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
推薦文章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精選9篇)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后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吶喊》讀后感,歡迎查閱!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1】
《吶喊》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作品,收有《狂人日記》《故鄉(xiāng)》等14篇小說。讀后對我印象最深的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和《故鄉(xiāng)》幾篇。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讀著很激動,感到封建禮教的可怕。我覺得那個“瘋子”,實際上是個反封建的斗士。封建社會制度的可怕和吃人本質(zhì)還可以從《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身上體現(xiàn)出來。這個可憐可悲的孔乙己,讀來令人傷心和對那個社會的可恨。
那時寫字作文,都用古文,魯迅為了反封建禮教,用白話文寫下了《狂人日記》,在那時也是要勇氣的。這也說明魯迅是個反封建禮教、反傳統(tǒng)舊習的勇士。
《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魯迅借阿Q寫出了我國民族的一個弱點,“精神勝利法”,平常成為“阿Q精神”。阿Q質(zhì)樸而又愚蠢,受到了別人的欺凌而又不敢面對現(xiàn)實,更不敢反抗,卻把自己想象成是個勝利者,來自寬自解、自欺欺人。直到現(xiàn)在,在我們民族中的阿Q精神,還不能說已經(jīng)沒有了,恐怕還有許多事情可做呢。
《故鄉(xiāng)》是我喜愛的一篇作品,小說中的閏土,小時候臉孔很圓,小手紅潤,活潑可愛。因為受到社會的壓迫、剝削,很窮很苦,交不起學費,只能和家人一起下地種田。過了很多年魯迅回來,看見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可是臉變的灰黃,皺紋很多,眼睛紅腫,手粗笨開裂像樹皮,神情木納,態(tài)度恭敬地叫了魯迅一聲:“老爺”。差別多大啊,這是社會造成的,也是讀書和沒讀書之間的差別。我們現(xiàn)在多么幸福,都有和魯迅當年一樣的條件可以讀書,我們要好好珍惜讀書機會,不要成為那時候的閏土。
讀完了《吶喊》,讓我想了很多,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2】
魯迅先生在年輕時候也曾經(jīng)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他也并不認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濒斞赶壬f。這便是《吶喊》的來由。
那段記憶把社會刻畫得入木三分,如此獨特,如此博大。魯迅先生在《吶喊》中,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能刻畫出真相的匕首;每一段言辭,都是一捧能散發(fā)出幽香的花蕾;每一個字眼,都是一盞能照亮回憶的明燈。正如《孔子》中所領悟的——魯迅先生本想表現(xiàn)出世人的涼薄,我卻看到了封建時代讀書人的悲哀,自尊心其強卻沒有地位,便毫無用處,可供賣弄的卻僅有不實用的臭學問,這種學識,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只把當時的讀書人埋入了暗無天日的深淵。處在社會底層的孔乙己,因為家境貧寒,好吃懶做,無所事事,卻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他在咸亨酒店中唯一穿著長衫站著的吃酒的客人,也便成為眾人的笑柄??滓壹哼€還以偷為職業(yè),被打個半死,默默離世。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時,并非像西方小說家那樣大段大段地描寫,而是抓住最具特點的地方寥寥幾筆傳寫精神,這就是獨特之處,或許正如西方油畫同咱中國國畫的本質(zhì)區(qū)別吧!
