fā)家的罪惡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塑造出葛朗臺這樣一個舉世
聞名的吝嗇鬼形象。據(jù)說,這部小說是巴爾扎克與后來成為他妻子的俄國貴婦韓斯卡夫人熱戀時的產(chǎn)物。巴爾扎克本人非常珍愛這部小說,稱它為"最出色的畫稿之一"。一百多年來,這部作品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學(xué)價值對世界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因此贊譽巴爾扎克是"超群的小說家"。
《歐也妮·葛朗臺》是巴爾扎克眾多的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是其創(chuàng)作的一次巨大飛躍。這部小說在人物塑造、環(huán)境描寫、故事敘述等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它震撼著每一位讀者,在法蘭西文學(xué)史上具有獨特的魅力。
文章充分利用對比,將歐也妮的形象與其父親進行對比,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但她注定會在這社會中消失。巴爾扎克的文章中也不乏抒情描寫, 那樣濃郁、那樣感人。 讀罷這篇小說,一種不明情緒涌上心頭,讓我反思良久……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篇4】
蕭楚女曾說:“人生應(yīng)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币郧安灰詾槿?,當我讀完《歐也妮·葛朗臺》后,我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主宰整個悲劇的,便是金錢。作者不斷地描繪金錢所帶來的榮耀和名利,極巧妙地體現(xiàn)了金錢的虛幻。
悲劇女主角歐也妮,作為一只被標以高價出售而不自知的小鳥,她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歐也妮沒有抱怨上天的不公,而是虔誠地感激上帝。她少女時期的單純眾人有目共睹,可就是這樣一個純潔得如同天國的安琪兒一般的女子,卻也慢慢地習慣了金錢所賜予她的各種特權(quán)和贊美。當然,歐也妮三十三歲守寡后,生活樸素,經(jīng)常做善事,一連串的善行義舉伴著她邁向天國。
夏爾的負心是出乎我意料的,我不敢相信一個從前善良孝順的少年,也會被金錢所玷污。當然,金錢的誘惑于這些貪婪成性,嗜錢如命的吝嗇鬼是無比巨大的。這些人眼里只看到了利益,從不顧及親情等等。我同情歐也妮,畢竟不是誰都能承受住愛人的背叛的,她面對夏爾把自己拋到一邊,追逐貴族小姐這件事,沒有詛咒夏爾,而是選擇寬容夏爾,并且?guī)椭臓杻斶€三百萬法郎的債務(wù)。歐也妮的癡情重義令我同情,夏爾的薄情寡義讓我憤怒。歐也妮為了借給夏爾的那六千法郎和夏爾留給她的梳妝盒幾乎拼上了性命,父親葛朗臺為此大發(fā)雷霆,罰她每天只能喝涼水,吃干面包,不允許生火,還不能出房間,并且差點逼死自己的結(jié)發(fā)之妻。由此可見葛朗臺的吝嗇鬼本性,為了金錢可以不顧父女之情,夫妻之愛。不得不說,我覺得他很可笑,也很可悲。正應(yīng)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p>
最后,我們親愛的歐也妮選擇下嫁給德·蓬風先生,說實話,看到這里,我本以為舉目無親的歐也妮終于可以有個家了,以為她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的和克羅旭生兒育女,白頭偕老呢。誰知歐也妮是因為夏爾這個負心漢才準備嫁人的,其實她也知曉克羅旭是貪圖她的萬貫家財,而不是真心愛她,尊重她才結(jié)婚的。上帝把大把大把的金銀財寶贈予這個被財富絆住一生的女子,而這個女子卻不在意,甚至想要擺脫它們。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也深知自由與她無緣。她不想做人們口中的那個所謂的傳奇女子,她只想平平常常地度過一生。無奈金錢帶給了她太多磨難。
讀到大結(jié)局時,我驚詫了。這個結(jié)局讓我感到很意外,它引人深思,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我想,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這個世道的確是人心叵測,物欲橫流,所以我們要牢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可輕易相信他人,也不可加害別人。
