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讀友吧 > 讀后感 > 讀后感600字 >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

    | 小龍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絳傳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篇1】

    錢鍾書先生把他對楊絳女士的愛統(tǒng)稱為三個:“愛情、友情和親情”。他們的一生都過得簡樸而有趣,在國外求學時。

    “楊絳和錢鍾書白天除了上課,經常結伴出去坐一會兒咖啡館,注意從社會學習語言和汲取知識,或者一起逛逛舊書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舊習,發(fā)奮讀書,青燈黃卷長相伴,不亦樂乎”。

    對于愛讀書的人來說,能找到生命中和你有共同愛好且愿意為此付出的伴侶,這是一生中最大的富有。只羨鴛鴦不羨仙呀。小說梳理的她倆的一生,少時、求學、抗戰(zhàn)和伉儷...等等。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簡樸。

    “在實際生活當中,楊絳是非常簡樸的,她擺脫了世俗的陋見。如今她所住的房間水泥地、白灰墻,比照當今一些教授新遷的住宅,可謂簡陋之極,但所有房間都干凈、整潔、雅致,涌流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書卷氣。楊絳的服飾樸素無華,毫無珠光寶氣?!?/p>

    而楊先生不管是戲劇還是小說,亦或是翻譯,都達到了頂峰的水平。對于她來說,每日最好的時光就是能夠讀讀書,練練字。而這種淡雅的生活態(tài)度深深影響著我,也跟著“一日不讀書,渾身不自在”。

    她有一個暈船哲學,可以具體地作為她的態(tài)度“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巋然不動,身直心正,心無旁顧,風浪其奈我何?”為什么事事看淡,只因“名聲,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篇2】

    在書店泡了一下午,把這本書讀完了,先生一離世,他的作品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我恰好看到。耐不住好奇,讀了起來。

    讀的時候,總是動容。特別喜歡那個年代,人都特別有才,有才又格外謙遜。像楊絳,像錢鐘書。要放在現在,精通幾種語言,那叫什么能耐,怎么也是人生贏家,可是他們的眼里只有學問。尤其記得抗戰(zhàn)結束,被別人問起先生他們?yōu)楹尾贿x擇離開大陸。這個問題,我每次看到--中知識分子被迫害,就會遺憾他們?yōu)樯懂敵醪浑x開中國。先生的回答只是,這個問題有啥奇怪,去臺灣,我們不認可那個領導者。去香港,這本身就是個商業(yè)社會。去國外,中國是弱國,我們是二等公民。所以我們選擇留在大陸,僅僅是因為愛國。

    她和錢先生的愛情,也讓人羨慕。她說先生是癡氣,而她愿意保護這種癡。他寫作,她甘愿做灶下婢,因為愛。他辭世,她高齡去整理他的手稿,也因為愛。那樣的愛。彼此懂得,互相扶持。走過了60多年的光陰。

    --那段,我看的極為揪心,如此荒唐的歲月。兩位先生遭受的苦,不想也知道。但先生沒有寫苦,提起來也是淡淡的。唯一激烈的,是那次批斗,她對鐘書的辯護,沒有就是沒有,特別的勇敢,一反她平日溫和的模樣。先生性格好,但不軟弱。能謙讓的地方從不計較,但不對的地方也是極力抗爭。這是我對她性格的描述。也是我看完她這一生最大的感觸。

    --結束,本以為日子慢慢好了,哪知道,女兒丈夫相繼離世。我特地細算了下,18年,整整18年一個人的光陰。我不知道,這樣一個老人,她怎么想。她生于20世紀初,剛好滿清倒臺,經歷軍閥時代,民國時代,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歲月,改革開放,千禧年,奧運會,到電商行業(yè)崛起。這100多年的更迭。她怎么看。如果她在世,我真的特別想去拜訪她。問她人生的道理。

    讀完書,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看著形形色色的人,只有一個疑問,幾十年后我會在哪里?世界設么樣?我能活多久?年輕時代的先生是否想過這些問題??赐陝e人的一生,再看自己,覺得當下的一切煩惱,都不過如此而已。沒有到過不下去,一籌莫展的境地。

    先生教會我們的,是生活方式。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篇3】

    2015年7月17日是楊絳104歲的生日。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的相繼離世,曾經的“我們仨”只剩下了她一個。那么,她是如何度過漫長的人生,且在晚年仍保有一顆寬厚之心的呢?或許,羅銀勝的《楊絳傳》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切實可靠的答案。

