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精選6篇)
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表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高中生《文化苦旅》優(yōu)秀讀后感,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1】
“這些車馬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境之外,馱載著金錢,馱載著風險坨,馱載著揚鞭千里的英武氣,馱載著遠方的風土人情和方言,馱載出一個南來北往經(jīng)濟血脈的大流暢”,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對山西商人的描寫,我更愿意將它用來形容能與之南北抗衡的安徽商人,即使出于私心,也是對他們的敬仰。
皖南地區(qū)人口眾多,山多地少,山西一樣,也是相似情況,他們都沒有你爭我奪,蠅營狗茍;都沒有自甘潦倒,忍饑挨餓;都沒有埋首終身聊以糊口,都沒有破門入戶,搶掠造反,他們都用自己男子漢的強韌筋骨,走出了一條擺脫貧困的大道。
要說商人首先中的都是一個字,信。
徽商”講道義重誠信”的品格使他們獲得了全國各地的信任,從而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從商路。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指出,山西商人坦然從商的人格素質(zhì),先生認為山西商人就是商人,沒有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徽商人成功后,會讓自己的后代應試為官,竭力打扮成“儒商”,重視科舉,是他們的特征表現(xiàn),或許這是徽商的一種不純粹,但這種成功富甲一方后,仍然不忘教育,不忘文化,不忘知識,是徽商自我完善人性品格的另一種追求。
說起安徽最出名的,莫過于文房四寶和茶葉,他們響當當?shù)拿麣馀c徽商遍布中國的腳印是分不開的?;丈倘俗弑楦鞯睾?,留下的最有名的便是典當行,這其中歷史悠悠,沐風浴雨的,更是徽商人余氏創(chuàng)辦的“余氏典當”。在明清時期,李鴻章也在安徽境內(nèi)建造了不少“李鴻章當鋪”,我的家鄉(xiāng)有幸保留下了當鋪的建筑,成為當?shù)赜忻囊粭l街。
既然是徽派建筑,最具代表的就是馬頭墻了,青瓦白墻,慢踏稀泥,那當?shù)舻牟粌H是一件物品,更是人們將自己的信任交付到了徽商人的手中。道上的花崗巖不是清朝的,是政府專門設計來防古的,但卻感覺不到那種車水馬龍后留下深深車轍印記的歷史感了,所幸我還見到了深深的印記,雖然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xiàn)的,那口井邊用繩索磨出的印記,見證了歲月的流逝。輕輕離近看著清澈得泛著綠的井水,不禁想到,作為產(chǎn)茶大省的安徽出來的徽商,無疑是喜愛品茶的,在工作閑余用井水泡一杯當?shù)氐男虏?,雖比不上用上等的名茶泉水泡出來的味道,卻有著一種獨屬于安徽的風情。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鄙倘说纳顭o疑是走南闖北,少不了別離,少不了歡喜,更少不了夢中回響的風情民謠: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中裝……”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2】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向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天,在這個覺醒了的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的文化進行補救.于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余,我們直截了當?shù)叵胱プ∽锟準?那么,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的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guān)鎖國中的“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的“慌不擇路,饑不擇食”,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們,只好讓強大的勢力來替我們保管?想想舊中國所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這鐵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的心。
這就是歷史悲劇,發(fā)生在祖先們的身上,但它帶來的痛苦卻可以綿延幾個世紀.然而時光即逝,往事不再,亦無法緝拿真兇,將其正法。我們所能做的,惟有無奈,無奈地歷數(shù)罪惡,無奈地遺憾惋惜,無奈地遙望歷史,無奈地幽幽痛惜,無奈地嘆出一口氣,讓它定格在那一個個恥辱之日、罪惡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陰霾,眼睜睜看著愚鈍的王道士在畢恭畢敬地帶路,看著洋人們在莫高窟洞開的一剎那驚詫瞪大的雙眼,看著一箱箱文獻、一尊尊泥塑、一車車詩卷、一幅幅壁畫被運走。這樣的奇恥大辱,哪個國人還能坐視不理?一個當代中國青年這樣寫道:“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決勝負于城下.”激蕩人心的語言,道出了每位中國人的心聲。但,現(xiàn)實與理想總是在作無謂的對峙與較勁,從而無法統(tǒng)一.