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的讀書心得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5篇)
《學記》中的教育內(nèi)容是豐富的,也需要大家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學記的讀書心得,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篇1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秾W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jīng)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就應如此來教,學習就應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fā)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狀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帶給現(xiàn)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fā)展。這點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道”“強”“開”,才能到達“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jù)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必須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xù)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發(fā)展順序,設計教學資料。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tǒng)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后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思考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能創(chuàng)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總處于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資料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xiàn)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就應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秾W記》里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就應時時遵循的。應對《學記》我們就應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辟理論,記住啟發(fā)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篇2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行業(yè)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這些經(jīng)典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記》這段話談的是“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長善救失說的是:教育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優(yōu)長和潛能,并克服其缺點,彌補其不足,使人走向完善。往更深一層挖掘:長善救失的前提是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所謂“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講的就是了解學生、研究學生。
教育和教學必須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許多教師研究教材有余,研究學生不足,因此教學缺少針對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我們也需學會“比物丑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們學習了。
另外,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币囵B(yǎng)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nèi)ニ伎?,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們也要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現(xiàn)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輕松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暗蓝縿t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弊⒅胤椒?,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弊鳛榻處熜琛爸湫模缓竽芫推涫б??!彼粤私鈱W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jù)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學記》中的教育內(nèi)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jīng)驗,我想這《學記》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篇3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于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
上學時,對于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取站在三尺講臺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zhì)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磳W記〉里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里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zhì),里面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理解潛力和狀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guī)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后才能勉勵自己奮發(fā)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么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后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qū)W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fā)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明白?!币馑际牵河袷唤?jīng)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fā)生變化。因此,人們?nèi)绻粚W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fā)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fā)和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識。
學生的質(zhì)疑時時沖擊著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秾W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本褪钦f: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并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后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xù)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閱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zhì)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fā)!
繼志原則
《學記》還帶給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為:善于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xù)其音調(diào),善于教人的人讓人繼續(xù)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說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秾W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yè)務的進步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能夠為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征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yǎng),"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求教師具有必須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著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潛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qū)W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fā)著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于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篇4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讀后感?!薄敖虒W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后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段話: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fā)然后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于未發(fā),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tài),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還沒有發(fā)出來的時候就鏟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fā)然后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shù)臅r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么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后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jié)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么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閑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學記的讀書心得精選篇5
對于《學記》,以前只是了解它是古代一部闡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的一篇文章,但是并沒有讀過它的原文,更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它、體會它內(nèi)在的含義。最近學習國學,認真的把《學記》讀了一遍,感悟其精辟、敦厚、濃濃的書香在心間四溢。
學習了《學記》之后,我才發(fā)此刻這篇文章里,蘊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道理,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更有重要的作用。
《學記》里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zhì),自古至今,關于為師之道的闡述有很多,我想為師之人做好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厚積薄發(fā)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xù)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如果我們懶惰起來,教育的河流就將變得渾濁乃至枯竭。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閱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zhì)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就應多去讀書,多學習。平時有各種理由為自己的不積累開脫,是的,時間是自己去找,而并非等時間來找你,只有厚積方可薄發(fā)。
二、方法引航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于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安粚W操縵,不能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在此告訴我們課外積累的重要性;“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在此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為師者若提前掌握這些規(guī)律,再去教學生,相信教育效果會更好!有句俗話說“濃縮的都是精華”,而《學記》里有關教育的闡述無疑是精華中的極品。好的東西相伴一生,今后在自己的教學上也要多運用里面的方法。新學期伊始,《學記》為新的學期找到了引航坐標。
三、師之道也
上學時,對于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碑斪约赫嬲驹谌咧v臺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zhì)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秾W記》里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nèi)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
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逼浯笠馐恰半m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后才能勉勵自己奮發(fā)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笔前。@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么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后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qū)W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fā)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自覺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潛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說的“善喻”。新課程改革個性強調(diào)培養(yǎng)個性健全、素質(zhì)全面、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啟發(fā)性原則,以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思想為指導,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去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著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作為一名當代教師,我們肩負著每一個家庭的期望,時代賦予我們更重的職責,我們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同事虛心學習,永不滿足,努力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實踐潛力,做一名領導認可、同事認可、家長認可、學生認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又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的好老師。
《學記》能夠說是中國人教育中國人的最好的教育方法。這天我們來認識它、學習它,了解、認識和掌握過去教育世界的成功經(jīng)驗,從小處說,是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們的教與學;從長遠說,是為了預測未來教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更為完美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