    關于楊絳生平事跡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接。作為一個傳記作家,如何才能在林林總總的言說之中脫穎而出,讓寫作不僅具有獨創(chuàng)性,也兼有可讀性?同時,一部傳記若是要讓人記憶深刻,首先要有足夠的史料來填充。簡單地說,寫真實的人,就得復原她的一切,不會因為位高權重、聲名顯赫,或者出于作者寫作的需要,加以刻意的美化,甚至丑化。好在羅銀勝有備而來。他深知傳記寫作即是要“尊重歷史、信守真實”,且多年專注于民國人物研究,曾經寫下章含之、喬冠華、顧淮等傳記。從這方面說,他無疑是做到了。

    錢鍾書贊譽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換言之即是上能博古通今,下能操持家務,在學者、母親、妻子、情人、朋友各個角色間來往穿梭、應付裕如。羅銀勝對此心有戚戚。他既拜服于楊絳的才情,同時對她的赤子之心深有所感。在他看來,她既不凡又平凡,才情世所罕有,但偏偏低調內斂、不事張揚、不喜奢靡,反倒是扎扎實實地根植于平淡生活之中,實實在在接著地氣。

    民國時期從來不乏才貌雙全的女子。論長相,楊絳并不突出。但論才情,楊絳實在不輸于任何一位。姑且不論她對錢鍾書的治學有多少貢獻,她自己在小說、戲劇及翻譯領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人心生敬意。楊絳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自小在和睦寬松、“融洽而優(yōu)裕”的大家庭中長大。與高門大戶的千金小姐不同,楊絳待人處事自有其從容與柔和。以羅銀勝的話說來,就是“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yōu)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后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這當然不是作者自賣自夸的謬贊。事實告訴我們,無論是抗戰(zhàn)時期在上海度過的孤島歲月,還是--時期下放五七干校接受批斗,不管處境如何艱辛,楊絳總能苦中作樂、泰然處之。她自稱“無名無位活到老”,活得不僅自在,也很坦然。

    當然,生活的品質不僅取決于環(huán)境,更取決于心態(tài)。今天,人們之所以喜愛楊絳,大約也是因為有了這種可貴的淡然吧。比如1958年,已步入中年的楊絳下決心自學西班牙語。20年后,譯作《堂吉訶德》付梓出版。當年西班牙國王訪華,楊絳被邀出席晚宴。席間,鄧小平驚訝地問起《堂吉訶德》的翻譯事宜。楊絳只淡淡地提到“今年出版的”,而無只言片語談及她的個人處境。我們可以想象,在上世紀50、60年代外國文學屢遭批判、被冠以“毒草”之名大加禁止的前提下,楊絳是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無師自通,從原文逐字逐句、獨立完成了這項翻譯工作的。更何況當時的她人在五七干校,不僅自身命運晦暗不明,譯稿也曾多次被人故意丟棄。

    不過,就算歷經磨難,楊絳的精神始終是高高在上的。具體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張、不人云亦云,也不輕易跟從大流,更不愿無原則地“摧眉折腰事權貴”。在羅銀勝看來,這正是讀書人最為可貴的品質。1957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推行“鳴放”運動,同事、領導皆動員錢氏夫婦參與其中,可兩人總是一言不發(fā)。等到反右之風一起,當年鼓吹鳴放之人都被劃為右派,錢、楊二人反倒相安無事。你道楊絳真有先見之明嗎?她只是不喜歡隨波逐流,跟著眾人瞎起哄罷了。

    羅銀勝寫《楊絳傳》,注重的是細節(jié)。生平事跡固然需要求真,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更要出彩。畢竟僅僅靠骨架身形來復原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傳記是否豐滿,仍有賴于人物的肌理。誰愿意看到一個干巴枯澀的楊絳,骨血豐盈豈不是更有趣味?何況楊絳所喜所愛的也正是這趣味吧——這也正是楊絳與林徽因、張愛玲、蕭紅的最大不同。因而,我們讀《楊絳傳》,也總是不免被一些小而又小的細枝末節(jié)打動。

    比如提到錢鍾書,世人只知他的書生意氣。作為錢鍾書的另一半,楊絳比誰都了解他。她是他作品的第一個讀者,為他整理書稿、做飯煮菜、生兒育女,甘當默默無聞的“灶下婢”。她打趣丈夫與生俱來的呆氣,但也知道他絕非不知人間為何物的“蠹魚”,不僅不受制于書本,還是駕馭書籍的主人。“《管錐編》、《談藝錄》的作者是個好學深思的鍾書,《槐聚詩存》的作者是個‘憂世傷生’的鍾書,《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癡氣’旺盛的鍾書?!边@樣看來,楊絳不愧是錢鍾書一生當之無愧的知音了。

