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5篇
一個孩子,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的教育。心得體會是指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后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精選篇1
一、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身教勝于言傳,小孩子在模擬能力是非常強的,同時對事物好壞的分辨能力基本是沒有的。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因此想要求小孩子怎么樣,首先父母必須按照自己交給孩子的方式方法去做。以前,寶寶回家后總是先找東西吃,讓他洗手很不樂意,為了讓他養(yǎng)成好習慣,我們回家后先去洗手,而且還特意叫上他一起洗。這樣幾次之后,現(xiàn)在他回到家就自己跑去洗手了。
二、充分理解、有效溝通
每天早晨送寶寶去幼兒園的時候他都是很高興的,但是有時到了幼兒園門口,寶寶就猶豫了不想進去。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理解他們的想法,實際上她只是依賴父母,不愿意和父母分開,批評是沒有用的,只會越哭越厲害。這就需要有效的溝通。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和孩子交流的目的。目的不是強制性地讓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而是理解孩子的行為,明晰孩子的想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告訴他:“幼兒園是必須上的,可以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幼兒園有許多小朋友和玩具。”一般寶寶都能很快調(diào)整好乖乖去幼兒園的。從上面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只是我們耐心去了解、去發(fā)現(xiàn)小孩子的心思,才能達到與寶寶的有效溝通。
三、相信孩子能行
三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主見,更多的時候他們愿意自己動手做事情,這時候作父母的要鼓勵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而不能一味的代勞,覺得孩子做不好,或者有危險。其實學會做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你不讓孩子去做,去試,孩子永遠也學不會。
家長只需在旁邊看著,在孩子請求你的時候再出手相助,或者事先指導或示范一下。
四、培養(yǎng)孩子興趣從她的好奇心開始
俞果今年3歲了,有個口頭禪是“為什么”。他這個年齡階段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有時對我們來說不存在“為什么”的問題她們也會問,比如:爸爸說:“今天我們出去玩”。寶寶就會來一句:“為什么?”。這個在我們看來沒有疑問的問題,寶寶也會問出來,因為他不能理解今天怎么不去上幼兒園了,今天怎么不在家里玩。那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告訴她:“不為什么”還是耐心的給她做出解釋:“爸爸今天休息,寶寶也放假了可以不用上幼兒園,所以爸爸要帶寶寶出去玩,曬太陽!”。顯然是后者。因為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父母如果嫌孩子纏人,敷衍的回答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嫌煩而不敢再提問題,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培養(yǎng)各種興趣的基礎(chǔ)。
當我們不能正確解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要向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不會回答,等我看過書后就告訴你”。這樣做,孩子不會認為你是敷衍她,而且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為人父母者應(yīng)該保護孩子愛提問的天性,并多加鼓勵,并以此為契機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
五、營造和諧的家庭精神環(huán)境
孩子對我們的情緒十分敏感,她們甚至能感受到父母之間的冷戰(zhàn)。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憤怒、爭吵。既使在看電視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場面激烈的畫面。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祥和的生長環(huán)境。
最后,感謝幼兒園舉辦的這次育兒心得分享活動,我們希望能和老師、家長共同交流分享育兒經(jīng)驗,我們會認真學習其他父母及老師提出的育兒心得,努力幫助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最后感謝老師對寶寶的教育及支持!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精選篇2
女兒學校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要求家長寫一篇關(guān)于育兒的文章,為了完成任務(wù),做一個積極的家長,我完成了作業(yè)。以下是文章內(nèi)容。
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名很優(yōu)秀的人,但是很多家長喜歡抱怨,喜歡找理由: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說自己孩子如何難教,或者說自己沒文化、家里條件不好,沒時間等等,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但是我覺得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得教育好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發(fā)展。
我覺得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必須接納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是好或者不好,學習是好是差,都得接納他,只有接納了孩子今天的表現(xiàn),才能心平氣和,不帶情緒地和孩子說話。我相信有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表現(xiàn)不好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指責或者打罵孩子,因我以前也是這樣,結(jié)果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和我對著干。而且抵觸我說的話,也不喜歡我。后來我反思了自己,是不是我自己對孩子太嚴厲,結(jié)果造成孩子的心里負擔?孩子怕我不是一件好事。必須接納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接納你。溝通和教育才能開始。不要做一個家長式的家長,而應(yīng)該做一個朋友式的家長,讓孩子覺得和你是平等的,這樣,孩子有什么話都會跟父母講,這樣我們才能及時掌握孩子的動向。
