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三顧茅廬》曹操為了得到劉備的心理咨詢師徐舒,謊稱徐舒母親病了,要他馬上去徐都。臨行前,徐叔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劉備三次來隆中探望諸葛亮。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幫助您!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一個典故——三顧茅廬。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jīng)過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傻谝蝗ヒ蛑T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yè)?!熬\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fù)漢室。
諸葛亮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后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于茅廬之中,甚是感動,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fù)漢室天下?!笔鞘裁醋屢淮P龍如此忠誠于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guī)兹藢⑺麕蛠砑纯?第二去時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zhí)意要去,最后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的結(jié)拜紀(jì)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亮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亮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guān)羽.趙云.諸葛亮……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后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劉備遇到一位賢才,叫徐庶。徐庶對劉備說:“如果諸葛亮是臥龍,鳳雛則是龐統(tǒng),得到其中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劉備忙問:“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說:“諸葛亮住在臥龍崗?!闭f完便走了。
于是劉備叫上關(guān)羽、張飛去臥龍崗請諸葛亮。第一次童子說:“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第二次大雪紛飛,劉備叫上兩個兄弟又去臥龍崗請諸葛亮,可是童子又說:“先生看望朋友去了?!钡谌?,劉備挑了個吉日,又叫關(guān)張一起去拜訪諸葛亮。童子對劉備說:“先生這會兒正在睡午覺呢!”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guān)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劉備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次,諸葛亮不僅和劉備見了面,而且對劉備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勝策略,最后幫助劉備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國。
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為劉備的真誠、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人一定要真誠,特別是對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點的怠慢。只有這樣,別人才愿意幫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處處散發(fā)著水墨清香,在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國演義》,而說到《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提《三顧茅廬》的故事。
話說皇叔劉備開始輔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來功打他。劉備無智者相輔,大敗于曹操。后經(jīng)徐庶推薦,劉備三次前去臥龍先生的隱居之地求賢,前兩次劉備未遇見諸葛亮,第三次去時,他不聽眾將勸阻,仍執(zhí)意前往諸葛亮住處,最后用遠(yuǎn)大志向和誠意請到了諸葛亮。
這個故事中,劉備顯現(xiàn)出他的求賢若渴,同時也讓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堅持,也非常有誠意。我想,這可能正是他能興漢建蜀的原因,心誠與堅持,是我們多么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品質(zhì)呀!
將目光投向以前,幾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這個道理。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對侍了十幾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幾年統(tǒng)一了蒙古。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為堅持嗎。再看看我們,平時里遇到一點兒小困難就想著放棄,很少事兒能向劉備一樣帶著誠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們能像劉備及以前的賢人一樣,就不會有“困難”這個詞存在了。
在夸贊劉備的同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一直是劉備以及許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諸候國的“搶手貨”。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無非就是他有學(xué)問,會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學(xué)習(xí)與思考是讓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當(dāng)思與學(xué)相結(jié)合時,必定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顧茅廬》的兩個啟示如兩縷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總結(jié)起來只有四個詞:誠心、堅持、學(xué)習(xí)、思考。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在公元220_年的三國時期,劉備的謀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營為曹操效命。臨走前,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于是,劉備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卻被拒之門外。經(jīng)過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終于同意出山。
這一片段幾乎所有人都會認(rèn)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樣。但在為劉備高興的同時,我也十分感嘆:諸葛亮,才高八斗,滿腹韜略。如果劉備不去請他,徐庶不去推舉他,難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閑云野鶴中孤獨終生?將自己的知識永遠(yuǎn)埋藏?懷著一事無成、懷才不遇的感傷死去?眼看著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自己卻空懷一身抱負(fù),一生都未曾為這個世界做出什么貢獻(xiàn)?
諸葛亮的想法是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做人要矜持,謙虛,不能顯擺。雖然說做人要謙虛,但過度的謙虛就會導(dǎo)致不自信。諸葛亮就是太過謙虛,而貶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運的,他遇上了劉備。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一段段佳話。
其實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猶猶豫豫的,一個個機會就會從眼前飄走了,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還有時候,我們在和別人競爭時,由于太過謙讓、保守,認(rèn)為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所以使原本觸手可及的機會往往被別人搶去。其實,這種沒有意義的謙虛是沒用的,不但不會讓人尊敬你,更會讓別人認(rèn)為你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來吧,不需要劉備或徐庶,做一個自信的自己,讓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個自信的你!
讀三顧茅廬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在這次寒假,我看了許多本書,但其中我最喜愛的書還是《三國演義》啦!下面就讓我來簡要介紹一下這本書,談一談我讀這本書的讀后感吧!不過要說到這本書里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認(rèn)為那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了。
《三顧茅廬》里講到了主人公劉備為了完成復(fù)興漢室大業(yè)的理想,誠心誠意的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的故事。書中記載了劉備在第一次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的仆人告訴他,諸葛亮不知去哪里了,或許三五天,或許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來,劉備便只好帶有遺憾離去。
第二次劉備去邀請諸葛亮?xí)r,劉備派人打聽到臥龍先生諸葛亮已經(jīng)回來了。當(dāng)時正是寒冬,還下著大雪,張飛阻攔劉備說:“現(xiàn)在正是軍隊在打仗,改天再去了?!钡珓鋮s堅持要去見諸葛亮,當(dāng)劉備、關(guān)羽和飛三人來到茅屋外,卻發(fā)現(xiàn)只有臥龍先生之弟諸葛均在家,諸葛均說:“二兄諸葛孔明昨天出去閑游了”。因為又沒有見到諸葛亮,張飛和關(guān)羽認(rèn)為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劉備等三人。張飛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卻狠狠地斥責(zé)他們。
第二年早春,劉備第三次去了臥龍岡,路上遇見諸葛均。諸葛均說:“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將軍可以一見?!碑?dāng)劉備來到臥龍岡時得知諸葛亮正在睡覺,一個時辰后才醒來,劉備就在寒冷的門外等了足足一個時辰才見到了諸葛亮。
我讀了這本書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劉備為了能夠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yuǎn),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劉備得到諸葛亮后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團結(jié)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fā)揮大家的長處。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誠意,要誠心誠意地去做,遇到困難要有恒心,要堅持不懈,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biāo),最終也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