    大正時代的日本作家鶴見佑輔曾說,淚和笑原本只隔著一層紙。這句話放在楊絳身上大約是恰當的。104年的人生不是一個小數字。楊絳曾經親歷并見證了民國時代的混亂,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其后在--中度過了艱難的十年。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她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最邊上。人生百年,世事如斯。如今的楊絳看盡人情冷暖、世事變遷,卻不取繁華,只執(zhí)拗地與平淡為伴。想來,歲月留給她的,已經遠遠不是光陰的疊加,而是超越庸常的大智慧了。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篇4】

    這本書是去年讀完的,沒有很著急寫書評,一是怕自己寫不好,二是想著自己沒有讀好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沒有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讀得很慢,之前也沒有讀過《我們仨》,所以對內里面楊絳先生提到的一些內容完全也都是不了解的,可那份真情也能在這本書里更好的體現。很喜歡每一章后面,都有楊絳先生的一句簡單樸實的話,很中聽,也很讓人恍然大悟。為此,我還特地抄寫了一些貼在自己房間里。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生前說唯一認同的關于自己的傳記,想必自有她的道理。

    從和錢鐘書先生相識到國外生活的點滴,后來有了錢瑗,再后來回國用自己的力量來擁護我們的新中國。--時期的事情,有幾段描寫令我生畏,讓我深深的從心底敬重起楊絳先生。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樸素是真的讓我敬佩,到后來條件好了他們依然勤儉,把他們的積蓄拿來幫助好多學子,這是一種精神力量,在我看來,這種精神力量讓我感動,讓我在生活的現實中堅持。楊絳先生在我看來是真的很愛錢鐘書先生,錢鐘書先生是花,楊絳先生是綠葉,并且是一輩子的。在本書中錢鐘書先生的文學作品常被楊絳先生提起,在錢鐘書先生過世之后,她常常一個人整理著錢鐘書先生生前的手稿,才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著作。

    其實看得出來楊絳先生的文筆可謂是好的,《我們仨》就寫哭了好多人,但是她總是站在錢鐘書先生背會,默默支持他。我以前就在想,我才不要去照顧一個男人,覺得我的男人就要保護我,照顧我多些??墒钦J真看了關于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愛情故事的人,就會知道一些關于他們的一些對話。在此我引一小段:“在我住院期間,鐘書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彼蚍四?,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ァ?他感激之余,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鐘書叫了汽車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我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么驚奇?!?/p>

    很難想象一個女人說出這樣的話,只是因為她非常愛著這個男人。如果沒有楊絳先生無私的支持,那本幾次想被錢鐘書先生棄筆的《圍城》怕是不會被我們看到了。

    所以,我明白了。

    即使去照顧一個人又何妨,只要那個人,他愿意為你付出,他在你面前誠實,就算像個小孩,但是你要相信他,他是可以為你撐起一片天的,只要你支持他,相信他。好似在這里我說多了,再看看時間,夜已深,我應該要打開書看上幾頁,就熄燈睡覺了。

    關于這本書的書評我就寫到這里吧。

    楊絳傳讀后感600字【篇5】

    羅銀勝所著的《楊絳傳》拿在我手里的時候,看了一下版權頁,應該是第三版。在書的后記中,同名書初版出版于2005年,二版出于2011年,四年之后2015年再作增補,以現在的面目問世。

    書的增補內容,相對來說,則是把事關傳主新發(fā)生的事件,以新聞體的方式,羅列在書的末尾,這得這本書能夠與日俱進,跟上傳主的新走過的事跡步伐,不斷完善、完整。

    這是一本好寫的傳記。好寫的原因,是傳主本身就是一個作家,留下了大量的自傳式的資料,只要把傳主的原生態(tài)材料的敘事口吻改換一下,便可以成為傳記的一部分。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傳記作者的敘述口吻,有時被傳主的文筆帶過去了,多了幾分傳主含譏帶諷的瘦金體的文風,而在其它的敘事部分,由于是作者的中性語言,又顯得中規(guī)中矩,沒有多少文體花樣的賣弄,特別是最后的涉及到傳主近來時事的部分,更顯得是一種能夠讓人一目十行的新聞體語言。整個傳記的文風是不一樣的,正是這種不一樣,反映出因為傳主豐富的資料自我披露,讓作者沿襲起來十分不費功夫。

    但是,這也是一本難寫的傳記。為什么難寫?