其次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很重要,像我們家雙胞胎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能力比較差,功課不是很好,所以在家我們經(jīng)常會給她們多做點練習,做練習的時候,我們盡量少出難題給她們做,而讓她們做些簡單基礎(chǔ)題目,一來,簡單的題目做的多了,稍難的題目也自然會做了,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也上去了,二來,簡單的題目做的多了,正確率高了,也提升了她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還有一點我覺得也相當重要,就是要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獨立地完成作業(yè)。我們要檢查孩子的作業(yè),但是我們只要檢查作業(yè)完成的情況,至于錯對,我們做家長的盡量不要插手,不要去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有可能這樣做結(jié)果是孩子最后答案錯了,但是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孩子能夠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因為我們老是輔導孩子作業(yè),這樣會培養(yǎng)孩子的依賴性,一旦碰到稍有困難的題目就不愿動腦子想,我女兒就是這樣。所以雖然每天交上去的作業(yè)準確率很高,但是很多都是在我的輔導下完成的,我每次輔導她們的時候,她們就好像一副事不關(guān)己的樣子,所以是今天教會明天忘,很不上心。而且輔導孩子也不好,因為現(xiàn)在的教材和以前都不一樣,家長也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有時候可能要誤導,反而增加了老師的負擔。如果家長和我一樣有這種習慣,千萬要改正,因為這很不利于孩子成長。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精選篇3
俗話說的好,細節(jié)決定成敗,因此我們在和他人溝通的時候,總會注意很多方面。但是,當我們面對孩子時,就不會注意很多了,總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其實,大人們這樣做,很容易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的,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也應(yīng)該注意細節(jié)方面的內(nèi)容!
1、學會賞識孩子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通過與別人互動后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丑”、“不乖”的孩子,自然就會展現(xiàn)出“笨”、“丑”、“不乖”的特質(zhì),更糟糕的是孩子潛意識里也許就這樣認定自己了。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學會賞識孩子,用表揚和肯定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將“聰明”、“自信”、“漂亮”的特質(zhì)展現(xiàn)出來。
2、注意保護孩子自尊
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下批評,孩子又沒有什么為自己辯護的解決辦法,愛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氣!反而更讓家長對其進行數(shù)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孩子就不再喜歡出門,不喜歡與人交往,極大的影響著孩子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和能力。
3、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喜愛表演、表現(xiàn)是部份孩子的天性,但不要勉強孩子做這些,尤其是以物質(zhì)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這樣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孩子,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父母也總會有心情不好,或者壓力大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若是孩子再出點兒小情況,那父母很容易就會對孩子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孩子心靈深處的傷痕,絕對會影響到你和孩子的感情!所以說,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的話,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喜歡他,永遠都會陪伴他!
5、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不要認為孩子能力不夠、很多事都不會做,而不讓孩子動手學習,在孩子說出要去做某樣事的時候,如果這件事,對孩子并沒有什么傷害,你就放手,讓他去做吧!如果,你不愿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或者因為擔心孩子出問題,而犧牲了孩子的學習機會,那孩子只能是所有的事情都依靠你,失去了自身潛力的發(fā)展。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精選篇4
人在0—3歲期間,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和母親是“共生”狀態(tài),母親是主要的角色。從4歲到6歲,父親正式開始進入重要的角色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重在獲得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并且開始大量模仿父母。
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追求一種有力量,有權(quán)威的愛,母親的愛往往和這種需要相反,在這個年齡的孩子眼里會是柔弱甚至是過分關(guān)心。如果孩子沒有在家庭里找到這樣的愛,他們會到外面尋找。在一些個案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無論男孩女孩如果在家庭得不到父親般的愛,就會在外界中找到替代和滿足。比如女孩子如果有一個成熟一點的男性對她關(guān)心一點,會在心里產(chǎn)生不能抵抗的誘惑。
父親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價值系統(tǒng)和自信心,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愛,而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孩子做爸爸認同的事情,就能贏得爸爸的愛。在上篇《安全感來自母親,價值感來自父親》曾經(jīng)說過,如果父親力量的缺失,或者不被父親認同和贊賞,會造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并且缺乏自信。自信是一個人的底氣,它決定了一個人在遇到困境時的心理底線,如果足夠強大,他可以應(yīng)對未來一切的際遇。
