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5篇)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篇1
書是人類世界的瑰寶,人類的進步離不開他的存在。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人類離不開書。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做《史記》?!妒酚洝肥怯晌覈鴤ゴ蟮氖穼W家、文學家司馬遷用一生的心血寫成的,都收集了《史記》中的最精華的部分。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人們喜愛。而且文中的幾個故事多事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那些故事使人一讀就引人注目。這次,我就讀一個故事給大家聽聽。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大家都知道吧!可是大家并不會非常的了解他的為人,一生的事跡。屈原名平,是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人,與楚王是同性。他從小就刻苦學習,記憶力超群。他們關(guān)心國家的盛世存亡。后來楚懷王被秦王拐騙到秦國里,還被脅迫拿出土地交換。懷王不肯,后來被秦國囚禁冤死。
他的兒子頃襄王繼位,可是頃襄王也是個不明是非的君王,一些奸臣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后來,屈原被流放到了江南。秦國攻進了楚國的都城,焚燒了楚國的廟祖,鏟平了楚國的祖墳。屈原聽到消息后他不愿意看見楚國滅亡,于是他抱著一塊大石頭,沉入了汨羅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這樣走過了一生。屈原沉江那年,一些附近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偉大詩人就在這天把粽子扔進江里,劃龍舟來祭奠偉大的屈原。
在《史記》這本書中收集了許多故事,有上古時期的傳說,還有歷史的光輝?!妒酚洝穾妆緯苡袃r值。希望同學們能看看。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篇2
許多人認為,中國歷史上只有人治沒有法治,這種看法過于絕對了。至少從《史記》里看,那時處臵刑犯并無太大的隨意性,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秦帝國更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用法治最具有一貫性、也是最徹底的帝國。雖然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實行法治最徹底的王朝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現(xiàn)代西方法律體系最早是從古希臘的自然法開始的,權(quán)威來自上帝,中國早期的法律其實與此也很類似。中國古代也有法,而且?guī)浊暌恢北徊粩嗟膹娬{(diào),那就是“禮”法,它的權(quán)威來自上天,所不同的是,它集中反映到“天子”的身上而已。出于禮法的要求,中國帝王的很多做法不僅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上的習慣,而且也代表了法理上的要求。
例如舜的弟弟象,什么壞事做盡,舜還得給他一塊封地,因為禮法要求他必須這樣做,此外文、景二帝對兄弟的縱容,也被譽為是親親的善舉,而不論這種做法是否會威脅到國家的統(tǒng)治。這是中國的禮法特征決定的,換句話說,這就是當時的法律,誰違背了它,也就等于違背了大眾信仰,很容易陷于孤立。當然,這個“法律”在今天看來是完全不合理的,有時不違背它也確實影響到了社會公平,甚至還可能會危及到天子的統(tǒng)治,于是問題的核心就到了如何控制“禮”的度?筆者發(fā)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這個度是非常模糊的。
首先,天子的職責是教化萬民和維護自己來自上天的權(quán)威,要做到這一點,他只有用倡導“宗教”中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自然習慣方式
來維護社會團結(jié),于是“家國同構(gòu)”就成了最好的選擇。為鞏固天子作為一個“國家”大家長的地位,他唯有自己先作出表率,從彰顯孝悌開始做起,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前面對親屬過于縱容的局面。一縱容就必然有違法亂紀現(xiàn)象,小點的殺死個把老百姓還無所謂,如果影響大了,有僭越行為或是名聲過于敗壞,嚴重影響到一地的治理,那就非常麻煩。于是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之外,又多了一個“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種模凌兩可卻為酷吏的靈活操作下了注腳。
一方面,他們不畏世家大族,敢于執(zhí)法,這一點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他們行事又非得不擇手段,不然就辦不成,其執(zhí)法的后果又使皇家丟盡了顏面,所以酷吏們很少有能得善終的。從中央的角度來看同樣是一對矛盾:用他們,這些酷吏們有時的確做過頭,不惜在太歲頭上動土,甚至覺得牽連的人越多越好,官越大越好,對方是否犯法倒成次要的,反正沒犯法也能栽贓,搞得親屬百官人心惶惶;不用他們,親屬貴族們又恃寵而驕,奢糜犯禁毫無節(jié)制,甚至結(jié)黨陽奉陰違,在地方上雄霸一方,連官府都不敢治理。
于是只好用一批酷吏,等他犯了眾怒再殺掉,再選新的,再殺,如此循環(huán)。這就令法律的執(zhí)行呈一種不聯(lián)貫的狀態(tài)。天子最好的方式是,枝葉過少了澆澆水,枝葉過大了剪兩刀,一切看情況而定。這個順序還不能做反,例如秦末剪得太多,西漢末澆水過多,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其次,天子的權(quán)威代表了上天的權(quán)威,“法自上出”,天子制訂的法律臣子們是不能夠私下議論的,只有執(zhí)行的份。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天子從理論上說是人神合一的,但從事實看他還是個普通人,有著和平常人一樣的私欲,那么他的法令到底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意恐
怕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為了維護圣旨的神圣,大家倒寧愿從公心上去考慮每一道圣旨,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如果大興土木,那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顏面,皇帝如果廣納嬪妃,那是是為了增廣子嗣以求江山萬代一統(tǒng),總之私意都被說成是公心,然而問題卻在于:皇帝頒布的法律錯了或者不合理怎么辦?結(jié)果只能是,錯了也得執(zhí)行,不合理當作它合理,直到皇帝醒悟過來改弦更張為止。
這即是說,即便法律有問題,大家也得按照這個有問題的法律來執(zhí)行。由于在制訂法律過程中多數(shù)人是缺乏發(fā)言權(quán)的,例如商鞅頒布的法律“民莫敢議令”,所以即便在執(zhí)行中出了問題也是下面行政人員的責任,政府只會采取一種高壓的態(tài)勢來強迫執(zhí)行。誰來執(zhí)行呢?只有那些酷吏。這樣的嚴格執(zhí)法有時可能還非常糟糕。例如陳勝、吳廣起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失期,法皆斬”這一不合理的法律造成的。
所以,中國歷史上其實一點也不缺法治,只是這個法治在制訂和操作過程中都有問題,既缺乏一貫性,也不可能一貫的執(zhí)行而已。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的法律以“禮”為中心,禮的目標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團結(jié)和穩(wěn)定,而法的目標卻是為了取得公平,這兩個目標有時是一回事,但有更多的時候又是兩回事,令法律的操作者不易抉擇;另一個則是法律的制訂至少在名義上均出于“天子”一人,民眾既不得誹議,更不得擅自更改,即便有不妥,法律的神圣性仍不得動搖。一方面要遵守法律,另一方面法律又是領(lǐng)導者憑自己的理想制訂的東西,多少有點脫離實際,或者說不夠完善,這就令法律在執(zhí)行過程中難以做到不折不扣。