還有《故鄉(xiāng)》的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以及和迅哥從小玩到大的西瓜地里的脖項銀圈的小英雄閏土,長大了見到老爺時歡喜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下層人民的麻木不仁,及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下和社會影響下的情形?!端帯分幸嗄軌蛄芾毂M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文中兇殘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樁的癆病而拿出所有的家當去買了個血饅頭的華老樁,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做了血饅頭,這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樁的愚昧迷信,茶客們的麻木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記》的優(yōu)秀之處在于它用了日記體和精神病人的內(nèi)心獨白這種手法。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不是人盡皆知么?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作文一部小說,它亦成為了世界名著,個人認為是其對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語言總是獨特而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在這篇小說中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阿Q正傳》中的阿貴,由于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覺悟,最后還是被迫害致死。阿貴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在未莊,阿貴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著阿Q,他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可不脫”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他常為生計發(fā)愁,而關于婦女的和婚姻,他還要“合乎圣賢經(jīng)傳”。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是他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xiàn)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的等的認識都是極其模糊的,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閉塞短淺的心態(tài)。他的革命行動是到靜修庵里胡鬧。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了,這些都是阿貴想革命卻又沒有覺悟的表現(xiàn)。
在《吶喊》這本書中,想這樣的文章還有許多許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之后,能夠清醒起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鼓勵性質(zhì)的語言,激勵半夢半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魯迅先生不愧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現(xiàn)在的中國人民,為和平崛起而吶喊,為科學民主而吶喊,珍惜現(xiàn)在,為中華為未來而奮斗吧!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3】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把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中國民眾仍然活在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的陰影之下。這個時候,人們之間的友善與互助是如此的岌岌可危。
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是他不憚于前驅(qū)。”《吶喊》收集了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高潮時期所寫的作品,這些作品真實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辛亥革命以后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圖畫,展示了當時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的否定和對民族生存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在《吶喊》中,對我觸動最大的便是《狂人日記》和《藥》。
在《狂人日記》中,“我”的擔憂,“我”的害怕,“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了我”,“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強烈的想喚醒他們的渴望,“他們要吃我,你一個人,原也無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伙里面,也會自吃。但只要轉(zhuǎn)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薄澳銈兛梢愿牧耍瑥恼嫘母钠?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币约啊拔摇睂⒆幽窃趺匆惭陲棽蛔〉膿鷳n和關心,“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多,居然也是一伙;這一定是他娘先教的。還怕已經(jīng)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地看我?!薄皼]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就就孩子……”是呀,在那個吃人的社會,人人都狼心狗肺,最無辜,最純潔的孩子永遠是受害的對象,面對那些吃人的人,他們都是待宰的羔羊。黑暗將孩子吞噬,吞噬光明未來的希望,所以,請“救救孩子……”,清醒過來,看看這個被你們傷得滿是瘡痍的國家,看看這個早被你們麻木冷漠感染的世界!為了家國,“只要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p>
在《藥》中,人們的冷漠麻木為那個社會蓋上一張灰黑的棉被,絕望,窒息,看不到明天……那個人血饅頭似乎是這灰色的啞劇了僅有的色彩,卻也是徒添悲哀罷了。目光隨著那個紅點移動,耳邊已什么都不用聽,那些冷漠的話語早就刻在人們那麻木的臉上了??粗菆鼋灰装蛋档剡M行,看著華老栓那“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的模樣,看著夫婦倆偷偷摸摸地把紅饅頭煮了讓小栓吃……最后的一抹亮色,應該是那只張開翅膀飛過夏瑜墳頭的烏鴉了吧。伴著夕陽的余暉,烏鴉飛了起來,帶著那舊社會僅剩的余暉飛走……革命終會勝利,夏瑜請安息。
在魯迅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一個落后、專制、野蠻、冷漠的社會。但,那又是一個曾經(jīng)真實存在的社會,一個曾經(jīng)的中國社會。
盡管當初那個社會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去遺忘。我們現(xiàn)在腳下所踩的土地,是用革命先烈的血染過的,我們決不能忘記他們的英勇拼搏。他們將發(fā)展祖國,讓祖國繁榮發(fā)展的重任的機會和殷切希望都托付給了我們。我們的肩上,背負著那足夠讓他們義無反顧,微笑迎接槍口的最為殷切的希望!
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了,我們踐行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我們用愛國,敬業(yè)驅(qū)逐麻木,我們用誠信,友善驅(qū)逐冷漠;社會用自由,平等驅(qū)逐野蠻,社會用公正,法治驅(qū)逐欺詐;國家用富強,民主驅(qū)逐落后專制,國家用文明,和諧驅(qū)逐腐朽。
我們定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愿在天堂的魯迅爺爺和各位革命先烈們安息!