    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關注楊絳?

    書中寫的明白,楊絳與錢鐘書之間有一個名目的轉換。四十年代的時候,錢鐘書被稱為“楊絳的丈夫”,而現在,楊絳卻是鐵板上釘釘的以“錢鐘書的夫人”得以名傳。

    楊絳真正靠什么確立自己的文化界的地位。我想,說她是依傍著錢鐘書這棵巍然屹立的大樹,應該不為過吧。說她是譯者,《堂吉訶德》說到底也只是一本故事,現代小說有哪一部受它影響?楊絳的譯文影響力,能趕得上《靜靜的頓河》的譯者金人嗎?正是金人的這個譯本,催生了莫言的語言風格、用詞習慣與意象原型。說她是作家吧,一部《洗澡》讓我們看到的是語言的拙劣,結構的無序,人物刻劃的簡單,在小說開始的時候,楊絳似乎還想模仿一下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的風格,頗多刻薄的語句模式,但小說寫到后來,畢竟楊絳是一個女性,可能無法做到錢鐘書那樣絕決的尖刻,再也看不到開篇的錢鐘書的諷刺性的造作用語了。

    比如“姚謇突然去世,姚太太聞訊立刻中風癱瘓了?!?/p>

    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是含著一種幽默的用意的。但是,這完全是拿別人的不幸來惡搞,“立刻”一詞,給人的感覺好像人物的主觀意圖是想癱瘓,以配合丈夫,達到“夫唱婦隨”目的。這種幽默,與趙本山拿殘疾人來搞笑的低級趣味有何不同?

    我們可以看出,晚年的楊絳一直以張揚、維護、揭秘錢鐘書來求得她的號召力的?!段覀冐怼防锏暮诵娜宋锸清X鐘書,“拍賣風波”涉及到錢鐘書的書信,“錢鐘書的手稿集”也在楊絳的整理下得以陸續(xù)出版,可以說,楊絳不斷地走入人們的視野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錢鐘書熱度不減的好奇窺望。

    錢鐘書那句著名的關于雞蛋的話,人所共知:“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讀。其實錢鐘書深知人的好奇心,吃到好東西,一定要查查那個來源,他自己在研究中,就一直在做的就是發(fā)現了一顆雞蛋,然后追根溯源去訪察那個雞,這才是錢鐘書的研究學問的必由之路。但現在錢鐘書可以稱得上用“矯情虛飾”四個字來形容,他一直在努力地打造自己的雞蛋,但是,又吊著眾人的胃口,故意藏掖著自己,讓自己當一個隱身的母雞,時而放出一點雞毛,撓癢癢般地來撩撥眾人的口味,于是好奇者紛至沓來,踏破門檻,這時候,只有關緊門扉,才能保持公眾的關心度,于是,這只母雞就變成了“金雞”,一直到今天,這個“金雞”還是成色不減。如果當時宰了,把“母雞”全部展示給各位客官看了,那就是吃一口就完事的“心靈雞湯”,大家看一看現在書店里層出不窮的所謂“雞湯書”,有幾本維持二、三年的關注度的?“雞湯書”的速朽速腐的原因,是因為它殺了雞,兜出了所有的底,不留一點神秘,所以,也激發(fā)不起人們的好奇。像于丹的“雞湯”談話,聽起來還不錯,現在還有幾個追在后面刨根問底、打破沙鍋的?

    我當年對錢鐘書這只“母雞”就十分好奇,曾經買過一本孔慶茂所著的《錢鐘書傳》,讀過之后,大呼上當,因為這本書里,根本沒有任何的謎底揭開,連錢鐘書的基本履歷,都沒有明晰的介紹,還沒有《楊絳傳》里表述得清晰細致。