泰戈爾說過“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蔽艺J為用來形容歐也妮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歐也妮的一生光明磊落,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倘若葛朗臺在世,肯定覺得家族基因在自己的親生女兒身上失傳了吧。
歐也妮的一生是悲劇的。有多少人能拒絕金錢這個巨大的誘惑呢?恐怕屈指可數(shù)。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拒絕誘惑,莫要做金錢的奴隸,人活著要光明坦蕩,問心無愧。你要知道,當你拒絕誘惑后,你將獲得的是自由和尊嚴。
歐也妮葛朗臺讀后感五年級【篇5】
《歐也妮·葛朗臺》講述了一群被他們的上帝——金錢所奴役的一群人,他們彼此之間勾心斗角,人生的溫情居于次要地位拋棄妻子例如格拉桑先生,他們可以為了財產(chǎn)屈下偉岸的身段同兒女講和例如葛朗臺老頭兒,他們可以為了財產(chǎn)放棄純潔的愛情例如夏爾……親情、愛情、友情都是他們獲得金錢、利益的踏腳石。他們永遠不會停止對金錢狂熱的追求,他們向永遠面朝太陽的向日葵,只將自己尊貴的眼神投射到金錢上,他們的臉只面對金幣,他們可以在前一秒還是爭奪富家千金的敵人而下一刻就團結(jié)一致向錢看。
當然,我們不必羨慕他們的諸多斂財本領(lǐng),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乏個中的高手,他們大多都已發(fā)達,也許有錢或者有權(quán),如果你想要趕上他們的步伐你就得像老葛朗臺一樣學(xué)會裝聾作啞,學(xué)會蒙騙世人,并且深諳算計之道,這樣才能擁有財富,才能成功。沒有什么比成功更重要,比金錢更美麗,比擁有財富更幸福。否則就只能像某著名小品演員所說:人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著,錢沒有了。所以拋棄妻子的格拉桑先生是明智的,我們都知道在權(quán)貴面前,親情算什么?那么背叛了歐也妮的夏爾則像是一樣虔誠的般善良,他并沒有做出什么傷害歐也妮的事情來,只不過是為了爵位和權(quán)勢丟掉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女人而已,夏爾是有宏偉抱負的人,而凡是有抱負的人都具備這樣的品格。他們用了極少的投資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是多么劃算的投資!
在所有的人物中,最討厭的人就是歐也妮了。這個傻丫頭居然拿出全部積蓄資助一個落魄親戚。好吧,如果說這是愛神的力量驅(qū)使她這么做,還有情可原??墒撬诘弥臓柋撑押缶尤贿€不求回報地替他償還了所有債務(wù),她以為她是圣母嗎?沒有人會感激她。等著看吧,當她破產(chǎn)之時會有多少人狠狠地踩她一腳。但是不得不說,這個頭號傻瓜她運氣實在不錯。老爹死了她繼承了千萬資產(chǎn),看中她財產(chǎn)的丈夫在婚后不久卻也先去世了,她又得到了遺產(chǎn)。也許是她所念念不忘的上帝還有些用處,竟然保佑她如此好運,看來她在上帝身上的投入一定不少,不然怎會有如此回報。
這些生活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法國的一群人,他們是這樣的偉大,用雙手和頭腦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財富。雖然他們的下場都不太好,英雄遲暮,誰攔得住,吝嗇的斂財能手葛朗臺老先生抱著金幣死不瞑目,夏爾丟失了來自圣女般的歐也妮的愛情和千萬財產(chǎn),克羅旭庭長先生英年早逝,連被神甫夸贊為人世間圣潔的榜樣的歐也妮最后也還是個寡婦。這并不是悲劇,這是人之常情,生活中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
想要獲得財富就要放棄常人的七情六欲,只保持對金錢的無比巨大的貪欲,這也注定了成功之后的孤獨。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想要獲取就必須先放棄,先付出。但希望諸位保持應(yīng)有的理智,本篇文章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最終要說:拜金主義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