愿過去的腐朽專制的社會被永遠埋葬!
愿我們可親可敬的祖國永遠繁榮富強!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4】
最為佩服的魯迅的文筆,帶點兒調(diào)侃的諷刺,很有活潑的韻味。就像被微風拂過的春水,讀著這樣的文字,心情是活潑的,甚至連屋子里每個空氣的毛孔,都充滿了快樂的因子。比如,《郭巨埋兒》的文字,說:”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了一把汗,……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做孝子。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就是我么?……“后又及”……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fā)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讀魯迅的文字,感覺最深的就是真情流露:是非公允,愛憎分明。很契合他“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的評價。他的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卻極具感染力,讀著文字,常能夠使人忍俊不禁。像阿長的“大”字睡相,以及七十歲的老萊子著彩衣?lián)u撥浪鼓的場景:”我至今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是怎樣的使我發(fā)生不同的感想呵……這咕咚咕咚想的撥浪鼓不應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拄一根拐杖?,F(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壯佯,侮辱了孩子。我再沒有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弊掷镄虚g,都充滿著正直人格的真性情。我甚至能夠想見,魯迅手執(zhí)長毛用力刺殺的英勇形象。
記得有句讀書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這本書,讀過,算是和魯迅在書中謀面了,謹聊以自慰。是不是有些孔乙己的酸腐味?又或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果如此,亦大可心滿意足,不枉消受了魯迅先生的精神食糧。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5】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jīng)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y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nèi)⌒Φ脑掝},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yè),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6】
不懂經(jīng)典,卻有一顆愛慕經(jīng)典的心。從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到現(xiàn)代的白話文著作,只要是覺得有點兒名氣的,有點兒分量的文字,都想拿來讀一讀,看一看;嘗一嘗,嚼一嚼。就像吃食物,盡管很多時候并不能或者沒有品出什么味兒,甚至有些硌牙,反胃,但是,本著讀物響亮的名頭,依然會”不知其味“地饕餮下去。就像《狗十三》中的女孩李玩,盡管不愛吃狗肉,但是依然會討好大人硬著頭皮吃下去;而在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那顆崇拜經(jīng)典的心而已。至于有沒有營養(yǎng),有沒有用處,皆在其次。
《朝花夕拾·吶喊》的閱讀也是這樣,僅僅奔著魯迅的名頭,僅僅因為教科書上多次入選其作品的緣由,僅僅因為這是小學教材推薦的課外讀物,因此,自打一見面,就已經(jīng)將它列入從來沒有閱讀計劃的讀書行列,慕名而去,不說滿載而歸,但終歸還是有點兒收獲的。
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在工作之余,在家務間隙,在任何自己獨處的閑暇時候。自認為,不管讀到了什么,有多大的收獲,單是這種見縫插針的閱讀欲望,已經(jīng)是很可鼓勵的,更毋寧談什么收獲,有什么感想之類了。
但盡管這樣,就像時下流行的旅游打油詩一樣,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照。讀過的書,雖說沒有多大的成就,但讀過的文字,還是在腦子里很有些印象的。就像談起某地的樣貌,去過的景點中照片留下的印記,總會銘刻于我們記憶的一隅,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豐富我們的見識,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至于白紙一張的可憐了。
書中,我們熟識的被選進中學課本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鄉(xiāng)》等,對他們的了解自不必說。溫故而知新。再讀,當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體會。他們就像記憶中的老朋友,多年不見,見面自然分外親熱。噓寒問暖,仔細端詳,腦中的樣貌逐漸還原,而且在歲月的打磨之后有了更多更深更濃厚的韻味,品之彌香。
除此而外,書中還有更多的先前未曾謀面的朋友,它們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姿態(tài),美不勝收,像《五猖會》中父親的嚴厲,《風波》中濃郁的生活氣息,《藥》中彌漫的血腥愚昧……單說《二十四孝圖》一文,就讓人頗有感觸,很能夠領會魯迅作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風范。
此書中,重點批駁了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表達了他的反感思想。大致有二,一是失實,二是對人造成孝的歧義。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7】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懊鑼懖B(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濒斞甘沁@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盡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癥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xiàn)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盡管,那個社會是不會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币膊坏貌灰鹞覀兊纳钏?。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fā)出的勇敢挑戰(zhàn),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第一槍。
而《孔乙?guī)住穭t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滓?guī)?,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tǒng)治的毒害下,他只會“之呼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蓱z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盡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樣走下去?!翱滓?guī)走€欠十九個錢那!”是啊,他的債誰幫他還那?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說說〈阿q正轉(zhuǎn)〉,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是魯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你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曾經(jīng)的他,渾渾噩噩,茍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后,他卻向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槍斃時結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場悲劇。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nóng)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nóng)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魯迅的小說,有思想,耐人尋味,他讓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們都清醒起來。那么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該做些什么那?就讓我們一起跟著魯迅一起吶喊,吶喊吧!珍惜現(xiàn)在,珍惜美好的生活,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努力努力。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8】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jīng)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y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nèi)⌒Φ脑掝},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yè),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吶喊》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
