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7篇)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誡子書名著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希望可以幫到你。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在寒假里,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啟發(fā)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里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cè)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jié)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yǎng)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并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干來實現(xiàn)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斗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于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于千里之外,并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xiàn)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yǎng)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每次讀《誡子書》,我都感慨于全文雖不足百字,卻言近旨遠,含義雋永,是諸葛亮立身處世的智慧結(jié)晶。《誡子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的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lǐng)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學。
初中的時候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有那么好嗎?那時我們讀書只是隨性式的,家里只是說“農(nóng)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當時也只是隨便聽聽,并沒有深刻體會讀書的用處和樂趣。但隨著走完高中,踏入大學校門時,才體會到“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的內(nèi)含。在這物欲高漲的社會,每個人都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夢,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業(yè)。想創(chuàng)業(yè)、有夢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實現(xiàn)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名話提醒我們搞創(chuàng)業(yè),實現(xiàn)夢想,就要打好基礎(chǔ),積極的為將來做好準備,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走上社會以后,周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撲面而來,有時候心中的那個創(chuàng)業(yè)夢想未免會動搖,也逐步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展自己的業(yè)務(wù)能力和應(yīng)變能力。正如《誡子書》里所就“非學無學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雖然不能聞名于世,但也盡了自己的才能,帶領(lǐng)同事為公司、為社會、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人民大眾謀福利是無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無止境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應(yīng)于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yǎng)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yǎng)德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yè)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是依靠節(jié)儉,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活得充實、輕松。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雖然區(qū)區(qū)84字,但卻能廣為流傳,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謂微言大義,即使如此。
諸葛亮的《誡子書》,在現(xiàn)在許多人眼里看來是文采斐然,妙筆生花,其實現(xiàn)代的翻譯卻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談。但這卻是凝聚了他對于兒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這份濃濃的愛,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來談?wù)勂鋬?nèi)容。《誡子書》主要圍繞為學習論述,學習重在“靜”。什么是靜,非遠離世俗喧囂繁華愜意于山水之間的舒適,也非寂靜之所空蕩無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內(nèi)心平靜,再大的磨難也會勢如破竹。
學習的歷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頂端,身后萬丈懸崖。這一路荊棘之上,內(nèi)心寧靜必會處變不驚。內(nèi)心寧靜是做學問的法寶,就好比亂世為王,必擲血屠狼。
當然,學習不只是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煉自己的品德,修煉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學習好,這樣的人又心懷不軌,就定會危急四方,害人不淺。所以做人比學習好更重要,學習好只是淺層次的,品德高尚才是眾人眼中的智者。
當我們晃晃悠悠,碌碌無為度完一生,守著自己破舊的房舍時,我們多么后悔自己的一無所事,多么遺憾青春的光陰消逝,少了應(yīng)有的成長體驗,少了時光的開心折磨,到老只有白發(fā)陪伴。
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詞約義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并當躬行自勉。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誡子書》寫于公元234年(屬漢建興十二年)。是時任屬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勸勉八歲兒子諸葛瞻寫的一封家書。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練的筆法闡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勸勉兒子勤學勵志,奮發(fā)圖強要從淡泊寧靜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系統(tǒng)地歸納了做人治學的經(jīng)驗,圍繞靜字勸學,指出了險躁的危害性。
圍繞如何做人和怎樣做人的問題,諸葛亮教導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鼓勵兒子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他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靜就不能為遠大志向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置于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的,不下功夫?qū)W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立志與學習的關(guān)系;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意義,指明了放縱怠慢的嚴重后果。
《誡子書》體現(xiàn)了諸葛亮重視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馬虎,作風嚴謹?shù)木瘛<葒栏褚?,又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容情于理。讀后實在讓人感佩不已!
寫《誡子書》時,諸葛亮尚在前線與勁敵鏖戰(zhàn)。他為了屬漢國事日夜操勞,直到生命的盡頭,始終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只能于戎馬倥傯之際把想念兒子的情絲與指望兒子茁壯成長的希望凝結(jié)在紙筆上,留做兒子成長的永恒動力。
《誡子書》以獨到的卓見,寥寥數(shù)語,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思想,對于封建社會身居顯要位置的諸葛亮來說,提出這樣的觀點,很不容易,由此看來,諸葛亮是很重視子女教育的。他的這些閃爍著智慧的家教思想歷來被人們所推崇,不僅在當時對受勸者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而且在今天,對于我們廣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畢竟它濃縮著諸葛亮這位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畢生生活經(jīng)歷和成功的人生體驗。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6)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讀來給我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得不說《誡子書》,令我們受益匪淺。
古言今象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處在溺愛的環(huán)境中。在家庭中,子女們大多被溺愛,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漸漸得欲望愈來愈大,相比對于學習的熱情愈來愈少,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其他孩子與之競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任何的學習緊張感。最終當他們的成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們就會喪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則不能勵精”也。
而下一句則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獨生子女,那就是“險躁則不能治性。”即輕率和浮躁的行為會讓人無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氣節(jié)和品性。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想一想幾年前的一個新聞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心愛的東西,于是就用力地撕扯母親的頭發(fā),對母親發(fā)泄心中的不滿,而這時一位善良的女路人過來勸解,也被這名孩子惡語相加趕走。這難道不是因為輕率浮躁的行為失去了中國應(yīng)傳承至今的“百事孝為先”的品性嗎?是啊,品性喪失了,傳統(tǒng)喪失了,反觀現(xiàn)在不少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游戲,不給買一些東西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戰(zhàn)自己
難道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說的一樣“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嗎?不,我相信這是不會的。只要我們?nèi)杂幸活w“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心。就仍會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會最終悲傷困守自己貧窮破舊的家,而是變成一位有著光明前途的志士。在當代,《誡子書》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是我們的人生信條,為我們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誡子書》不愧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它的價值,對后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們?yōu)橹钏嫉摹?/p>
誡子書名著讀后感600字(精選篇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后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nèi)A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上攵藗?yōu)榱思o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么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xiàn)在又有誰有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后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nèi)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yǎng)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