    錢鐘書有幾個之謎,這個謎底可能是很多人仍然追著楊絳不放的原因。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錢鐘書怎樣做到出世與入世的合一的。錢鐘書的價值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管錐篇”里的文論,一部分是《圍城》里的人生百態(tài)。任何一個作家,做到這兩部分中的一部分,并不是難事,但能像錢鐘書那樣,能在“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兩個空間里都能做到爐火純青,就只能嘆為觀止了。我想,錢鐘書的學術固然令人驚嘆,但是《圍城》里對人物感情的把握才真正無可超越。特別是,小說里在描寫方鴻漸與孫柔嘉之間的矛盾如何圍繞著“一地雞毛”的小事而逐步升級時,可謂繪聲繪色,開拓了一個中國文學里從未見過的“兩伊戰(zhàn)爭”的經典模板,而這種矛盾的不斷螺旋式上升終至不愈,可以套用到任何一個分裂的家庭中來。這也是這本小說被現代青年當成鏡子常照常新的原因。錢鐘書作為一個學者,它的文論地位,可以有爭議,但他的小說的深刻程度卻是不可撼動的。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李澤厚說錢鐘書在網絡時代地位下降,因為錢鐘書的學術成果,可以通過“搜索”來完成了,其實,隱隱地感到李澤厚在嫉妒錢鐘書,其實錢鐘書《管錐篇》里的文本風格看似是同類現象的累積,但是在字里行間錢鐘書更具價值的是揭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共同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的揭橥是“搜索”功能難以完成的。應該說《圍城》固定了錢鐘書的地位,讓人無從置喙,而《管錐篇》等學術論著則延伸了錢鐘書的深邃,讓人一旦涉入其中,便無從撤退,兩個看似南轅北轍、大相徑庭的出世與入世的錢鐘書,讓他如金庸筆下的“吸星大法”,能夠吸取你的全部的身心。這樣,關于錢鐘書這個“母雞”的幕后魅力,如果要繼續(xù)探討的話,只有仰楊絳的鼻息,靠她施舍一點口風,以茍延殘喘了。這就是楊絳為什么會越來越紅的原因。

    通讀《楊絳傳》,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有幾點:一是錢鐘書、楊絳在解放前選擇留在了國內。楊絳回答原因時說:“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蔽覀儾环僚c張愛玲相比較一下,張愛玲先到香港,后到美國,但是晚境凄涼,無論是文學還是在學術研究上,都難以有更大的建樹。關鍵的原因是她缺乏有一個中國的文化背景,無法實地感受到的中國的現實走向與進程,她的文學事業(yè)必然是萎縮的。錢鐘書、楊絳選擇在國內,即使從學術這個層面,也是明智之舉。離開現實的土壤,來研究中國的學術,只能隔靴搔癢。二是楊絳在失去“我們仨”中的兩個后的堅強。楊絳對此說道:“如果我走在女兒和鐘書前面,你想想,錢瑗、鐘書受得了嗎?”一個女人的內心強大,哪怕愿意背負失去親人的痛苦,并以這樣的方式表白出來,讓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涌上敬佩之情。三是楊絳對錢鐘書形象的維護。書中并沒有過多地糾結于錢鐘書、楊絳的爭論性看法,對一些負面爭議,出于為“顯者諱”的考慮,作了回避與掩飾。但是,作為一部信史,書的作者還是盡可能地接近真相,努力提供一種讓人信服的解讀。比如書中提到,楊絳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大的精力,打一場禁止錢鐘書書信拍賣的官司,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書中寫到: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金額的問題,主要是私信的內容被別人誤讀和利用,使‘一束矛盾’的錢鐘書形象凸顯了出來,讓錢鐘書的公眾形象受到質疑。譬如,錢鐘書的世故、客套在他的私信中一覽無余,在已公布發(fā)表的信中早已不是秘密?!?/p>

    此語也似乎是書中唯一對錢鐘書表示不恭的論斷。這本傳記是經過楊絳審閱過的,作者能夠這樣道出實事求是的論述,顯示出作者繼承了中國文化中“信史”傳統(tǒng)的優(yōu)良品質。而正是在這里,背后隱藏著一個錢鐘書至今仍然讓人難辨真相的人性問題,他能在《圍城》中把各色人等用如此刻薄的語言揭示出猥瑣的真相,那么,這個制造出黑暗內心的“母雞”究竟是怎么想的?這也算是錢鐘書之謎的一部分吧。而楊絳在日后的所作所為,正如傳記作者所說的那樣,是在努力擦洗與遮掩錢鐘書這只“金雞”的可能存在的斑點,實際上,對于一個偉大人物來說,它的不足與斑痕,恰恰是一個人的魅力所在,是使他還神于人的最有價值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錢鐘書的書信早一日還是遲一天公諸于市,并不影響錢鐘書的聲望與偉岸,反而使他更多幾分凡夫俗子才具有的親和力。特別是對于錢鐘書,他的價值,不是因為他即使是道德楷模也會讓質疑的完人身份,而是他的思想與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楊絳的更為全面的傳記,還留有巨大的空白與空間,有待更多的資料披揭出來之后才能得以問世。

    3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