看看,現(xiàn)在中國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繼續(xù)淪為洋人的奴隸;有一些人忘掉了恥辱,忘掉了歷史;有一些人在倫敦、東京等地的博物館買下中國文物的膠卷,回國后對著相片作空頭研究;還有一些人在吶喊中吼出憤怒,卻永遠只是吶喊,無法付諸實踐。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時至今日,不少人認識了這個名字:王圓箓。我在想,如果讓他知道了國寶的價值,讓他知道了他所作所為的嚴重性,他會怎么做?依然賺取蠅頭小利?又或者,轉(zhuǎn)做了更大的買賣?還是改邪歸正,捍衛(wèi)國寶?無從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這次的閱讀卻讓我真實地接觸了歷史的陰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愿它不再發(fā)生。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3】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jīng)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xiàn)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有多少有內(nèi)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4】
在這個特殊的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許多人前進的步伐。雖然我們的腳步可以因此停下,但是我們的心卻不能為此停留,將自己禁錮在斗室之中。手捧一本《文化苦旅》,跟隨余秋雨先生走遍大半個中國,也曾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感嘆,但最令我觸動的還是藏在這秀麗山河之下的文化故事。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到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再到如今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社會,文化的積累和沉淀為中華文明打下最堅實的基礎?!拔幕嗦谩敝灾^之“苦”,大抵是因為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經(jīng)歷的種種磨難吧。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边@其中有一座塔的主人叫王圓箓,據(jù)歷史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用一筆筆輕松的小買賣使敦煌流失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當一車車貨物被運往海外也許再也無法重歸故土的時候,這位王道士正揣著懷里沉甸甸的銀元,彎下身子,向來自遠方的“布施者”依依惜別。
矗立在風雨中的天一閣,承載著范氏家族數(shù)百年的供奉與景仰,于中國近代經(jīng)歷了自己最大的劫難,盜賊和偷兒成了他最大的對手。一艘艘通往上海的小船帶走的不僅僅是沉重的典籍,更是天一閣中的文化傳承精神。
文化劫難的背后是社會的崩壞,群眾的愚昧。但華夏的沃土上,總有一群人手執(zhí)火把,照亮文化傳承的道路。
寧古塔作為極寒極苦之地,從順治年間開始成為清政府流放囚犯的接收地。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因著莫須有的罪名被流放此處,但他們并沒有屈服,他們始終堅持著文人的氣節(jié)。他們的到來給這片荒涼的土地帶來了文化的生機。在這里,他們開始傳播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教授當?shù)厝嗽耘囵B(yǎng)殖,使農(nóng)業(yè)耕作得到發(fā)展。
作者家鄉(xiāng)尼姑庵里的女教師們也許曾經(jīng)受過封建禮教的迫害,不得不在深夜坐上游船離開父親母親,但她們?nèi)匀贿x擇去熱愛這個世界。她們將火把傳遞到孩子的手上,用自己的青春點燃封建小鎮(zhèn)文化的曙光。
正是這些人的堅持與執(zhí)著,中華文化才得以綿延至今,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長的文化之一。反觀當下,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出現(xiàn)。逐漸消失的古典樂器,無人問津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日益冷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些曾經(jīng)絢爛了中國歷史的文化如今卻只能落寞退場。這是何等的悲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線,一個缺失文化的民族不具備長期發(fā)展的潛能。作為青年學生的我們理應擔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悉心呵護這一顆顆承載著中國歷史的明珠。
2020年的冬夜寒冷漫長,2020年的夏日卻仍然陽光明媚。在這個光芒萬丈的日子,我們無法出門遠游,但我們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徜徉在祖國山河之間,用自己小小的行動來守護中國文化!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5】
踏出陽關(guān)的風沙,走在往昔的絲綢古道,他久久凝視著黃昏中矗立的古塔,在旅程的伊始,漂泊的旅人來到了洞窟的門前。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顯得更加的悲涼?!币撇剿?,王圓篆的名字映入余先生的眼簾。他,是民族的罪人!
