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后感作文
《斷舍離》讀后感作文(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舍離》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1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xiàn)實空間的清理對于調節(jié)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系而啟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jié)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xiàn)實關系的互動發(fā)生了驚人的轉變——當?shù)谝谎劭吹竭@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zhí)著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著消遣和印證的心態(tài),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系,覺察內心,回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fā)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xiàn)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幾凈,清爽透亮,沒有繁復多余,但并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著美與細致。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舍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于其適當?shù)牡胤?,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余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為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皵嗌犭x”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皵嗌犭x”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tài)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tài)度,腦海里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閑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為是“不能棄”“不舍棄”“不敢棄”“不愿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系,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fā)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shù)貞B(tài)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為書的立場所激發(fā)起的一種暫時沖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后感作文【篇2】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p>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xiàn)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于恰當?shù)奈恢?,才能展現(xiàn)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xiàn)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啰嗦,干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了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后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系,因為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著自己想要什么還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后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xiàn)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wǎng)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么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xiàn)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么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么辛苦,壓力那么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么?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p>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么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里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么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著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tǒng)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后總結就是,這本書并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后感作文【篇3】
《斷舍離》并不是對物品收納整理的書籍,主要是強調人與物品的關系,把原來以物為中心的觀念轉變?yōu)橐匀藶橹行?,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與人的關系,延伸到人與人、人與生活的關系。
“斷”是從源頭上限制物品進入自己的家,購買物品時要三思,考慮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適”?注意時間軸是當下,而非過去或者將來。當然我認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會用到(正好有優(yōu)惠),可以允許自己購買(畢竟家庭主婦是要為家里省錢的!),但是不要囤積。囤積的動作一般是來源于不安全感,要篤定地相信,將來會有將來的機會和辦法。這樣由行動來影響思維方式,人也會變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盡量減少無用社交。有的人認為在人群中才會體現(xiàn)自身價值,但無用社交雖然可能熱鬧,對生活是一種消耗。對于我來說需要遠離流于形式、粗俗而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在參與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選鑒別,只專注有助于自我成長或加強所重視親密聯(lián)結的活動。
在觀念和想法上,“斷”意味著停止消極的想法和評判。在負面想法閃現(xiàn)的一瞬間,盡力去掐斷,因為這樣的想法無益也無意義,只會自尋煩惱。關注問題本身,關注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以結果為導向。
“舍”是指舍棄對自己無用的物品。時間軸同樣放在當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物品是否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注意不是“這個東西還很好”而是“它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需要它?!边@樣篩選出來“無用”的物品,可以選擇轉贈給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丟棄。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質購買欲泛濫時期留下的品質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覺得沒有自信,渾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沒穿幾次,覺得浪費舍不得扔。在踐行“斷舍離”過程中,果斷處理掉,這個衣物雖然可能還有貨幣價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無價值,還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樣的物品需要更舒適、有品質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 就這樣自問內心去辨別物品的過程就會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斷”的階段準確而義無反顧。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沒有辦法兼顧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來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興趣非常廣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個領域得到精進,一定需要放棄一些其他的興趣,多分配時間到這個領域,習得所需技能,提升興趣的高度。人際維護也一樣,沒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維持在一定數(shù)量即可,允許以前的好友漸漸疏遠,因為人際關系就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不需要強求,即“舍”的理念。
“離”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做減法生活,舍棄不需要的,珍視每一件留在身邊的物品,把握主動權,順其自然,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這樣的習慣會讓自己對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斷舍離”就是通過處理人與物品的關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徹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不斷提醒自己,活在當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斷舍離》讀后感作文【篇4】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舍棄,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shù)同齡人相比,我認為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zhí)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p>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偠灾?,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到達這樣的狀態(tài):離=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p>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p>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么,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為,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wǎng)絡上常推出的類似于“21天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的挑戰(zhàn)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為,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關系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tài)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系?!?/p>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后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xiàn)了“斷”的狀態(tài)。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tài)。
最后,“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系。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梢姡@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
我現(xiàn)在就要回家把用不著的東西都包扎起來啦!
《斷舍離》讀后感作文【篇5】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fā)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松平和的形態(tài)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著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松、不可思議的心態(tài)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huán)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tài),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huán)。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舍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huán)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huán)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tài)。然后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xiàn)。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zhí)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fā)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里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后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斗”,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于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欲望,放慢腳步,“輕松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zhí)。要知道,只有帶著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