《吶喊自序》和本書前面的《我是怎樣做起小說的》我一開始便看,從中我更易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而且較能深刻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他曾用憂憤深廣行容吶喊的文章基調(diào),我通過與其他文章的對比,感到魯迅的是要更深刻更深沉些,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zhì)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禮教,其本質(zhì)是吃人。作者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有病態(tài)特征。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征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文章的語言讀起來有點亂,但實質(zhì)是表達被壓迫 人民的心聲,然后成功的塑造了一個似狂人的象征對社會批判的一個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譴責。通過“我”的敘述來塑造人物,顯得真實可信,栩栩如生。我認為從那句“竊書不能算偷”,完全展露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那種愚鈍和清高的自欺欺人的形象。
《藥》是寫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犧牲了,而人民又愚昧地用革命者的鮮血做人血饅頭醫(yī)治癆病,發(fā)人深省地剖析革命的失敗原因。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文沒有明寫革命者,通過寫出旁觀者的反應和一些人的不覺悟,更將悲壯的氣氛成功渲染,最后更用墳頭比喻祝壽的饅頭,使人深思,文章格調(diào)陰沉,讀來震撼人心。
吶喊中最使我啟發(fā)的是以上的幾篇,但其他的文章也是同樣的深沉,使人警醒,魯迅的文筆幽默而諷刺,披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憤怒中的指責只是希望麻木的人民能醒覺,而尖銳有力的文字是希望沉睡的中國蘇醒,煥發(fā)中華雄風。
吶喊的經(jīng)典讀后感【篇9】
也不能說: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眾,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說: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說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里的字句能不唏噓自嘆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嘆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里都有著疲憊的痕跡,于是魯迅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著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說舊文化隳于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說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著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說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為旗手,舉的標志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魯迅們么?” 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tài)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xiàn)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xiàn):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于吶喊者,關于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于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qū)W界同聲呼喚的啟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愿讀懂《吶喊》,向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nèi)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說“作為啟蒙者的魯迅和近似于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于看出了魯迅形象注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xiàn)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tài)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xiàn)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說,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tài)。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說呢?正是由于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銳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啟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于資產(chǎn)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眾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xiàn)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為時代豐富性的標志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斗爭無所不在,且都局限于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脫自身于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啟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范圍來說,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于其作品的公眾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眾和普世原則;而啟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魯迅們一面創(chuàng)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為整體的一環(huán)——這是作為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為啟蒙者的作家或者說知識分子,魯迅本身可能并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魯迅的身上定然有著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xié)調(diào)的樣貌特質(zhì)。而之于近現(xiàn)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近乎完美的結合,并創(chuàng)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啟蒙者角色定位的,現(xiàn)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