父親能夠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孩子和父親的關(guān)系好,女兒會更具女性美,兒子會更有男人味。在與父親的互動中,父親能把女兒女性部分更好地引發(fā)出來。同樣,兒子會認同父親作為男人的責任、原則、胸懷、膽識與氣魄。所以,和父親關(guān)系很好的孩子,一般不會出現(xiàn)同性戀。
弗洛姆也說過:造成神經(jīng)病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一個男孩有一個十分慈愛,卻又很嬌慣他的母親,同時又有一個性格懦弱或者對孩子不感興趣的父親。我這里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個例,父親是個工作狂,對家庭很少問津,家庭中母親的角色占了大部分,對待孩子過分溺愛,在生活中母親的照顧可以說無微不至,有求必應(yīng),從不受半點委屈,所以她的女兒任性,驕縱,以自我為中心。后來成人結(jié)婚之后,在家庭生活中因為一點矛盾就有情緒,發(fā)脾氣,最后導致對方一家人聯(lián)合起來對付她。她無法接受這樣的待遇,心理失控最終導致精神分裂。具有這種家庭角色缺失性格的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因為沒有獲取父親的特點: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哲學家紀伯倫說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們經(jīng)由你而來,卻不是你創(chuàng)造的。跟隨你卻不屬于你。你是弓的話,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飛箭。
幼升小育兒心得體會精選篇5
中國自古就高度重視家教和門風,歷史上那些名門望族之所以培養(yǎng)出無數(shù)偉大人物,無不得益于此。古人早就知道,家教決定孩子的出息,門風決定孩子的教養(yǎng)。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須知最好的東西就是良好的教養(yǎng)和優(yōu)秀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這些,對內(nèi)才能真正做好人,對外才能真正做好事。尤其是下面這三點。
知好歹
過去的人大都不能識文斷字,卻大都通情達理,就是因為古時候的家教和家風,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儉持家,守住本分,不能辱沒祖先。這是基本的家風,也是家教的基本。
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要教會孩子知道好歹。知道了好歹,孩子本性中的善良,就會指引他去做好的事情,拒絕做壞的事情。孩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將來孩子踏入社會,這些品質(zhì)也能起著定盤星和指路燈的作用,能讓孩子不走歧路、邪路,并得到善良所應(yīng)有的回報。
知好歹,這關(guān)乎孩子的情感和內(nèi)心認同,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從小給予他們相關(guān)的熏陶,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接受和認同,內(nèi)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
現(xiàn)在很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在從前貧瘠的時代,人們守著古訓的時候,孩子卻不敢不知好歹,不敢傷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過去孩子要是傷害一個小動物,家長會說甚至打孩子。而現(xiàn)在,一群大學生為了找刺激就會去虐待一只小貓,并看著老貓急得哀號而喜笑顏開。這值得我們深深反思。
教會孩子三件事,可保孩子一生安穩(wěn)—劉老師—博碩英音
懂規(guī)矩
孟子有句家喻戶曉的話: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規(guī)矩是為人行事的準則,背后則是讓人明事理。教孩子懂規(guī)矩,就是教孩子明事理。然后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才會去做該做的,遠離不該做的。這樣日后自然就能行得正、走得穩(wěn)。
《增廣賢文》中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俄n非子》中也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有嚴厲家長的家庭里連兇悍的下人都沒有,而溺愛子女的慈母卻容易慣出敗家子)?,F(xiàn)在教育孩子主張寬愛,要因勢利導,這當然是對的。但因為孩子的特性——理解能力和自律能力都還比較差,所以古代那種嚴家教的方式雖然應(yīng)當有所揚棄,卻依舊值得借鑒。粗暴打罵固然不可取,態(tài)度嚴厲一些,對教孩子懂規(guī)矩還是很有好處的。
教孩子懂規(guī)矩,主要就是規(guī)矩清楚、賞罰分明。孩子言行合乎規(guī)矩,就要及時地表揚和鼓勵;不守規(guī)矩的時候,批評和責罰也絕不能少。家長有原則,孩子才能對規(guī)矩有敬畏。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作出表率。家長做不到,孩子打心眼里就不服氣。家長做到了,孩子還很可能會自己跟著做。
會感恩
感恩,即知恩圖報,是中國文化中極有分量的一種品格。古人對此說了很多,告訴了我們?yōu)槭裁匆卸鳎约案卸鞯闹匾浴?/p>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說的是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說的是不忘師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說的是不忘別人幫助之恩;“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說的是不忘前人之恩……一份感恩之心,可以串起這么多珍貴的品質(zhì),父母怎能不為孩子打算呢?事情上引導孩子,生活中熏陶孩子,日積月累下去,則是最好的路徑
現(xiàn)如今生活好了,父母對孩子都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在家的地位可謂是“位高權(quán)重”。全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是處在被愛的位置,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會認為從父母親人那里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的,于是就會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自然就不會想著去關(guān)心和感激他人。家長們對此要警醒。
綜上:《戰(zhàn)國策》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何計深遠呢?就要把做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盡早地教給他們。而知好歹、懂規(guī)矩、會感恩都是為人的大素質(zhì)、做人的大原則。教會孩子這些,一定能讓孩子一生的路更順,活得更安穩(wěn)。