回望百年前的敦煌,穿著古布棉衣,目光呆滯的愚拙道士驚擾了門環(huán)上的浮塵。帶著尋寶的眼神,他不禁大失所望——沒有成箱的金銀,沒有成仙的密鑰,有的只是暗淡的壁畫與拙樸的雕像。于是,破壞開始了!慘白的石灰嘶吼著千年的哀怨,扭曲的雕塑嘲笑著罪人的無知。然后,掠奪開始了!一箱箱的經(jīng)卷載上馬車,揚起風沙;斯坦因貪婪的目光黏上了千年的瑰寶。
讀到此處,我本應波濤洶涌的內(nèi)心此時卻異常平靜,甚至多了幾分嘲諷——本是民族瑰寶的文物寶庫竟落入一窮矬道士之手。本將綻放異彩的絢麗文化竟埋沒埋沒黃沙。當一件件價值連城的文物慘遭蹂躪,一箱箱傳世的珍寶流落他鄉(xiāng),這些就如同尖刀一般,一遍又一遍的凌遲著古老民族那渾厚又脆弱的靈魂。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無情流失時,泱泱中華,竟無一人能力挽狂瀾。在那個文化的黑夜,清政府仍在茍且偷安的時候,西方探索者卻不遠萬里來參拜敦煌文明的濫觴。正是如此,余先生才會吶喊“我好恨!”當愚昧的國民為了區(qū)區(qū)私利而出賣民族靈魂之時,魯迅先生的話振聾發(fā)聵:“好的身體固然重要,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救中國人,要真正喚醒中國人就必須從精神入手?!痹谀莻€黑暗的時代,愚民亦是夾縫求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壓迫之中茍延殘喘?!皞}稟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嘗聞?!碑攪曳e貧積弱,國民愚昧麻木,回望過去,縱使有千般的怨恨,也只能化作漠北的一捧黃沙,迎風散去……
幸而,中華民族雖蒙受了《道士塔》中那般的羞慚,卻亦有著莫高窟的輝煌。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累??茨呖撸皇强此懒艘磺甑臉吮?,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在激揚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那燥熱的脈搏。隋的曇花一現(xiàn),唐的太平盛景,宋的細膩婉轉(zhuǎn),再到元的熱血澎湃,明的悲壯挽歌。千年的生命,迸發(fā)在沉寂洞窟的胸膛,綿延在作者的筆下,繚繞在我的心間。千年文明,何其美哉,發(fā)軔于黃河的彼岸,通向渺遠的未來,環(huán)繞她的是飄逸的彩帶與慕艷的目光,千年文明,何其雄哉,橫有千古,縱有八荒,中華文化,悠遠彌長。承載著千年的記憶,帶領著世界的東方。千年文化,何其馨哉,沐雨千年歷久彌新,播種下馥郁的蕙蘘,采摘河畔的香草,釀成文化的芳芳。
沐浴千年的凄風苦雨,見證了道士塔的屈辱,感嘆莫高窟的輝煌,迎著滿面的輕塵,捧著氤氳的茶香,我與他再次迎接文化的風沙。
高中生《文化苦旅》讀后感【篇6】
在這次短暫的節(jié)假日里,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zhèn)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是這本書的主調(diào)。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后,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chuàng)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復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xiàn)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代歷史過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guān)注著桃紅柳綠、莼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fā)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復雜。
我覺得,憑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占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