由于中國文化中并無集體領(lǐng)導的意識,大家強調(diào)的都是“蛇無頭不行”,于是法律的制訂也好,執(zhí)行也罷,都是一個人說了算,它很難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無論是道家也好,儒家也罷,都是圍繞著一個抽象的中心,用它來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程序也無法固定,這就令法律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很是曖昧。執(zhí)行得太松,違法亂紀的太多,執(zhí)行得太緊,又被大家毀為“苛政”,于是只能一松一緊,再松,再緊,過段時間來個“嚴打”震懾一下,再過段時間又來個“大赦天下”松動一下——兩千年歷史表明:這種做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那么為什么程序無法固定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一些人長期在地方為霸,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法不能糾,為了維護穩(wěn)定,只能采取強制性措施。這就象某些人你知道它無惡不作,天怒人怨,可就是抓他沒有證據(jù),而且?guī)缀跄阒車械娜硕荚跒樗f好話,你還會按照標準的法律程序來辦理嗎?《游俠列傳》里的郭解就是一個例子:他殺人無所顧忌,為人又講義氣,視官府如虛設,在地方上比官府勢力還大,儼然是一霸。
皇帝要徙豪富之家,可郭解仗義疏財,家中錢物達不到遷徙的標準,卻仍在遷徙之列。衛(wèi)青說郭解家貧,武帝就回答一個百姓能讓大將軍說情,說明他不窮。事實也是如此,因為沒過多久,負責遷徙郭解的縣掾就被殺,接著其父也被殺,其家人上書,“人又殺之闕下”,等到好不容易抓住了郭解,一審,要么他殺人是在大赦之前,要么就是找不到殺人的人,查無實證,官吏只好奏“無罪”,最后政府不得不給一個莫須有的罪民族殺郭解把問題解決。
那么為什么法律只有少數(shù)人來制訂呢?因為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只習慣于考慮眼前,不考慮長遠,安于逸樂,不喜勞苦。如漢朝拓邊,良家子都不愿意去,只能招募些罪犯或者極其低賤的人,久之則有“流”刑,秦朝修個長城,民間也編出了一個“孟姜女”,哭倒長城一片。只要與自己當前利益無關(guān),沒有誰會去關(guān)心,大家都喜歡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喜歡搭便車,都只安于享受。這一點西門豹看得很清楚,“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后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這與今天家長們對子女的話何其一致!故而官吏也被稱作“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就有責任讓百姓做一些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這就像今天的中國父母逼著自己的孩子學習一樣,不學就是大棒子,沒有什么理由好講,法律就是這樣制訂出來的。
所以,從表面上看,中國的政治制度是超前發(fā)展,但實際上中國政府的管理方式是極端抽象和粗線條的,一方面它在操作過程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容易在基層得到切實的執(zhí)行,兩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這便是中國法治的特點。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篇3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學寶庫中有這樣一本書,它記載著偉大祖國的復興,記載著中華民族艱辛的歷程,記載著從征討蚩尤到舜傳曉位,記載著本紀、世家、列傳。這本永不腐朽的經(jīng)典就是《史記》。
作者司馬遷用卓越的手法,獨居匠心的技巧,鍛造出了這本文學史的巨著。
在千百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的列傳、世家與本紀中,涿鹿之戰(zhàn)是最令我記憶深刻的。
相傳,在一個戰(zhàn)火紛飛、各路諸侯相互討伐、民不聊生的年代,黃帝出生了,他生來奇異,在襁褓中便會說話。那時神農(nóng)氏敗落,早已力不從心,于是,黃帝操練士兵,平息了各路諸侯。后來,蚩尤發(fā)起戰(zhàn)亂,黃帝訓練出一批如狼似虎的士兵來到涿鹿和蚩尤展開大戰(zhàn),眼看蚩尤就要戰(zhàn)敗,他便請來法師,生起大霧,繞亂軍心,黃帝并不緊張,憑借著才能與智慧,打造出了指南車,大敗蚩尤。
漢代學者稱贊《史記》:“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蔽艺J為,史記是人人必讀的。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篇4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艷,帶著成熟穩(wěn)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
那是歷經(jīng)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沖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
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jié)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
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彼抉R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游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于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郁,發(fā)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于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么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fā)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
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個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nèi)诵缘纳屏?,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jīng)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fā)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么美好,那么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于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jié)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nèi)心卻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讀史記描寫人物心得精選篇5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余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動的描寫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fā)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妒酚洝愤@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把我?guī)У搅四莻€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jīng)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